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曲霉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发酵豆粕蛋白含量作为指标,从5株真菌中筛选出一株有较强分解能力,能显著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含量的黑曲霉菌株。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其发酵豆粕的因素:发酵时间、接种量、料水比、起始温度和发酵量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接种量0.5%、料水比1:1、发酵时间3d、温度35℃、发酵量20g(直径7cm×高8cm罐头瓶中)。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从发酵前43.5%提高到60.13%,增加了38.23%(P<0.01)。氨基酸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35.76%。同时经黑曲霉发酵后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降解。发酵前后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从1720TIU/mg下降到480TIU/mg;植酸含量从9.513mg/g下降到0.535mg/g;脲酶活性由0.136到完全被分解;大豆凝血素(效价)由10240下降到80。  相似文献   

2.
丝状真菌YW-7与乳酸菌共同培养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丝状真菌YW-7和乳酸菌混合发酵豆粕进行了研究.浅盘培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YW-7接种量2%,乳酸菌接种量1.5%,料层厚度控制在2~3cm,30℃好氧发酵24h后转为厌氧发酵48h,70℃烘干后产品平均粗蛋白含量大于53%,肽含量为23%,总酸含量2.5%,pH值4.4,对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水苏糖和棉子糖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3种发酵增效剂对发酵豆粕肽含量的影响。在复合菌剂接种量为0.5%,无氧发酵48 h后有氧发酵24 h条件下,以正交试验的方式对发酵增效剂在发酵豆粕基质中添加量、发酵温度、料水比进行优化。分别得到3种发酵增效剂最适宜的添加条件。发酵豆粕肽含量随3种发酵增效剂添加量增大而提高(P<0.01)。发酵增效剂Ⅰ组中,发酵温度为41℃时最佳,料水比4:6最适宜,最优条件组合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8.99%;发酵增效剂Ⅱ组中,发酵温度39℃或41℃时最佳,料水比3:7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产肽量观测值为17.57%;发酵增效剂Ⅲ组中,料水比3.5:6.5或3:7时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9.67%。通过抗原蛋白抽提及SDS-PAGE分析可知,在发酵基质中添加发酵增效剂可以改善豆粕中抗原蛋白降解程度。比较最适宜添加条件下3种发酵增效剂对肽含量的提高效果可知,发酵增效剂Ⅲ对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效果最佳,在39℃、3:7料水比、5kg/t添加量条件下可使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208.31%。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生物发酵法,对筛选出的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有分解破坏作用的3种微生物菌种进行混合发酵,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基质为豆粕,通气量为60g干料/500ml广口瓶,料水比为1:1,接种量为酵母菌y-0214%、y-0282%、乳酸菌Lc2%,起始pH值自然,起始温度为30℃,发酵72h后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被完全分解除去。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生物发酵法,筛选出3种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有分解破坏作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混合发酵,并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为:基质为豆粕,通气量为60g干料/500mL广口瓶,料水比为1∶1.0,接种量为酵母菌y-0214%、y-0282%、乳酸菌Lc2%,起始pH自然,起始温度为30℃,发酵72h后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被完全分解除去。  相似文献   

6.
王诚刚  郭芸  赵雯 《饲料研究》2023,(3):102-105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酸菌粉接种量、液料比对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豆粕中各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影响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时间>乳酸菌粉接种量>发酵温度>液料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乳酸菌粉接种量1.5%、发酵时间72 h和液料比0.8 L/k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9.6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降解率达97.32%(P<0.05)。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可进一步有效改善豆粕营养价值,提高豆粕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饲用酶与芽孢杆菌协同作用发酵豆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饲用酶酶解、芽孢杆菌发酵、饲用酶加芽孢杆菌协同处理豆粕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菌协同处理的结果优于酶和菌单独作用的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7、初始发酵温度40℃、加酶量0.05%(蛋白酶活力50 U/g)、接种量1%(0.5%1号菌+0.5%3号菌)、处理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过处理后,其酸溶性蛋白含量从2.74%增加到24.55%,乳酸含量从1.26%增加到4.70%,各种抗营养因子也大都得到降解。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为分子量20 kD或以下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8.
