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许崇波,冯书章(吉林长春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130012)大肠杆菌耐热性肠毒素(5T)为18或19个氨基酸的小肽,免疫原性极差,100℃加热30分钟仍保持其活性。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内鸟苷酸环...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肠毒素是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可以分为热敏性肠毒素和耐热性肠毒素两类。本文就热敏性肠毒素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免疫原性、免疫佐剂作用以及国内外对其免疫原性与佐剂效应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致病性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称为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ETEC是导致人畜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借助于所产生的菌毛抗原黏附于动物小肠粘膜定居并产生作用于肠壁的外毒素称为肠毒素。主要有两类肠毒素:一类是不耐热性肠毒素,即热敏感性肠毒素(LT);另一类是耐热性肠毒素,即热稳定性肠毒素(ST)。仔猪的黄、白痢,牦牛的腹泻症及人的旅游者腹泻病通常是由毒素型  相似文献   

4.
从Gyles(1971)首次报道大肠杆菌产生两种不同的肠毒素以来,许多学者相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量在1000—10000之间,不耐热性肠毒素(LT)分子量很不一致,小的在20000以下,大的超过100000。国外很重视肠毒素的研究,据报道ST和LT的检查方法有多种,  相似文献   

5.
1大肠杆菌现在认为大肠杆菌感染动物机体的模型途径包括定点吸附在微绒毛上、微绒毛清除贴近细胞膜、细菌进入上皮细胞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多数大肠杆菌需要依靠特异性菌毛在黏膜上附着吸附及定居,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另一方面是大肠杆菌常常产生1种或多种肠毒素。如不耐热性肠毒素LTI与LTII、耐热性肠毒索STI与STII。EAggEC引起猪腹泻的作用机制为EaggEC通过菌毛定居于肠绒毛顶端,引起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6.
猪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具有产生耐热性肠毒素(ST),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菌体表面抗原如K_(88)等。肠毒素直接侵犯肠粘膜细胞,形成水泻,K_(88)抗原则使病菌粘着于小肠前段粘膜绒  相似文献   

7.
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称为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ETEC是引起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菌。ETEC能借助于所产生的菌毛抗原粘附于动物小肠黏膜。定居并产生作用于肠壁的外毒素,称为肠毒素。主要有两类肠毒素:一类是不耐热性肠毒素即热敏感肠  相似文献   

8.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新生幼畜(仔猪、犊牛、羔羊)腹泻在国内外都很普遍,是导致幼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ETEC的致病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肠毒素,有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耐热性肠毒素(ST),可促使肠腔积液,引起腹泻;二是粘着素(定居因子).粘着素抗原是细菌细胞膜上长出的菌毛状结构,它们是由蛋白亚单位经装配而成,不同的菌株产生不同的粘着素抗  相似文献   

