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亲蟹培育及提高其受精卵孵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人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长峙试验场参加梭子蟹工厂化育苗管理时观察记录为参照依据,结合往年育苗资料总结分析整理而成。文中叙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蟹优选自然海区雌性梭子蟹培育为佳。受精卵孵化时胚胎心跳是膜内幼体放散预兆之一,这时心跳在每分钟180~230次之间。提倡膜内幼体放散在小水体中进行,然后选优入育苗池培育,有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幼体变态率和以后仔蟹蜕壳成活率。亲蟹培育提温快慢对幼体变态及仔蟹蜕壳关系极大,低温阶段升温适当可快、高温阶段升温要慢,每天提温幅度前期为0.5~1.0℃;中、后期为0.5℃。亲蟹投喂饵料要优质。  相似文献   

3.
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谱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6):751-756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早期(从未受精卵到第一期幼蟹)11种同工酶(LDH、GDH、ADH、SOD、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EST、ME、MDH、SDH、GOT、ACP和α-AMY等7种同工酶电泳图谱显示了明显的发育阶段差异性,大都随发育渐趋复杂。个体发育阶段特异性的同工酶可以作为一项生化指标用于三疣梭子蟹发育阶段的鉴别。在三疣梭子蟹整个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均未能检测出LDH和GDH活性,而ADH和SOD酶活性则有持续和较稳定的表现。根据各同工酶的个体发育谱式,三疣梭子蟹个体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类型被划分为4种。讨论了三疣梭子蟹同工酶的个体发生多念性和刚孵化的第一期涵状幼体的同工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在26℃水温下的最适孵化盐度为23 8~34 8,孵化率平均在80%以上;盐度38 3和21 2组,对受精卵的孵化有一定负面影响,孵化率为30%~60%;盐度低于15 9,受精卵基本上不能孵化;盐度29 5为幼体生长的最适盐度,8d可生长成下潜幼体,平均日生长16μm,成活率90%,盐度高于或低于29 5,其幼体的存活和生长都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对虾育苗过程中,受精卵孵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网箱孵化,受精卵孵化后将无节幼体撇入育苗池培育;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来的受精卵直接放入育苗池孵化,一直培育到仔虾出苗。这两种孵化方法,前者操作繁杂,又要占去一部分水体;后者因坏卵易沉底腐败,育苗池水质和无节幼体密度都不易控制。另外,上述两种方法都易造成虾卵堆集,卵膜和无节幼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亡,将直接影响孵化率。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受精卵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温度和盐度对条石鲷胚胎发育、胚胎孵化率、幼体畸形率和幼体成活率的影响,拟合了温度与胚胎发育的线形关系,观察了胚胎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等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在22.2℃~ 24.1℃、盐度31.0‰~ 41.2‰时,胚胎孵化率、幼体成活率均较高且畸形率较低;胚胎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的关系为:H=0.1199T2-6.6335T-118.79(R2=0.9581);盐度低于26.4‰,受精卵沉于水中,高于这一盐度则漂浮水面。初孵仔鱼在海水中的分布和受精卵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以进口凡纳滨对虾所产的受精卵为材料,在相同孵化水温(29.5℃)、不同盐度(20、25、30、35、40)、不同pH值(7.0、7.5、8.0、8.5、9.0)及不同碱度(2.23 mmol/L、2.79 mmol/L、3.35 mmol/L、3.90mmol/L、4.46 mmol/L)条件下,进行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率的孵化率与盐度呈密切相关,以海水盐度为30的孵化效果最佳,平均孵化率达到87.7%,盐度低至20或高至40时均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的pH值密切相关,微碱性的海水有利于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率表现较佳,其中以海水pH值8.0的孵化效果最佳,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5.85%,海水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受精卵的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碱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23~4.46 mmol/L的碱度范围内,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介于85.35%到85.95%之间,各碱度梯度组之间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效率,改进优化了1种受精卵流水孵化装置,可有效地进行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集约化高密度生产。流水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 000万~6 000万粒/m3,平均孵化率在85.0%~92.7%。流水孵化的孵化率与常规的产卵池孵化无显著差异,但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携菌量和损伤率、黏脏率明显低于产卵池孵化(P<0.05);同时,为筛选优质的无节幼体,采用光诱、流水清洗等方法处理无节幼体,结果表明,流水清洗可显著降低无节幼体的损伤率、黏脏率和细菌携带量(P<0.05),有效提高无节幼体的生物安全及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卵膜剥离,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合室内人工育苗的孵化技术进行探讨。曼氏无针乌贼卵为粘性卵,呈黑色,类型属端黄卵,卵膜属三级卵膜,卵裂类型为不全卵裂,囊胚呈盘状,发生类型为直接发生型。在水温为23.8~26.2℃、盐度29.3时,最快14d孵出幼体,最慢23天孵出幼体,孵出幼体高峰期为18~21d,高峰期的孵出量占总孵出量的79.4%,孵化率为83.1%。胚胎发育速度与温度高低(20~30℃)成正比,盐度低于22对孵化率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Dnmt2(Pt Dnmt2)基因。该基因c DNA全长为1291 bp,开放阅读框为1203 bp,编码400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显示,PtDnmt2基因有典型的C5-DNA甲基化酶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PtDnmt2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PtDnmt2氨基酸序列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Dnmt2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PtDnmt2基因在三疣梭子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tDnmt2基因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随发育时期而变化,其在受精卵和多细胞时期无表达,从囊胚期开始出现,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逐渐上升。