芽孢杆菌在豆粕固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利用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试验,通过监测发酵前后的酸溶性蛋白(TCA-N)含量的变化来评价发酵的效果。菌株组合JM1+JM3正交实验后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0.6,初始发酵温度为34℃,接种量为10%,菌种比(JM1:JM3)为1:1,灭菌时间为20 min,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样品中粗蛋白含量从50.6%增加到54.1%,TCA-N含量从2.4%增加到38.8%,大豆肽含量从1.8%提高到29.5%,乳酸含量从0.7%增加到4.7%,游离氨基酸含量从5.57 mg/g增加到92.65 mg/g。SDS-PAGE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发酵后大豆抗原已经完全被分解,大分子蛋白质基本上都被降解成10 kD以下的小分子肽,各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试验分别利用产α-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以及β-甘露聚糖酶的功能性嗜酸乳杆菌对豆粕进行协同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液料比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12.3%、发酵时间78.9 h、发酵温度36.8℃、液料比0.9 L/kg。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5.13%,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66.91%,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24.93%,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发酵前的11.62倍,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下降了91.68%,脲酶活性下降了95.67%,植酸含量下降了83.87%,发酵豆粕中的活菌数为1.37×1010 CFU/g。研究表明,该复合菌株发酵模式能够有效增加豆粕的营养成分,去除抗营养因子,从而提高豆粕的利用率,为发酵豆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益生菌固态湿发酵对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地衣芽孢杆菌(Bac-l)、凝结芽孢杆菌(Bac-c)、罗伊氏乳杆菌(Lac)、米曲霉(Asp)、酿酒酵母(Sac)、沼泽红假单胞菌(Pho) 6种益生菌,固态发酵48 h,以粗蛋白、酸溶蛋白、蛋白酶、抗营养因子等为指标,从发酵豆粕营养指标、酶活性、抗营养因子含量等方面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增加至31.55%(P<0.05);酿酒酵母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豆粕后酸溶蛋白含量提升至12.98%(P<0.05);罗伊氏乳杆菌能够有效降低pH(P<0.05),提高干物质回收率达到94%(P<0.05);发酵豆粕时,沼泽红假单胞菌的酸性蛋白酶活性最高,酿酒酵母的中性蛋白酶活性最高,地衣芽孢杆菌的碱性蛋白酶活性最高(P<0.05),酿酒酵母的植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优;米曲霉分解大分子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对3种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降解率也最高,分别达到64.71%、78.94%和98.07%(P<0.05)。说明益生菌发酵可以改善豆粕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研究24.0℃条件下添加糖化酶和酵母菌对启动豆粕固体发酵的影响。试验分为A(对照)、B、C、D组,A组启动发酵温度为32.0℃,B、C、D组启动发酵温度分别为23.7、24.4、24.0℃,其中B组不添加升温物质,C组添加2‰糖化酶,D组添加2‰糖化酶+1‰酵母菌。测定发酵过程中温度、p H值的变化,以及发酵后豆粕的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变化。结果表明:D组发酵过程中升温速度比B、C组快,但低于对照组;D组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14%(P0.05);小肽含量降低1.72%(P0.05),抗营养因子中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分别降低48.67%(P0.05)和27.71%(P0.05)。试验表明,在24.0℃条件下启动豆粕固体发酵,通过添加2‰糖化酶+1‰酵母菌,可以使发酵温度得到较快提升,能够节约一定的能源。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红树林中的菌株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植酸的降解效果,本试验从红树林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可降解植酸的菌株,编号为a A8,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检测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右旋乳酸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laevolacticus)。对菌株a A8的产酶能力进行探讨,并将aA8接种于以豆粕为唯一氮源培养基中,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a A8植酸降解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植酸降解率由15.3%提高到89.1%;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碳源蔗糖,37℃发酵24 h,接种量10%(V/m),料水比1:1.2。结果显示,aA8可高效降解豆粕中的植酸,有利于提高豆粕的营养效价及饲用价值,为活体养殖中以豆粕为原料进行饲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实时监测豆粕发酵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效果。以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HTGC-10为发酵菌株,降解甘露聚糖,使用薄层层析及实时电泳检测菌株HTGC-10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菌株HTGC-10可将甘露聚糖降解为小分子的甘露寡糖;使用HTGC-10发酵10%的豆粕,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在发酵的0~24 h内,菌株HTGC-10可以很好地降解抗营养因子,将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和KTI抗营养因子分别降解至原含量的11.9%、18.5%和2.0%,继续发酵24~48 h对豆粕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作用不大。研究表明,豆粕发酵以24 h为宜,可以更好地利用豆粕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添加饲用复合菌发酵豆粕后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本试验以豆粕为发酵原料,按照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接种体积比例不同设置9个组(G1~G9组),其中对照组仅添加试验组所添加菌液等体积的无菌水.在料水比为1:0.42、温度为37℃、接种量为12%的条件下发酵5 d,在不同的发酵时间(1、2、3...  相似文献   

15.
