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TCCA,强氯净)对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icatus)各期幼体的急性毒性。无节幼体和涵状幼体试验设6个质量浓度组(0.5mg·L-1、1.0mg·L-1、1.5mg·L-1、2.0mg·L-1、2.5mg·L-1、3.0mg·L-1)和1个空自组,糠虾幼体和仔虾设7个质量浓度组(1.0mg·L-1、1.5mg·L-1、2.0mg·L-1、2.5mg·L-1、3.0mg·L-1、3.5mg·L-1、4.0mg·L-1)和1个空白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显示,24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48h LC50的95%置信区间分别是无节幼体1.47~1.78mg·L-1和1.34~1.46mg·L-1;泾状幼体1.67~1.78mg·L-1和1.23~1.36mg·L-1;糠虾幼体2.05~2.25mg·L-1和1.58~1.79mg·L-1;仔虾3.14~3.38mg·L-1和2.59~2.78mg·L-1。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是无节幼体0.30mg·L-1,溢状幼体0.22mg·L-1,糠虾幼体0.34mg·L-1,仔虾0.55mg·L-1。试验结果可为短沟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氯氰菊酯对三疣梭子蟹幼体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对三疣梭子蟹I、Ⅱ、Ⅲ、Ⅳ期蚤状和大眼幼体的24dx时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分别是I0.0178μg/L、0.0024μg/L;Ⅱ0.022μg/L、0.0041μg/L;Ⅲ0.026μg/L、0.005μg/L;1V0.06μg/L、0.018μg/L;大眼幼体0.065μg/L、0.0031μg/L。  相似文献   

3.
四种药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消毒液和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首次选用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四种试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4~96h半致死浓度(LC50)判断斑马鱼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4、48、72、96h的LC50,高锰酸钾分别:勾1.15、1.12、1.12、1.11mg/L;甲醛为48、45、45、40mg/L;精碘分别为7.8×10^-3、5.8×10^-3、5.6×10^-3、5.3×10^-3mg/L;卡螨死分别为1.95×10^-7、1.23×10^-7、0.65×10^-7、0.62×10^-7mg/L。高锰酸钾、甲醛、精碘和卡螨死的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07、11.8、0.96×10^-3和1.48×10^-6mg/L。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判定高锰酸钾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II级,甲醛为Ⅲ级,精碘和卡螨死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I级。  相似文献   

4.
以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为实验对象,通过48 h半静水式急性毒性试验探究0~#柴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e Sinensis)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水溶性石油烃对5期(Z_1~Z_5)溞状幼体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902、10.542、11.596、13.441和15.684 mg/L; 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49、7.193、8.022、9.889和12.94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813、1.005、1.247、1.606和2.480 mg/L。参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水环境部分),可以看出0~#柴油的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为高毒。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价水溶性石油烃对中华绒螯蟹各期溞状幼体的毒性提供依据,同时为河蟹养殖环境风险预警监测提供数据参考,对生产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容积为900ml的微流水装置测定了以CuSO4为毒物的Cu2 对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Z1~Z4)和大眼幼体(M)的急性毒性。在20~22℃、pH8 2~8 6、盐度为26条件下,Cu2 对三疣梭子蟹Z1,Z2,Z3,Z4和M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10-6ml/L)分别为0 6861,0 7368,0 7857,0 8214和0 8500。  相似文献   

6.
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成曙  朱玲 《水利渔业》2007,27(6):90-91
采用实验室小型水族箱,每组设1个空白对照、2个平行组,研究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期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Ⅱ期蚤状幼体(Z2)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2和0.0045 mg/L,安全浓度为0.00101 mg/L;Ⅲ期蚤状幼体(Z3)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61和0.0051 mg/L,安全浓度为0.00262 mg/L;Ⅳ期蚤状幼体(Z4)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3和0.0039 mg/L,安全浓度为0.00063mg/L;大眼幼体(M)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104和0.0087 mg/L,安全浓度为0.00202 mg/L。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镧-氨基酸络合物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胚胎发育和无节幼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胚胎发育期为单、二细胞的卵子,镧-脯氨酸、镧-苯丙氨酸的最佳浓度范围分别为(1.50-4.00)mg/L和(0.50-3.00)mg/L,对卵子的孵化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1.0%-46.0%及23.0%-42.8%(P<0.05);对无节幼体的变态也有促进作用,镧-脯氨酸、镧-苯丙氨酸垢最浓度范围分别为(0.50-4.00)mg/L和(0.50-3.00)mg/L,变态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6.4%-27.5%及20.4%-26.7%(P<0.05)。镧-氨基酸络合物对卵子孵化及无节幼体变态的促进效果好于元素镧,镧-苯丙氨酸又好于镧-脯氨酸。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静止染毒法,探讨甲氰菊酯对鲤(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和对鳃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及组织的病理损伤。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对鲤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8.53μg·L-1,安全质量浓度(SC)为0.853μg·L-1。设置1/2 96 h LC50以下的5个质量浓度0、0.43μg·L-1、0.85μg·L-1、1.71μg·L-1、4.27μg·L-1作用于鲤21 d,分别在第1、第3、第7、第14和第21天采集组织样品进行酶活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其动态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又有所回落的趋势。暴露第3天各组酶活性降至最低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抑制率分别达到42.49%、27.48%、59.03%和46.31%;第14天各组酶活达最高值并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第21天除最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余3组仍高于对照组。H-E染色显示,鳃组织学损伤主要是鳃小片扭曲,上皮细胞和柱状细胞脱落,鳃小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细胞和基部细胞增生,严重时鳃小片粘连,呈棍棒状病变。以上损伤具有剂量相关性和时间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9.