在性腺发育不同时期PtDnmt2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在卵巢II期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精巢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随着精巢的发育逐渐上升,在IV期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表明,PtDnmt2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幼体和性腺发育调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寻三角帆蚌胚胎体外培养方法,本实验以解剖获得的雌雄配子为材料,使用与三角帆蚌体液等渗的平衡盐溶液(BSS)进行人工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观察各阶段胚胎的形态特征,并分析计算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1)℃的BSS培养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第二极体排放、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和桑葚期的时间分别为1.8、2.8、5.6、10.5、13.9和17.3 h,胚胎最长发育至桑葚期后停止发育。另外,池塘平均水温分别为26.5、28.1和29.2℃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分别需要10、9和8 d,计算得出三角帆蚌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1℃,根据生物学零度计算胚胎发育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成熟钩介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95、25.99、42.27、69.21和118.14℃×d。研究结果初步尝试对三角帆蚌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并根据胚胎发育水温和时间获得三角帆蚌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可为突破三角帆蚌全人工繁育技术奠定基础,对淡水贝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卵胎生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培养及发育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吉  冯启超  温海深 《水产学报》2016,40(8):1195-1202
为了探讨许氏平鲉的离体培养发育形态学并设计出最适的体外培养液,以海水生理盐水为主要配方,设为对照(第一组),分别加入1%许氏平鲉血清(第二组),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三组),1%胎牛血清(第四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第五组),共形成5组不同的离体培养液。分2次从妊娠许氏平鲉卵巢中获得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分别为高囊胚期、晶体出现期,在上述5种不同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记录发育状况。结果发现,胚胎在体外培养的初始阶段为高囊胚期时,虽然在5组培养液中都能发育到十六肌节期,但是每组的发育时序有很大差别,第五组发育状况最好,发育最快,为60 h。第四组发育最慢,为67 h。其余组的发育时间介于第四组和第五组之间;当初始阶段为晶体出现期时,第五组中的胚胎发育速率最快,为57 h,并且有最高的孵化率,为80%。第二组虽然有很快的发育速率,但其孵化率最低,为40%。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许氏平鲉的受精卵发育至破膜时约200 h,且第五组(1%许氏平鲉血清+1%许氏平鲉卵巢组织匀浆)是使许氏平鲉胚胎离体发育最快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虎斑乌贼喷墨卵对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喷墨卵与正常卵的孵化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并比较了剥膜喷墨卵、剥膜正常卵、喷墨卵、正常卵4种类型卵的幼体生长和存活率。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喷墨卵和正常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喷墨卵的孵化率为90.1%±1.5%,正常卵的孵化率为87.9%±0.7%;两种卵的初孵幼体体质量也无显著差异,喷墨卵的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18±0.01)g,正常卵的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17±0.01)g;两种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均无显著差异,喷墨卵的培育周期为(34.67±0.89)d,孵化周期为(14.33±0.44)d,而正常卵的培育周期为(35.33±0.44)d,孵化周期为(14.67±0.67)d。而剥膜喷墨卵、剥膜正常卵、喷墨卵、正常卵4种类型卵的幼体存活率差异显著,剥膜喷墨卵和剥膜正常卵的存活率明显小于喷墨卵和正常卵,而剥膜喷墨卵和剥膜正常卵之间、喷墨卵和正常卵之间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4种类型的幼体日均增长量和增重量差异显著,剥膜喷墨卵和剥膜正常卵的幼体日均增长量和增重量明显小于喷墨卵和正常卵,而剥膜喷墨卵和剥膜正常卵之间、喷墨卵和正常卵之间的幼体日均增长量和增重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我国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促进早期花鲈苗种推广,本研究针对不同盐度(0、15、20、25、30、35和40)与pH(5.5、6.5、7.5、8.5和9.5)条件下,北方人工繁殖花鲈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及饥饿10 d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花鲈初孵仔鱼进行不投饵耐饥饿实验,记录每日存活率(SR)及最终生存活力指数(SAI)。最后观测低盐0、养殖盐度30与高盐45对花鲈早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北方海域花鲈受精卵适宜孵化盐度为20~35,以盐度25组孵化率最高,适宜pH为6.5~7.5,以pH 6.5组孵化率最高。低盐15组中,具最低的孵化率及最高的畸形率,但在最终饥饿SR的统计中,低盐15组的SR及SAI明显高于盐度30与35组,推测低盐15接近花鲈体液等渗点,降低了渗透调节中的能量消耗,更利于存活。初孵仔鱼饥饿实验中,盐度20组SR下降相对平缓,在第8天仍有12.66%的SR(其他组已为0)。饥饿1 d时,各pH组SR均小于90%,以pH 6.5组SR最高,为89.11%。与盐度处理组相比,花鲈初孵仔鱼对pH变化较为敏感,其孵化率及最终SR显著低于盐度处理组。花鲈早期幼鱼盐度处理组中,低盐0与高盐45将对此规格花鲈幼鱼产生较大损伤,以高盐45抑制最显著,应为苗种盐度推广的上限,而花鲈生长盐度30与各处理盐度相比,较适合花鲈早期幼鱼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北方海域花鲈繁育适宜盐度和pH处理的设定,及提高花鲈孵化率、育苗成活率与早期苗种推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Vasa基因编码DEAD-box家族成员中一种ATP依赖的RNA解旋酶,是决定生殖系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及SMART-RACE技术,克隆了海洋经济螠虫动物单环刺螠Vasa基因的全长cDNA,该序列长4 080 bp,开放阅读框2 322 bp,编码733个氨基酸,具有DEAD-box蛋白家族共有的全部9个保守域。