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近年来甘肃冬麦区新育成和引进的72份冬小麦新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检测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HMW-GS的组成中,Glu-A1位点的3种亚基类型(Null、1、2~*)均有分布;Glu-B1位点主要存在5种亚基类型/组合,即7+8、7+9、6+8、13+16、20x+20y;Glu-D1位点存在Null、 2+12、5+10三种亚基类型/组合;其中,优质亚基/组合1、2~*、13+16、5+10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0.83%、2.78%、1.39%和33.33%。近年来甘肃冬小麦品质改良育种工作成效显著,1和7+8优质亚基频率明显提高,49个新品种(系)以1/7+8/2+12亚基组合类型为主,占44.90%;1/7+8/5+10优质亚基组合类型在新品种(系)中较少(12.24%)。因此,进一步将14+15,13+16和5+10等优质亚基导入甘肃冬麦区主栽品种,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系)对甘肃陇东地区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SDS-PAGE技术对陇东旱塬地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HMW-GS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份材料中HMW-GS有8种,分别为:Null、1、2*、7+8、7+9、5+10、2+ 10;亚基组成以Null、7+8、2+12(40%)和Null、7+9、2+12(30%)为主,大部分缺乏5+10,1,17+ 18,14+ 15等优质亚基.优质亚基(1、7+8、5+10)在地方品种白齐麦和早先育成品种庆丰1号中出现,而在近年育成的品种中却没有出现,在今后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这2个优质亚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SDS-PAGE技术和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对陇东地区382份冬小麦资源的HMW-GS组成和其中315份品种的沉淀值、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陇东旱塬冬小麦资源存在16种亚基变异类型,35种组合形式;null,7+8,2+12为各自位点的主要亚基变异类型,其中1,7+9,5+12亚基在育成和引进品种(系)中相对地方品种有明显提高,且5+10亚基在育成品种(系)中出现频率也较高(17.02%);在地方品种中null、7+8、2+12为优势组合(占79.19%),而育成和引进品种(系)中亚基主要以null、7+9、2+12(23.40%和17.58%),null、7+8、2+12(21.28%和16.48%),1、7+8、2+12(10.60%和15.38%)三类组合形式存在;具有2*、7+8、5+12组合的小麦品种综合品质较优。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8分以上的组合14类,89个品种,其中4类组合的23个品种得分10分。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旱地冬小麦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360份甘肃省冬小麦资源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 S)组成。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资源的亚基组成较丰富,共检测到17种亚基变异类型和35种亚基组合类型。亚基变异类型以N u ll、7 8、2 12三种占绝对优势,育成品种(系)和引进品种的亚基变异类型不但比地方品种丰富,而且1、7 9、5 10三种变异类型的出现频率有明显提高。地方品种的亚基组合类型较少而且以N u ll、7 8、2 12为主,在育成品种(系)和引进品种中,亚基组合类型较为丰富,并且各种组合类型相对分布均匀。所筛选出的一批含优质亚基组合的材料可供育种工作者利用。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不同基因位点及位点内各等位亚基对品质的效应等研究进展,提出了通过回交转育创建几套不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近等基因系群,然后在同一遗传背景和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分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组合的品质效应及与遗传基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的SCAR或STS标记,对2006-2010年75份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以明确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在我国2006-2010年审定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结果显示:75份材料中有13份检测到Yr10基因的标记,1份检测到Yr18基因的标记,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7.3%和1.3%,只有‘西农928’能同时检测到Yr10和Yr18基因;25份含有1BL/1RS易位片段,占参试材料的33.3%。表明1BL/1RS易位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利用率仍然较高,对目前流行条锈菌小种有良好抗性,而表现慢锈性的Yr18在小麦育种的利用率较低,建议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群体毒性及遗传变异情况,利用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系)对2013年和2014年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进行测定,并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及陕西省毗邻的甘肃省天水市5个小麦白粉菌地理群体共118株白粉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c、Pm2、Pm3d、Pm4a、Pm4b、Pm5b、Pm13、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4b+5b、Pm4+?、Pm5+6的平均毒性频率在0~17.23%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保持较好;对Pm1a、Pm3b、Pm3c、Pm3e、Pm3f、Pm7、Pm8、Pm19、Pm1+2+9的平均毒性频率介于69.17%~99.60%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已丧失。