陈宇锋 《福建水产》2016,(2):126-131
为了研究两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换水补药方法研究了氰戊菊酯和醚菊酯对平均体重(10.6±2.5)g日本囊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18.2±0.3)℃时,氰戊菊酯对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52、0.810、0.520、0.310μg·L-1,安全浓度为0.069 0μg·L-1;醚菊酯对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88、1.30、0.940、0.760μg·L-1,安全浓度为0.190μg·L-1。两种农药均属于极高毒药物,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大小为:氰戊菊酯醚菊酯。因此在作为清塘药物进行清塘时需特别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
脱钙罗非鱼鱼鳞明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a)鱼鳞为原料,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脱钙处理后采用酸法提取明胶。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enter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design,CCD)原理展开试验,考察提取时间(h,X,)、提取温度(℃,X2)、浸酸时问(h,X1)和柠檬酸质量浓度(g·L-1,X)对明胶得率(%,y)的影响,并对所得明胶的理化性质与牛骨明胶进行比较。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浸酸时问与明胶得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优化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6h、柠檬酸质量浓度200g·L-1、浸酸时间11.3h。在此条件下的明胶得率为28.4%,与预测值30.1%相近。制得的鱼鳞明胶粗蛋白含量为89.9%,氨基酸组成中每1000总氨基酸残基中甘氨酸为352个,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173个;凝胶强度高达245Bloom(g),熔点为27.0℃,而比浓对数粘度及成胶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L·g-1。和8.0g·L-1。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三疣梭子蟹SRAP-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一种多态性高的新型分子标记,其扩增结果稳定,容易操作和引物通用性高,在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和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逐渐从植物转移到水产动物中。为了建立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SRAP技术体系,文章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三疣梭子蟹SRAP-PCR反应体系的5因素[TaqDNA聚合酶、镁离子(Mg2+)、模板、三磷酸脱氧核苷(dNTPs)和引物]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结果得出各因素水平变化对PCR反应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模板(纯度1.75~1.90,质量浓度10~70ng.μL-1),Mg2+(1.60~2.00mmol.L-1),dNTPs(0.10~0.40mmol.L-1),TaqDNA聚合酶(0.50~2.00U)和引物(0.10~0.40μmol.L-1);筛选出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三疣梭子蟹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5μL)为TaqDNA聚合酶0.50U,Mg2+2.20mmol.L-1,模板DNA10ng,dNTPs0.20mmol.L-1,引物0.20μmol.L-1。这一优化体系可望在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性别连锁标记等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水温29℃时研究了管角螺(Hem ifusus tuba)稚贝[壳高(1.22±0.14)mm]在不同盐度和pH下对亚硝酸盐毒性的耐受力。试验结果表明,pH和盐度越低,亚硝酸盐对稚贝的毒害作用越大。水体pH为6.7、7.3、8.0和8.8时,亚硝酸盐对管角螺稚贝的96 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95%可信区间)分别为188 mg.L-1(167~213 m.gL-1)、213 m.gL-1(195~231 m.gL-1)、254 m.gL-1(231~271 m.gL-1)和304 m.gL-1(284~321 m.gL-1),相对应的安全质量浓度(SC)为18.8 mg.L-1、21.3 m.gL-1、25.4 mg.L-1和30.4 m.gL-1,pH8.8时亚硝酸盐对稚贝的SC是pH 6.7时的1.6倍;盐度在16、19、23和28时,亚硝酸盐对管角螺稚贝的96 hLC50(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1 m.gL-1(138~178 m.gL-1)、171 mg.L-1(159~192 mg.L-1)、265 mg.L-1(246~282 m.gL-1)和296 m.gL-1(278~323 m.gL-1),相对应的SC分别为15.1 m.gL-1、17.1 m.gL-1、26.5mg.L-1和29.6 m.gL-1,盐度28时亚硝酸盐对稚贝的SC是盐度16时的近2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一溴联苯醚(BDE3)(1 μg·L-1、10 μg·L-1和100 μg·L-1)胁迫1 d、3 d、7d和15 d且清洁海水释放3 d和7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和内脏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DE3胁迫后低浓度组翡翠贻贝两组织SOD活性均受到诱导(P〈0.01),诱导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中、高浓度组外套膜对BDE3响应比内脏团灵敏;BDE3对翡翠贻贝外套膜b(MDA)的影响总体呈诱导后抑制趋势,对内脏团b(MDA)的影响表现抑制-诱导反复变化,其中低浓度组第3天时诱导率最高(26.04%),高浓度组第7天时抑制率最高(14.92%);翡翠贻贝外套膜w(GSH)在(BDE3)迫下,低浓度组一直被诱导(P〈0.01),中、高浓度组总体呈诱导后抑制作用,内脏团中高浓度组w(GSH)胁迫第1天受到显著抑制(P〈0.05),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w(GSH)显著增加(P〈0.01),中、高浓度组出现诱导抑制的不规律变化。