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条件,以期为其瓶外生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处于增殖培养阶段的甘蔗(新台糖22号)无根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外源激素及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对该试管苗瓶外生根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对新台糖22号无根试管苗基部节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显著提高其移栽存活率,可达到对照组的2.2倍以上,其中以1.5 mg/L赤霉素处理组试管苗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3.33% 移栽前用生根粉或蔡乙酸浸泡新台糖22号试管苗基部,对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及其以后的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赤霉素(GA_3)处理对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简化甘蔗试管苗的培养程序。[方法]用添加不同浓度赤霉素的MS培养基培养ROC22甘蔗试管苗,测定试管苗株高、节数量、移栽存活率等指标。[结果]赤霉素处理对试管苗的株高、节数量、移栽存活率和生根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试管苗的株高、节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以赤霉素处理浓度1~3 mg/L为最好。[结论]赤霉素能显著地促进ROC22试管苗的瓶外生根率和存活率,因此甘蔗试管苗可以实现生根与驯化移栽一步完成。  相似文献   

3.
甘蔗试管苗瓶内生根与瓶外生根培养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ROC22)甘蔗无根试管苗和有根试管苗为材料,对其移栽苗圃后成活率、分蘖率、株高、根系生长情况及两种试管苗生根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根法各有优劣;传统的瓶内生根技术有利于组培苗的生根,提高了苗的生根率、长势和移栽成活率及苗的质量;瓶外直接生根则有利于降低甘蔗组培的生产成本,提高组培苗的产量和缩短苗的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甘蔗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及生长的影响,比较瓶内和瓶外生根试管苗的成活率及株高差异。[结果]高肥力基质(如商品基质)处理的无根试管苗成活率低,但成活植株生长快,植株高,而低肥力基质(如新鲜河沙)更有利于无根试管苗生根成活,但植株生长慢;利用遮阳网和盖膜等措施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可使试管苗的生长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环境条件;另外,瓶内生根试管苗的成活率和株高均显著高于瓶外生根试管苗。[结论]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的研究成功有利于简化传统甘蔗试管苗生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甘蔗健康种苗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了外界环境因素对甘蔗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基质(如商品基质)处理的无根试管苗成活率低,但成活植株生长快,植株高;而低肥力基质(如新鲜河沙土)有利于无根试管苗生根成活,但植株生长慢;适合甘蔗无根试管苗移栽的基质包括新鲜河沙土、田园土和河沙与田园土的混合物。温度、光照和湿度是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维持高存活率的关键外部因素,利用遮阳网和盖膜等措施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可使试管苗的生长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环境条件。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有利于简化传统甘蔗试管苗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甘蔗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桂糖49号甘蔗无根试管苗为材料,研究移栽后的基质、生长环境及诱导激素等因素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土沙混合基质、在苗床增施底肥以及200 mg/L ABT生根粉处理均能对甘蔗试管苗的生根、存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甘蔗试管苗的快速繁育。  相似文献   

7.
罗汉果试管苗瓶外生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罗汉果试管苗为材料,采用非试管快繁智能化育苗大棚进行了瓶内和瓶外生根移栽试验。结果表明,基部不带愈伤组织的试管苗瓶外生根处理后,生根率、最长根长、生根数分别为96.11%、4.53 cm、3.6条,最长根长显著高于瓶内生根处理,而生根率和生根数两者差异不显著;瓶内生根苗移栽成活率显著高于瓶外生根苗。通过缩短瓶外生根时间,增施叶面肥等措施,可获得较高的移栽成活率。由此证明了采用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可大大提高罗汉果试管苗的生根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一种较好的杉木组培苗移栽方式,降低杉木组培苗生产成本。[方法]以广西杉木种子园混系的组培继代瓶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600、800、1 000 mg/L)ABT1#生根剂对杉木无根组培苗瓶外生根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在同一浓度ABT1#生根剂处理下,研究不同移栽基质对杉木无根组培苗瓶外生根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生根剂浓度的升高,生根率和平均根系数逐步增大,在该浓度范围内可安全使用;当ABT1#生根剂浓度设定为800 mg/L时,最适合杉木组培苗瓶外生根的移栽基质是黄泥。[结论]该研究可为杉木无性系苗的市场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ABT附加于康乃馨生根培养基和直接用于试管苗瓶外生根的效果.结果显示,附加ABT培养基培养的康乃馨试管苗与附加NAA,IBA和对照培养基培养的试管苗相比,其生根率及移栽存活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提高,ABT诱导试管苗生根的适用范围与IBA一致,适宜浓度为0.25~1mg/L,抑制浓度为4mg/L以上。诱导康乃馨试管苗瓶外生根,以100mg/LABT处理1h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0.7%,显著高于IBA、NAA处理的试管苗生根率,极显著高于对照试管苗生根率。  相似文献   

10.