用筛选出的6对AFLP标记共扩增出83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86%;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1151和0.2036,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基因流为4.7939,表明5个小麦白粉菌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两者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明确我国当前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 可为这些品种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24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参试品种(系)与46个已知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抗谱比较的结果表明, 11个小麦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对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表现抗性, 结合亲本溯源, 推测其中有3个品种可能携有Pm21基因; 另外6个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Pm2, 且其对应的亲本或亲本组合中含有抗病基因Pm2。25个区试品种(系)中有3个可能含有Pm21, 10个含有Pm2, 1个含有Pm2+6,2个含有Pm4b,1个含有Pm8。另外, 参试的36个品种(系)中还有9个品种(系)和已知基因品种抗谱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 推导出已知基因的品种以含有Pm2基因的品种最多, Pm21基因的品种次之, 建议在生产上加强对Pm21基因品种(系)特别是已审定的携有Pm21基因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应该注意一些省份在育种和生产上应慎用或少用含Pm2基因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具有8个无毒基因差异的2个小麦白粉菌亲本菌株CPW-1和E17进行杂交,获得97个后代菌株。以此为材料,利用AFL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小麦白粉菌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群体进行多态性分析,应用MAPMAKER/EXP(3.0b)并结合MapDrawV2.1软件构建小麦白粉菌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有10个连锁群,含117个标记位点(5个无毒基因位点和112个AFLP位点),总长1425.1cM。此图谱为首个在小麦白粉菌中构建的具有117个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而且首次获得了与无毒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位点。这些工作为无毒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为全面进行小麦白粉菌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西南地区小麦条锈病抗性、抗病基因位点及其组合多样性,于2013—2014年对以西南地区为主的14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期、苗期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基因标记扫描。成株期鉴定结果显示,2013年贵阳、赫章试验点和2014年贵阳、绵阳试验点都表现为抗病的品种(系)共有50份,其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有37份,表现为成株期抗性的有13份;5个抗病基因Yr9、Yr10、Yr15、Yr18、Yr26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小麦Yr26的使用频率最高,为41.4%,Yr9次之为37.9%,Yr10、Yr15、Yr18使用频率较低;抗条锈病基因的组合分析显示,共出现16份基因聚合品种、7种组合类型,其中组合Yr9+Yr26出现频率较高,为5%。表明西南地区的小麦品种(系)以利用全生育期抗性为主,且抗条锈病基因利用较为单一,应发掘和利用新抗条锈病基因及重视多基因的聚合。  相似文献   

11.
三十九个小麦品种(系)抗小麦叶锈菌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9个小麦品种(系)与17个抗小麦叶锈菌近等基因系对21个叶锈菌培养物的反应。确定了9个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小麦叶锈菌的Lr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是Lr1,Lr3,Lr10,Lr14a,Lr14b,Lr16,Lr17,Lr18,Lr21和Lr26。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重要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秆锈病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江苏省26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抗秆锈病基因。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44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10、Lr13、Lr16、Lr26、Lt13 3Ka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Sr5、Sr6、Sr7b、Sr8a、Sr9e、Sr10、Sr13、Sr14、Sr15、Sr17、Sr20、Sr23、Sr27、Sr28、Sr29、Sr31、SrTmp等17个抗秆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20和24个小麦品种(系)中,其中Lr16、Lr26和Sr5、Sr23、Sr31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秆锈病基因。初步发现一些品种(系)携带有Lr13和Sr31等已知持久抗锈基因(或基因组合)及不同于本研究所用的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14.
