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我国南方广泛养殖红萍、细绿萍,作为稻田绿肥和畜禽青饲料。稻田养萍,需要肥料,而人工大量养殖蚯蚓,需要优质饵料,为了研究养萍和养蚯蚓能否结合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蚓粪养萍和萍饲蚯蚓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稻鸭萍共作是一种以稻鸭共作为基础,结合稻田养萍,更为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对稻鸭萍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对实际生产中稻田、水稻及鸭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该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优质稻米和鸭肉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3,25(12):8-11
1"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 1.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粪作为肥料.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从江县"稻-鱼-稻"高效综合种养技术,包括:稻田选择和设施、水稻品种选择和秧苗培育、水稻移栽定植、鱼种投放及日常饲养管理。测产表明:"稻-鱼-稻"高效综合种养模式下,每667 m2从江田鱼产量97.5 kg,头季稻产量528.5 kg,次生稻产量170 kg,经济产值7 204.8元,比单季"稻-鱼"种养模式增加850元,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6.
内江市委、市政府近几年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其中突出的一个项目是在稻田内实施稻、鱼、萍\果、菜的优化组合模式。本文主要论述稻田的基本工程建设,稻、鱼、萍、果、菜种植、养殖技术及其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组合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稻田的基本工程建设1.养鱼稻田的基本条件水质好、水源好,能保水、能排洪\并设有排除鱼的底部污水的设施。2.基本工程建设①鱼幽:在田阴蔽处开深正~贝.5米,占总田面积的5o~8O的鱼幽(1亩8O,2亩6%,3亩5%)。用石板或条石\砖、水泥板等护壁,幽埂高出田…  相似文献   

7.
正稻蟹立体养殖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蟹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东阿县以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探索北方"稻蟹共生"养殖新模式。今年,东阿县计划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稻蟹共生"养殖150余亩,黄河口大闸蟹的苗种投放达到4万只以上。"稻蟹共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种养系统,通过在稻田内放养淡水螃蟹,利用水稻与螃蟹之间的生态互动,使二者相得益彰的同时,也使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变的多元化,最终达到"用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农业中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稻鸭共作是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农业中大有作为。从稻田养鸭发展到稻鸭共作,  相似文献   

