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牧草蔗94-42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牧草蔗94-42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施肥方式中的表现及不同刈割高度对该品系的效应.结果表明,该品系在砂壤土及红壤土中均可获得高产、稳产,尤其适宜在红壤土生长;其需肥特性要求N、P、K一定配比可达到高产优质及最佳经济效益,粗蛋白产量比单施氮肥增加32.1%;在叶层高80~140cm范围内,鲜草产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产量、品质、适口性等因素,以叶层高120cm为最适宜的刈割高度.  相似文献   

2.
羊茅黑麦草和无芒雀麦刈割后叶片再生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禾草刈割后,不同再生期的叶伸长率,萎蔫率、净生长率及叶片发生率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刈割强度影响不显著,留茬高度在5cm与10cm之间,上述各项参数相对稳定,叶片动态对草地管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建议以叶片动态作为刈割和放牧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三叶和鸭茅牧草刈割利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三叶和鸭茅是我国南方山区的重要牧草,通过在不同生育期或不同高度刈割的研究,在草群中豆科牧草现蕾后、开花前或植株高度在30cm时刈割,其产草量最高,禾本科牧草产量比重较适宜,植物干鲜比、茎叶比较理想,草质较好。牧草的前几次刈割,对产量形成起决定作用。随刈割次数增加,再生草达同一刈割生育期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株高降低。刈割时间、次数、高度会直接影响牧草当年及次年的分枝(蘖)特性,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4.
黔饲1号小黑麦适宜刈割次数及刈割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黔饲1号不同刈割次数及在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不同刈割时期,测定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品系的最佳刈割期。结果表明,刈割2次处理鲜草产量达45.638 t/hm~2;不同刈割时期以乳熟期干草产量最大,为19.45 t/hm~2;抽穗期粗蛋白产量2.24 t/hm~2,均高于其他生育时期,且综合评价也最高。要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应选择乳熟期刈割;要得到最佳利用率,应选择抽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5.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6.
王英 《中国草地》1993,(6):33-34,39
本文研究了新疆大叶苜蓿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及刈割时期。结果表明,抗荒播种,施P肥和根外追Zn,Mo微肥,可增加苜蓿产量,另外,合理割草是提高苜蓿鲜干草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象草产量及生物学性状的品系间差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17个象草实生苗株系以及杂交狼尾草共18份材料为研究对象,对产量、叶/茎比、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以及茎粗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调查性状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两次刈割时第二次刈割产量显著高于第一次刈割,一次性刈割产量极显著高于两次刈割之和.根据产量、株高以及叶/茎比等生物学性状将供试材料分为矮生多蘖,较高中蘖、较高少蘖以及高大少蘖共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甜高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高原丰产、高产栽培技术,在不同海拔生态区开展了播期、密度、追肥、刈割、地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拔2100 m生态区甜高粱适宜播种期是4月26日-5月7日;海拔1850m适宜密度为8.25万株·hm-2;生长中期追施1次N肥(尿素)112.5~225.0kg·hm-2,鲜重产量提高13.39%~26.94%,茎秆糖锤度提高3.16%~26.14%;刈割1次比刈割2次总鲜重产量略低,差异不显著,茎秆糖锤度提高17.02%~255.65%;铺地膜比不铺地膜增产5.56%~15.85%,茎秆糖锤度提高5.76%~54.03%,且籽粒能成熟,不铺地膜籽粒不能成熟.海拔2300 m适宜密度为16.50~21.00万株·hm-2;生长中期追施1次N肥增产 1.81%~27.39%,茎秆糖锤度提高2.33%~40.40%;刈割1次比刈割2次的总鲜重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增产64.46%~155.88%,茎秆糖锤度提高199.52%~288.89%,因此不易刈割.  相似文献   

9.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10.
饲草型小黑麦在定西地区的最佳刈割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P2在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刈割,测定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品系的最佳刈割期。结果表明,乳熟期干草产量最大,为21.58t·hm-2;抽穗期粗蛋白产量(2.24t·hm-2)均高于其他生育时期,且综合评价也最高。要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应选择乳熟期刈割;而要得到最佳利用率,应选择抽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11.
刈割管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6年夏季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区对建植4年的草地早熟禾进行了刈割频率和刈割留茬高度对草坪质量及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周一次和两次刈割,分别留茬8cm,6cm,4cm的范围内,高频率低留茬高度可减缓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速率,增加草坪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和分蘖枝条的粗壮度,提高草坪的整齐度,减少生殖时期的生殖枝数,从多方面改善草坪质量;低茬刈割使枯草层外露,降低了草坪颜色深度,也影响了草坪的质量;高频  相似文献   