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25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50个小麦生产及后备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参试的50个小麦品种(系)中有8个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的25个菌株全部感病,5个品种含有抗病基因Pm8,2个品种含有Pm4a,9个品种含有Pm2+6,4个品种含有Pm2,22个品种(系)可能含有供试基因之外的其他抗性基因或新基因。此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病育种以及品种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 的抑制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簇毛麦6VS. 6AL 易位染色体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1,在我国的小麦育种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一些含有Pm21 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开始感染白粉病。为探索含Pm21 的品种(系)感染白粉病的原因,本研究在6VS. 6AL 易位系与小麦品系(种)R14 和川农12 的杂交后代中利用分子标记CINAU17-1086 和CINAU18-723 辅助选择的遗传背景相对简单的F7 和F8 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 的抗病性表达。结果发现,在3 个含有6VS. 6AL 易位染色体的感病F6 植株繁殖的F7 近等基因系中发生了白粉病抗性的分离,分离比率符合13 感病︰ 3 抗病的理论值。在随机选取的F7 感病小麦单株所繁殖的F8 近等基因系中,有7 / 13 的株系一致地重感白粉病,有6 / 13 的株系发生了抗白粉病的分离,其中2 / 13 的株系分离比符合3 感病︰ 1 抗病、4 / 13 的株系分离比符合13 感病︰ 3 抗病的分离模式。这一结果指出,小麦株系中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 的抗性表达受小麦基因组中的一对显性抑制基因所控制,该基因来源于小麦品种(系)川农12或R14,建议命名为SuPm21。本研究指出,在把外源基因引入小麦的研究中,有利的外源基因与不含抑制基因的受体遗传资源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6.
闫佳会  姚强  陈海民 《植物保护》2016,42(3):212-214
本研究旨在明确青海青稞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纹病和云纹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青海主栽的30个青稞品种(系)进行了条纹病和云纹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青稞品种(系)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品种。对条纹病表现高抗的有13个品种(系),占鉴定总数的43.3%,其中主栽品种有3个,即‘门农1号’、‘昆仑13号’、‘巴青1号’。品系17发病率最低。对云纹病表现高抗的有品系1、品系2、品系6、品系17、品系28、RQKQ-3、RQKQ-5、RQKQ-6、RQKQ-7、RQKQ-8、‘门农1号’、‘互青2号’、‘北青6号’和‘昆仑10号’,共14个,其病情指数均在10以下;表现中抗的共有8个,分别为品系5、品系11、RQKQ-1、RQKQ-9、‘巴青1号’、‘北青3号’、‘北青7号’和‘昆仑13号’。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5—1986年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小种成株鉴定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1975—1986年以我国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稀有类型共39个菌系对我国重要小麦品种(系)和抗源进行分小种成株抗性鉴定的结果。明确了条中17—28号小种和洛10、洛13类群各类型的致病特征.对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洛类”品种在我国丧失抗条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其抗性的途径,为抗锈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条锈鉴别寄主的选择和对小种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115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对我国条锈菌的抗性水平,明确其抗锈基因分布,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新毒性小种V26对115份陕西省主栽和后备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并分别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5Yr9(1B/1R)、Yr10Yr18Yr26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对这115份材料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抗CYR32的有61份,占53.04%;抗V26的有84份,占73.04%;对2个小种均抗病的有50份,占43.48%。分子检测发现115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可能携带Yr9基因的有41份,占35.65%;可能含有Yr5Yr18Yr26的材料分别为3份、3份和2份,占2.61%、2.61%和1.74%。因此,当前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系)对CYR32和V26的抗性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Yr9分布频率较高,而Yr5Yr10Yr18Yr26分布频率较低,建议在以后小麦育种中减少Yr9的使用,加强利用Yr5Yr18与其他有效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条锈病品种。  相似文献   

20.
陇春22号是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历经10年,进一步筛选的优质抗锈春小麦新品种,多年田间鉴定表现抗旱性强,品质优良。为了进一步确定其抗旱性和品质特性,对该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田间产量指标、优质亚基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陇春22号萌芽期、幼苗期以及成熟期抗旱性强,含有17 18、5 10优质亚基,适合在甘肃及宁夏等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