10.
鸭稻共育即稻田养鸭,将鸭放养在稻田,利用鸭在稻田内捕食害虫、采食杂草及一些水生小动物,同时鸭粪还可直接肥田的饲养方法,实现既节省养鸭饲料成本,提高鸭产品品质,又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1.
饲料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饲料稻由于最适水田环境,在需要水田转种、低质水田种植食用稻品质不佳或荒废湿地再利用等地区,作为转种或再植作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以保住水田面积,还能生产较为优质的饲料,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就国内外饲料稻的品种开发、栽培管理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选取采集于国内17个省(区)的不同利用方式下的85个土样为研究对象,定量添加玉米(Zea mays)秸秆置于相同温度培养90d,分析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后,不同用地的SOM变化存在较大差异,63.5%的土壤样品的SOM增加,36.5%的减少;SOM含量相对变化率与其初始SO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短期内添加秸秆并不一定意味着土壤有机质会提高。试验土样来源于4种不同用地方式中,采集于播种粮食旱地的88%的土样,其SOM含量增加;采集于水稻田的土样,其SOM含量均减少;采集于林地和菜地的土样,其SOM含量有增有减。添加秸秆后,各土样的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增加量表现为水稻田林地菜地粮食旱耕地,真菌放线菌细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显示细菌/真菌与G+/G-均表现为水稻田粮食旱耕地林地菜地,比值越小说明土壤生态系统越稳定;A/B和iso/anteiso、C/A均表现为菜地粮食旱耕地林地水稻田,比值越小代表养分和环境胁迫越严重。因此,4种用地方式中,水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受养分和环境胁迫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郁南7个代表性沙糖桔果园土壤和结果树植株叶片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果园的酸度比水田果园的大。土壤质地以粘土和粘壤土为主,其中砂页岩坡地果园土壤质均为粘土,而花岗岩坡地为粉砂质粘土,水田改种的多为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全氮主要在中等至偏低水平之间;坡地果园的有效磷偏低,水田果园有效磷处于低量至适量水平;缺磷和缺钾的主要是坡地果园,而高磷和高钾的主要是水田果园。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硼普遍缺乏;铜、锌个别缺乏;铁、锰、硫含量均较高。沙糖桔结果树周年营养状况随着生育期的不同而发生动态变化,土壤磷钾高的果园其叶片磷钾水平并不是全都相应提高。叶片N、P、K、Cu平均含量在开花期最高,N、K、Cu均处于柑桔类的适量范围,而P则高于适量范围;叶片N、P平均含量在幼果期最低。叶片Ca平均含量在果实成熟期最高,郁南沙糖桔叶片Mg低于柑桔类适量水平的较多,说明缺镁的情况较多;叶片Fe、Mn含量从开花期最低至成熟期达到最高,地下水位较高的果园叶片锰含量全年每个生育期均较高,在后期甚至超过适宜水平的1倍多。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选用30只成年扬州鹅公鹅为试验材料,随机分成6组,分别强饲苜蓿、玉米、豆粕、麸皮、稻谷和玉米-豆粕-苜蓿型配合料,测定各种日粮经过鹅消化道后的酸不溶灰分(AIA)回收率,同时分析消化道内沙砾和食糜分布,旨在探讨AIA法应用于鹅消化研究的可行性.结果显示①放养鹅隔离沙砾一段时间后,可以应用AIA方法;②对于玉米、豆粕、麸皮来说,其AIA回收率不高,此方法不适合应用于鹅的营养研究;③苜蓿、稻谷、配合料AIA回收率较高,可以在鹅的营养代谢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世明 《中国牛业科学》2012,38(2):67-68,78
牛肝片形吸虫病是海口市东北部地区养牛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海口市东北部地区的府城、灵山、龙塘、旧州等乡镇由于该地区河流小溪多,水塘水域多,终年积水的水田多,且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锥实螺在该地区水域广泛分布和农民有在水田、水边放牧的习惯,所以在该地区感染牛肝片形吸虫病的牛很多。本文结合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对当前海口市东北部地区流行的牛肝片形吸虫病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对策,为该地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防除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稗草是中国南方双季稻稻田的恶性杂草,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稗草对双季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稗草密度下水稻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稗草的竞争干扰下,双季早、晚稻的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随稗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指数模型y=beax可以较好地拟合稗草对早稻分蘖数、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而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拟合稗草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最佳;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均可较好地拟合稗草与晚稻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和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丁草胺、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防除时,双季早、晚稻稻田稗草的经济危害水平分别为1.64%~2.91%和1.28%~2.28%,经济阈值分别为0.63~1.23株/m2和1.30~1.85株/m2。稗草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 并导致水稻产量损失;通过对经济阈值分析,化学除草剂防治稗草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7.
《African Zoology》2013,48(2):406-412
Germinated and non-germinated cereals (paddy, Oryza sativa; pearl millet, Pennisetum typhoides; and ragi, Eleusine coracana) and pulses (green gram, Phaseolus aureus; black gram, Phaseolus mungo; and Bengal gram, Cicer arietinum) wer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their suitability as a bait base for zinc phosphide and bromadiolone for controlling Rattus rattus. Two-choice and multiple-choi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10 animals of mixed sex for each experiment to compare bait preference of germinated and non-germinated grains. The results of the two-choice tests revealed that both germinated cereals and pulses were preferred to non-germinated by the test anim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quantities consume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results of Duncan’s 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 tests of germinated grain consumption by R. rattu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ubsets. The first subset consisted of pearl millet, Bengal gram, ragi and paddy. The second and third subsets consisted of green gram and black gram,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by considering the cost of all four grains (in the first subset) any one of the cheapest among them in the germinated form could be recommended or used as a bait base for any of the two rodenticid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 rattu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germinated paddy was chosen (as it is the cheapest among the grains) for the laboratory toxicity studies. The acute toxicity tests (2% zinc phosphide) resulted in 100% mortality of rats under both no-choice and two-choice (germinated paddy with poison versus plain non-germinated paddy bait) tests. A powder formulation of bromadiolone (0.005%)-treated bait yielded 100% mortality of rats in no-choice tests, but only 60% mortality in two-choice tes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2% zinc phosphide with germinated paddy as a bait base was preferred over a powder formulation of bromadiolone (0.005%). However, a field efficacy study is required before a final bait formulation recommendation is made.  相似文献   

18.
借助双季稻田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的定位试验,于2007年对稻田冬季、春季杂草群落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农田管理方式对双季稻田冬春季杂草群落影响显著,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显著降低杂草多样性。秸秆冬季覆盖还田显著降低稻田杂草密度和生物量,而长期施用猪粪则显著提高稻田冬春杂草密度和生物量。有机肥晚稻时期施用对杂草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早稻时期施用的,秸秆冬季覆盖还田对杂草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夏季旋耕还田的。不同处理下冬春季稻田杂草均以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群,田间相对密度平均达90%以上,其次为稻槎菜和水竹叶等杂草。上述结果说明,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冬闲田冬春季杂草群落的调控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冬种黑麦草最终割草时间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对冬种黑麦草最终刈割时间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4种时间间隔中,间隔15d的处理最为理想,对早稻的分蘖,生长高度,有效分蘖,穗长,千粒重和产量等性状在该处理条件下表现最佳,因此,建议IRR系统中黑麦草和早稻前后作采用15d的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20.
多花黑麦草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外对多花黑麦草(又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研究和利用现状,以及国内南方农区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的主要生产利用模式。在国外,多花黑麦草除了被广泛应用于肉牛和奶牛的生产以外,还被应用于对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在国内,冬种黑麦草技术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并发展形成了"稻-草-奶牛"、"稻-草-肉鹅"、"稻-草-猪"等一系列的黑麦草利用模式。探讨了生产黑麦草饲养草食畜禽在华南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以及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