豆粕是畜禽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影响动物对其蛋白质的利用。采用固体发酵法不仅可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且会使豆粕中蛋白质分解为利于动物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作者就不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微生物和酶发酵豆粕对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将豆粕、不同的微生物或酶均匀混合,同时控制适当的水分,转入发酵呼吸袋内,密封,37 ℃培养箱内培养3 d,结束后60 ℃烘干,粉碎过60目取样,检测豆粕中水苏糖、棉籽糖、大豆球蛋白、β-伴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等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对水苏糖、棉籽糖的去除作用最大,去除率达90%,乳酸菌对水苏糖、棉籽糖的去除效率次之,达60%|蛋白酶对大豆抗原蛋白和β-伴球蛋白的消除作用最佳,去除率分别达70%和50%|菌酶协同发酵对单种抗营养因子的消除并无提高,但可以同时有效去除多种抗营养因子。从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微生物或酶对豆粕中不同的抗营养因子去除效率存在差异,通过菌酶协同发酵,可以实现大部分抗营养因子的同时去除。 [关键词] 豆粕|抗营养因子|去除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用发酵花生壳和未发酵花生壳替代粗饲料,玉米-豆粕型日粮替代精饲料,进行组合。分别为高精料未发酵花生壳=73(HC)、低精料未发酵花生壳=37(LC)、高精料发酵花生壳=73(HCF)、低精料发酵花生壳=37(LCF),每组3个重复(高精料和低精料都是粉碎的玉米-豆粕型精饲料,只是按照比例多少分的高低,比例7的为高精料,比例3的为低精料)。选取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瘤胃液,在39.0℃厌氧条件下恒温培养12 h。结果表明:6 h时,LCF组的p H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在3、6 h时,NH3-N浓度HCF、LCF组显著高于HC和LC组(P0.05),乙酸在6 h时,HC、LC组显著高于HCF和LCF组(P0.05),丙酸在12 h时HC组值达到最高,乙酸/丙酸在3 h时LCF组值都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6、12 h时LCF组显著高于HC组和HCF组(P0.05);产气量在各个时期(1 h除外)都是HC最高。综上结果表明,HCF相比较其它3组更适合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添加发酵花生壳可有效提高饲料营养价值,改善其适口性,提高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饲料成本,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相似文献   

18.
发酵豆粕可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酶降解抗营养因子,降低抗营养因子成分;同时,微生物大量繁殖,蛋白质被分解为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小肽,营养价值含量提高;微生物发酵后,分泌β-葡萄糖苷酶,分解糖苷的β-葡萄糖苷键,使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几乎全部转化为易被吸收的苷元型异黄酮,抗氧化能力提高,有助于母猪肠道的吸收及机体抗氧化平衡。本文就发酵豆粕的特点及在母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保温材料对22.0℃温度条件下启动豆粕固体发酵的影响,试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对照组、1组、2组启动发酵温度分别为22.9,22.7,22.5℃,而且对照组在豆粕培养基周围不覆盖保温物质,1组覆盖散布,2组覆盖棉被,测定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 H值、小肽变化,以及发酵后豆粕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变化,确定不同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2组的发酵升温速度快于1组和对照组,各组之间p H值和小肽的变化差异不大;发酵后2组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脲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22.5℃温度条件下启动豆粕固体发酵,在豆粕培养基周围覆盖棉被的保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混合菌株发酵豆粕生产复合蛋白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虾壳发酵液和豆粕为原料,根据影响发酵效果的几个因素,设计6组实验,通过测定系列指标,比较不同处理组豆粕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复合蛋白粉)与原料豆粕相比,感官良好,带有酒香的浓郁酸香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酸溶蛋白、游离氨基酸、小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混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极大提高。在各实验组中,以实验5组效果最佳,该组的发酵参数是:发酵原液pH值6.5,添加未灭菌豆粕,料液比为1:1.8,酿酒酵母接菌量为豆粕质量的15%,发酵后12 h添加豆粕质量10%的葡萄糖,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