整体原位杂交和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Vasa基因在未受精卵、受精卵、2~8细胞的早期胚胎中均有明显的表达,显示其母源性提供的特点;从囊胚开始,表达量明显降低,在原肠胚表达信号主要集中在内中胚层细胞中;至担轮幼虫,表达信号进一步集中在消化道处;当发育至体节幼虫时,阳性细胞分布于消化道和体节的隔膜处,进入蠕虫状幼虫,信号仅在头部的腹刚毛附近以及后肠周围的细胞中表达。实验结果为探知刺螠动物生殖系的起源和分化以及低等型生殖腺的发生提供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Copepods are crucial source of live feed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particular, several species of the genus Acartia are considered optimal prey for fish larvae. The species Acartia bilobata has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marine larvae culture, as it is easy for mass cul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algal diets on the egg production and egg‐hatching rate of A. bilob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species diet Isochrysis galbana was the most supportive diet for A. bilobata egg production and female life span in all treatments (egg production: 23.85 ± 0.70 eggs female?1 day?1 and female life span: 18.00 ± 1.45 days).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and Tetraselmis chui treatments gave markedly lower egg production and female life span as both single‐species and multiple‐species diets. For the egg hatching‐rate experiment, except for the T. chui treatment, which yielded a considerably lower hatching rate than the other diets, the hatching rate was only slightly affected by the algal diets.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A. bilobata, a tropical brackish‐water copepod species, develops rapidly at 28°C and can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eggs; therefore, it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larvae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本报道了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分别对鲤鱼和虹鳟鱼授精卵孵化率影响的研究。从1993年-1996年4年中,我们用显微注射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虹鳟鱼授精卵(包括囊胚期卵)5,676粒,孵出鱼苗364尾,孵化率为6.4%(4年平均,虹鳟鱼正常孵化率为80%);而用这种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授精卵12,196粒,孵出鱼苗4,290,孵化率为34.0%(4年平均,鲤鱼正常孵化率为70%左右)。实验结果:显微注射技术在虹鳟鱼和鲤鱼两种受精卵上的效果明显不同,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杂交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实验,分析了单养与混养两种条件下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以及底质成分的变化,测定了对虾与海参的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混养海参可以明显改变养殖系统的营养盐结构,可使水体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同时也可有效地控制系统中氨氮浓度。混养海参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实验结束时混养组硫化物含量为(7.71±1.33)mg/kg,仅相当于单养组浓度的1/3。混养海参对对虾生长及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养组对虾体长特异增长率为(0.69±0.13)%/d,显著优于单养组(0.45±0.06)%/d;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可达72.5%±22.9%,显著高于对照组55.0%±17.5%。在混养系统内,对虾不会对海参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海参能够有效地选择摄食和利用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中有机质的同化率可达36.36%±13.79%),并以较快的速度生长。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玉足海参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蛤受精卵和幼虫密度对孵化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琳  陆平 《海洋渔业》1999,21(4):157-159
本文报道了青蛤受精卵密度对孵化的影响和青蛤幼虫培养密度对生长的影响。受精卵密度在26个/ml、30个/ml、38个/ml、44个/ml、53个/ml时,孵化率在87.8~89.9%之间;受精卵密度为53个/ml时,幼虫畸形率较高。实验发现,幼虫的培养密度应控制在6~11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包括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在内的多种新发疫病的流行,使我国甲壳类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筛查导致山东潍坊某养殖场中一虾蟹混养池塘内患病三疣梭子蟹感染的可能病原,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p_(AHPND))、虾肝肠胞虫(EHP)、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黄头病毒(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Vp_(AHPND)阳性,而呈现WSSV、IHHNV、SHIV、EHP、CMNV、YHV和HPV阴性。对样品进行Vp_(AHPND)套式PCR第二轮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明显坏死,胸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_(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_(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本研究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检测到Vp_(AHPND)感染并揭示了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相关结果为揭示Vp_(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