9.
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能产生直接侵害寄主肠粘膜细胞而引起腹泻的毒素——肠毒素。肠毒素有耐热性(ST)与不耐热性(LT)两种。测定肠毒素是鉴定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用动物(兔或猪)作肠扎结试验测定肠毒素,但不能区分ST与LT。测定ST,常用乳鼠胃内接种试验。测定LT的方法则较多,如兔回肠扎结试验,乳兔由口接种试验,家兔或豚鼠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皮肤试验,小鼠Y-1肾上腺细胞或中国地鼠卵细胞培养等。已为许多作者证实有效,但均需用活体动物或适当的传代细胞,比较烦琐。最近Evans等报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研究LT免疫增强效果,我们从临床分离大肠杆菌,提取基因组DNA,扩增出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基因LT,经位点突变,将LT210位的A突变为G,突变后的LT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质粒中,命名为pCI-LT(R210G),磷酸钙共沉法转染IBRS细胞证实LT(R210G)体外获得表达。将pCI-LT(R210G)免疫小鼠,ELISA结果表明:免疫小鼠两周后体内检测到特异性抗LT抗体,4周达到最高值。同时,MTT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小鼠产生强烈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研究结果证明已成功构建pCI-LT(R210G)真核表达质粒,是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11.
以7至9日龄乳兔由口接种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培养物,测定热敏性肠毒素(LT)。接种后5小时观察结果判断,与乳鼠试验测定耐热性肠毒素(ST)相仿,以肠道重与剩余体重之比值为准。其比值大于或等于0.085的为阳性反应,小于或等于0.074的为阴性反应,在0.075至0.084之间的为可疑。反应结果,较乳鼠测定ST更为分明;阳性反应的比值大都大于0.090,阴性反应,大都小于0.070,可疑反应极少。以具有阳性反应的培养物,在65°C加热10或15分钟,即使培养物具有ST与LT两种肠毒素,接种乳兔后其肠道与体重之比值,终是小于0.070,说明用乳兔试验测定热敏性肠毒素,是明确可靠的。根据37株猪源菌种的测定结果,可将菌株分为ST~+LT~+(产生两种肠毒素)、ST~+LT~-(只产生耐热性肠毒素),ST~-LT~+(只产生热敏性肠毒素)和ST~-LT~-(不产生肠毒素)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预防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新生幼畜(仔猪、犊牛、羔羊等)腹泻在国内外都很普遍,是导致幼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ETEC具有两类致病因子:一种为肠毒素,即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耐热性肠毒素(ST)。另一种为粘着素(定居因子),已知的粘着素抗原有K88、K99、987P、F41和F42等。ETEC借助这些粘着素定居于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上,在那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幼畜发病。据国内统计资料表明,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在腹泻中的比例,猪为35%,牛为26%,羊为17%,其死亡率在10~30%左右,流行面广,死亡率高,即便幸免于死的幼畜亦常生长滞缓,难以育肥,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对家畜饲养业危害甚大。加上近几年抗药菌株大量增加,致使治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牛轮状病毒VP7基因核苷酸序列(DQ195152),成功克隆了牛轮状病毒野毒株CHLY VP7基因的3个主要抗原簇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然后与LTB(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基因融合后再一次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次氨基三乙酸(Ni-NTA)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动物试验表明,该抗原蛋白可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的分子生物学及粘膜免疫佐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LT)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scherichiacoli,ETEC)分泌的一种外毒素。LT既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又有较强的粘膜佐剂效应,其毒力较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小而被认为是替代CT的最有潜力的粘膜免疫佐剂。本文从LT的分子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粘膜佐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LT的粘膜免疫佐剂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国外学肯对大肠杆菌肠毒素的致病怍用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从各种资料来看,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GM1受体对大肠杆菌肠毒素的致病作用起着重要作用。当肠毒素进入肠道后,首先与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GM1受体结合。不耐热肠毒素(LT)与GM1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相似文献   

16.
1975年k(?)hler 和 Milstein 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McAb)已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显示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 McAb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理论性研究以及纯化和鉴定抗原等方面,临床应用尚有一定困难。近年 McAb 技术在兽医细菌学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 McAb 诊断试剂已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一、在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诊断中的应用ETEC 是引起幼畜和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ETEC 的致病性取决于它们在宿主小肠上皮细胞上定居的能力和产生肠毒素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ETEC 产生的肠毒素有两种:耐热性肠毒素(ST)和不耐热性肠毒素(LT);其中 ST 又分为 STa 和STb 两种。ETEC 定居于宿主小肠上皮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83年Green等首次报道,从泰国水牛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SA53株能产生一种细胞结合的毒素,其不耐热性和生物学活性均与LT相似,而抗原性与LT无关,不被霍乱肠毒素(CT)、人株LT(LTh)或猪株LT(LTp)的抗血清所中和,故当时将其称为LT样毒素。尔后,Pickett等(1986)认为,该毒素应隶属于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族内,系LT的另一血清群。以往发现的大肠杆菌LT抗原性与  相似文献   

18.
在南京及句容地区,1980年1月至9月,由5个发生黄痢猪场的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40余株,选取有代表性的20株,连同多年保存的黄痢大肠杆菌菌种3株,共23株,用乳鼠胃内接种试验,测定耐热性肠毒素(ST),同时以小猪作肠扎结试验,测定肠毒素,以资对照。结果,在23株菌种中,猪肠扎结试验呈阳性反应者有13株,其中乳鼠试验,10株呈阳性反应,l株可疑,2株阴性(后3株经证明产生不耐热性肠毒素—(LT)。猪肠扎结试验呈阴性反应者有8株,乳鼠试验,该8株也均为阴性,二种试验完全符合。猪肠扎结试验呈可疑反应者有2株,在乳鼠试验,一株可疑,另一株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很多,包括黏附素,肠毒素,溶血素等,其中黏附素与肠毒素在发病学和免疫学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作一综述,并介绍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各类黏附素疫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氨基酸的组成把大肠艾希氏菌的耐热性肠毒素分成两种类型一型是ST_(1a),由犊牛、猪和人分离出的菌株产生;一型是ST_(1b),由人分离的菌株产生。为了诊断犊牛的大肠杆菌,用DNA—DNA杂交作了尝试,将犊牛小肠近端内容物培养在麦康盖肉汤中获得的培养物放在硝化纤维素滤器中以固定细菌的DNA,然后与ST_(1a)和ST_(1b)杂交,获得的接合体的活性经乳鼠试验加以比较,结果检测出由13头犊牛的每一头分离的三株发酵乳糖的菌株产生的耐热性肠毒素。初步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