怀地黄为传统大宗中药材,为探究其脱毒试管苗生根移栽的最佳条件,提高移栽成活率,以怀地黄脱毒试管苗85-5为材料,探索了不同因子对地黄试管苗管内和管外生根的影响以及适宜于试管苗移栽的基质配比。结果表明:管内生根最适的PP333质量浓度为0.10mg/L,此时试管苗的根数达到28条,株高为4.0cm;接种密度为6个/瓶时,株高、叶片数、根数、根长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根数达38条,株高为3.3cm;接种部位为顶芽时根数较多,达到38条,株高达到3.5cm,与侧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管外生根NAA生根效果明显优于IBA,2种激素最适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NAA 50mg/L处理60min,苗存活率100%,生根率90%;IBA 50mg/L处理15min,苗的存活率95%,生根率85%;移栽基质的最适质量比例为草炭土∶蛭石=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能源作物甜高粱组培苗的生根培养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不同基本培养基(MS、1/2MS)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进行筛选试验,得到较有利于生根的基本培养基;在最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IBA、NAA、ABT),综合根的质量、生根率、生根时间、生根苗的长势等筛选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结果】筛选出最佳生根培养基组合:北甜三号(BT3)为1/2MS+2.0 mg/L IBA,辽甜三号(LT3)为1/2MS+3.0 mg/L IBA,且根粗、苗壮,两品种的生根率存在差异。此外,未加激素的MS和1/2MS培养基均无组培苗生根。【结论】在1/2MS上添加2.0 mg/L IBA或3.0 mg/L IBA分别为北甜三号、辽甜三号组培苗生根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长寿花高繁殖的组培体系和瓶外生根技术,促进长寿花工厂化生产。[方法]选用长寿花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在加有6-BA1.00mg/L和NAA0.20mg/L培养基上培养诱导出芽丛,再将芽丛转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调节不同外源激素配比获得长寿花高繁殖组培体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结果]在MS+6-BA0.50mg/L+NAA0.10mg/L+GA30.10mg/L的培养基组合中,诱导丛芽增殖率达到95.35%,增殖倍数达到20倍以上,试管苗生长势好。利用海绵作为载体进行瓶外生根,生根率达到95.00%以上,移栽苗成活率达到100%。[结论]利用海绵作为载体进行试管苗瓶外生根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白花龙(Styrax faberi Perk.)的离体快繁最佳条件,为白花龙的推广种植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切除或带胚乳的白花龙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GA3进行无菌萌发;以种子无菌萌发的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适宜白花龙丛生芽增殖培养的最佳6-BA、NAA和TDZ组合;以丛生芽增殖获得的幼苗为外植体、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IBA,采用直接或间接生根法,筛选白花龙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基本培养基、IBA浓度和生根方法.[结果]带胚乳的白花龙种子在添加不同浓度GA3条件下萌发15 d后子叶开始褐化,最终全部死亡;切除胚乳的白花龙种子在无激素条件下也可萌发,但以在MS+2.0 mg/L GA3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达97.5%.在继代增殖阶段,白花龙丛生芽在MS+0.5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基中增殖系数最大,为5.7.在生根阶段,带两个节的白花龙茎段在200.0 mg/L IBA溶液中浸泡15 min后转接至1/2MS空白培养基的生根率最高,达93.3%,平均生根数为7.1条.[结论]切除胚乳的白花龙种子在MS+2.0 mg/L GA3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其萌发的茎段在MS+0.5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基中增殖系数最大;采用间接生根法,可获得生根效率较高、适应规模化生产的白花龙组培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黄芩的幼茎、幼叶及叶柄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2,4-D与NAA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在1/2 MS培养基上添加IAA、IBA或NAA激素,单独或者组合使用,诱导黄芩试管苗生根。【结果】幼叶和叶柄容易褐化死亡,而幼茎显示很好的脱分化和再分化效果;BA与NAA组合可以诱导幼茎外植体脱分化与再分化,而BA与2,4-D组合只能诱导愈伤组织发生。IAA诱导生根率最高,但是茎基部会形成愈伤组织,后期无法驯化成活;IBA及NAA均可以诱导根的发生,但是以IBA效果为佳。【结论】幼茎为最佳外植体,MS+BA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芽的分化培养基。1/2MS+IBA 0.1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70.3%。  相似文献   

15.