释放阶段结束后仅个别浓度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菲律宾鳗鲡(A.m orm orata)和美洲鳗鲡(A.rostrata)5种鳗鲡白仔为试验对象设计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汞离子(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致死作用和种间差异,试验时间为96 h。结果表明,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24h 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0.408 mg.L-1)〉欧洲鳗鲡(0.179 mg.L-1)〉美洲鳗鲡(0.111 mg.L-1)〉菲律宾鳗鲡(0.052 mg.L-1)〉印尼鳗鲡(0.018 mg.L-1)。而48 h、72 h和96 h的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印尼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养殖水体应严格限制Hg2+的输入。  相似文献   

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类加工品中12种杂环胺类化合物(HAAs)的分析方法。经过条件优化,肉样选用乙酸乙酯、氨水和三乙胺提取,提取液经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按V(甲醇)∶V(氨水)=9∶1洗脱,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以甲醇和5 m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扫描模式,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种HAAs在1.0~1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在12 min内实现分离,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42.98%~125.00%(n=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9%~9.88%,检测限(LOD)为0.3~1.0μg.kg-1。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易推广应用,可作为快速测定鱼类加工品中多种HAA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比较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海洋红酵母菌(Rhodotorula sp.)RH1菌株发酵产量的影响,通过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和硫酸镁(MgSO4)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RH1菌株的最优培养基为蛋白胨10 g.L-1,酵母膏15 g.L-1,葡萄糖20 g.L-1,MgSO40.25 g.L-1,磷酸二氢钾(KH2PO4)0.25 g.L-1,氯化钠(NaCl)10 g.L-1。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 5.0,摇瓶装液量80 mL/500 mL三角瓶,培养温度28℃,经48 h培养,菌量可达10.46×108cfu.mL-1,比优化条件前提高23.9%。还进行了RH1菌株25 L发酵罐扩大培养试验,在接种量为8%、初始pH 5.0、搅拌速率350~400 r.min-1、通气量9 L.min-1、温度28℃的条件下,经28 h的培养,菌量可达33.6×108cfu.mL-1。预计通过连续补料的方式进行培养,有望进一步提高菌量。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的分析方法。经过条件优化,试样用10 mL乙腈提取3次,并在体系中添加盐酸羟胺、对甲苯磺酸等提高提取效率,提取液经对丙磺酸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按V(乙腈):V(乙酸铵,1 mol·L-1)=1:1洗脱,采用Thermo Hypersil C18色谱柱,以甲醇和0.2%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RM)扫描模式。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及代谢物(天青A、天青B、天青C)在0.50-100.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在10 min内实现分离,3个加标水平(2 μg·kg-1、4 μg·kg-1、10 μg·kg-1)的平均回收率为74.23%-94.40%(n=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3%-10.28%,检测限(LOD)为0.40~0.60 μg·kg-1,定量限(LOQ)为2.00 μg·kg-1。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易于推广应用,可作为快速测定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4种水产药物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蓝点笛鲷(Lutjanus rivul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其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聚维酮碘〉苯扎溴钱〉甲醛。甲醛、苯扎溴铵和聚维酮碘为低毒物质,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9.8800mg·L^-1、7.5710mg·L^-1和2.8429mg·L^-1;高效氯氰菊酯为剧毒物质,SC为0.0028mg·L^-1;甲醛、苯扎溴铵、聚维酮碘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蓝点笛鲷幼鱼的24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1.3240mg·L^-1、40.7619mg·L^-1、15.2077mg·L^-1和0.0153mg·L^-1;48hL C50分别为75.9587mg·L^-1、34.7413mg·L^-1、12.9894mg·L^-1和0.0129mg·L^-1。根据试验结果,建议菊酯类不宜作为蓝点笛鲷育苗药物使用,聚维酮碘和苯扎溴铵要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