12.
刈割次数对健宝(Jumbo)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宝是近年来引入我国适于农田种植的新型牧草,兼具高产、优质、多抗、多次刈割及鲜草持续供应期长的优势。2002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的健宝刈割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健宝有效分蘖数、根干重、支持根数、茎叶比、鲜干比、粗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一次性刈割干草产量最高,达40.08t/hm2,分别是二次刈割、三次刈割干草产量的1.38倍、1.87倍;二次刈割鲜草产量最高,达162.42t/hm2,分别是一次刈割、三次刈割鲜草产量的1.20倍、1.16倍;三次刈割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2.63t/hm2,分别为一次刈割、二次刈割粗蛋白质产量的1.73倍、1.17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对菊芋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以自选品种"青芋1号"、"青芋2号"菊芋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刈割次数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无氮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地下部生物量减少;在苗高170 cm时刈割1次的菊芋秸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以及钙磷、总糖含量高于对照及刈割两次的秸秆。为达到生物量最大值,菊芋应该选择在苗高120 cm时留茬30 cm刈割1次,苗子长到120 cm再刈割1次;为了达到最佳营养价值时期刈割则可以选择在苗高170 cm时刈割。  相似文献   

14.
刈割时期及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酒泉研究了刈割时间、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生育期、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紫花苜蓿生育期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分枝期刈割后苜蓿在花期持续了9d,而在结荚期和成熟期持续了41d,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生长节律。现蕾期刈割后开花期持续了15d,而结荚期和成熟期则持续了33d,表现出先慢后快的生长节律。不同刈割高度显著推迟了苜蓿进入花期及收获期时间,但没有改变生长节律。分枝期和现蕾期刈割均显著增加了枝条数/m^2及荚果数/花序,分枝期25cm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收获了最高种子产量(1118.08kg/hm^2),比对照增加了112.03kg/hm^2;现蕾期不同高度刈割均显著降低了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5.
刈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霍成君  武宝成 《草地学报》2000,8(4):319-327
1999年5月~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生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全年割三次的干草总产量最高,(2060.51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头荐留荐10cm(1951.84kgDM/hm^2),粗蛋白质总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470.29kgDM/hm^20,其次是初花期头荐刈割,留荐4cm(424.26kgDM/hm^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8个春播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2017—2018年的4个刈割时期的产量和品质差异,以筛选出甘肃中部旱区燕麦饲草高产优质的最适刈割时期。结果表明:燕麦饲草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相对饲草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刈割时期间变化影响较小,品种与刈割期的互作效应对饲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不同燕麦品种饲草产量随刈割时期后移逐渐增大,乳熟期刈割鲜、干草产量最高,平均为33 483.3和7 377.45 kg·hm-2,较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时期高15.01和20.81%,9.73%和13.82%,5.25%和8.03%,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26.05%和52.29%,相对饲用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最大,分别为122.29和171.43。从高产优质协同平衡的角度分析,甘肃中部旱作区春播燕麦适宜在乳熟期刈割,既可保质保量,又能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施肥水平和不同株高刈割对王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生长第1年不同刈割株高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年产草量随刈割株高增高呈增加趋势,刈割株高220 cm时鲜草、风干草产量最高,产量受施肥影响很大。茎叶比与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受施肥影响较小。营养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随刈割株高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钙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则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刈割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从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产量角度来评价,生长第1年的王草在株高为100 cm施肥时刈割利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三种狼尾草的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韦家少  蔡碧云 《草业科学》1999,16(6):71-73,64
经过边疆年对3种狼尾草(华南象草、王草、巴拿草)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3种狼尾草之间的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的刈割时期和不同的施肥量对狼尾草的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的水平。刈害期间隔中越长,产量越高;各个处理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其中以处理组合A1B3C3(华南象草,年施猪栏肥30000kg/hm^2、60d刈割)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草地雀麦(Bromus riparius)单播草地上进行不同频次刈割(一年刈割1次、2次、3次和4次)试验,调查各刈割处理产量、枝条数和植株高度,分析了老芒麦和草地雀麦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与枝条数和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刈割极显著降低了老芒麦的再生枝条数(P0.01),从而影响其产量,产量与植株高度无显著相关性;草地雀麦产量不受刈割频次的影响,刈割增加了其再生枝条数,在高频次刈割时会通过增加其再生枝条数来缓解植株高度降低的问题,但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其再生草产量仍会降低(P0.01)。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适宜的刈割频次均为每年2次。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化草原区是半干旱天然打草场的重要分布区,针对该区域的草场现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对科尔沁区天然打草场不同刈割频次下的草地植被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次不同,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刈割2次处理下的羊草生物量在群落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比刈割1次的减少了23.87%;而一年生牧草虎尾草和苣荬菜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生物量比刈割1次的分别增加了14.17%和12.98%;从产草量来看,刈割1次处理下的干草产量略高于刈割2次处理,而鲜草产量是刈割2次处理较高;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是刈割1次处理的净收入高于刈割2次处理,高出403.10元/hm2。由此可以看出,刈割2次处理减少了群落中的多年生牧草数量,促进了一年生牧草的繁殖,并且投入较高,因此,在科尔沁地区的天然打草场,1年刈割1次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更新和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