郭艳超  赵梁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325-20327,20420
[目的]建立蔷薇属植物的无菌快繁体系。[方法]以茎段为外植体,以10种蔷薇属植物为试验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同激素组合来建立其组织培养体系。[结果]10种蔷薇属植物在萌发培养基MS+0.5 mg/L BA+0.01 mg/L NAA上均可萌发,芽体健壮,萌发率可达到70%以上;10种蔷薇属植物各自适宜的增殖培养基略有不同,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增殖率可以达到3.0%以上,丛生苗健壮,叶色正常;健壮小苗在添加0.1~0.2 mg/LNAA的1/2MS培养基上诱导生根,根系生长良好,生根率可以达到90%~100%;将生根后的小苗驯化后移栽,成活率在95%左右。[结论]建立了蔷薇属植物的无菌快繁体系,为蔷薇属植物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凌杰  宁淑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47-17549
[目的]建立委陵菜再生体系技术,保护野生资源,实现人工栽培.[方法]以委陵菜嫩茎为材料,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试管苗生根、继代增殖、移栽定植的研究.[结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 +40 g/L蔗糖+0.3 mg/L6-BA +2.8 mg/L 2,4-D;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合适培养基为:MS+ 35 g/L蔗糖+0.4 mg/L AgNO3 +0.1 mg/L NAA +0.8 mg/L ZT;不定芽生根培养的较适宜培养基为1/3MS+ 15 g/L蔗糖+0.5 mg,/L ABT+ 0.2 mg/L IBA+ 0.3 mg/L NAA.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5.1%,定植成活率为97.8%.[结论]建立的再生体系,1株试管苗1年能繁殖23万株试管苗,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委陵菜的植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7.
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红叶石楠组织培养技术。[方法]通过对红叶石楠外植体不同取样方式、不同增殖条件及不同生根方法的比较,研究其组织培养技术。[结果]结果表明,以休眠芽为外植体的红叶石楠的初始培养成功率较高,利用GA3浸泡消毒处理过的休眠芽,可促进其组织快速生长。培养基为50%MS、6-BA 1.00 mg/L、卡拉胶7.0 g/L时,红叶石楠组培增殖率最高。NAA直接生根培养,易产生愈伤组织,有效生根率最高为54.83%,IAA最高生根率可达57.83%。两步生根法愈伤组织形成少,NAA 3.0 mg/L+IAA 3.0 mg/L浸泡幼茎72 h,有效生根率达81.3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红叶石楠组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掌组培快繁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希强  陶佩琳  张旭东  黄秀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52-16053,16080
[目的]对红掌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进行优化。[方法]以红掌红粉佳人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研究红掌的不定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等情况,以筛选出最佳的培养配方和方法。[结果]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 mg/L+2,4-D 0.1 mg/L+NAA 0.1 mg/L,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3.3%,不定芽分化率为90.9%;在增殖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2 mg/L上诱导出的芽数量与大小最适宜;生根培养以1/2MS+NAA 0.2 mg/L+活性炭1.0 g/L培养基表现最好;移栽基质以珍珠岩+草炭土(1∶1)混合栽培基质成活率最高,达95.6%。[结论]为红掌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