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H-FABP基因型对中畜黑猪I系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PCR RFLP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采用HinfⅠ和HaeⅢ)检测了培育品种77头中畜黑猪I系的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基因座位的遗传变异,同时对H FABP的不同PCR RFLP基因型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作了初步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利用H FABP进行肉质性状辅助选择,是否对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结果表明,在H FABP基因5′上游和内含子2 区段,均发现HinfⅠRFLP 和HaeⅢRFLP、HinfⅠ* RFLP;结果显示,在HinfⅠRFLP位点上,HH和hh 2种基因型间个体170日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除此之外,未发现其它酶切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个体生长性能之间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猪肉质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分子辅助选育奠定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技术对草地藏系绵羊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第2内含子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和测序显示,其长度为1893bp,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普通绵羊和猪的H—FABP基因第2内含子分别有99%和66.4%的同源性。实验还对22只草地藏系绵羊H—FABP基因第2内含子中174bp的序列进行了PCR—SSCP分析,结果未检测到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A-FABP 在不同鸡种中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检测了尤溪麻鸡、鹿苑鸡、隐性白羽鸡3个鸡种共计96只鸡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第85位点和第1805位点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在这2个位点上,3个鸡种均存在变异,外来品种隐性白羽鸡以杂合子Cc居多;地方鸡种以cc居多,3个鸡种均含有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c,其中以尤溪麻鸡最高,而以隐性白羽鸡最低。2)A—FABP第85位点不影响A—FABP的氨基酸序列;而第1805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影响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由脯氨酸变为丝氨酸,说明该多态性可能通过A-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鸡的肉质。本试验为进一步分析A-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及该分子标记在育种计划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鸭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475bp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包含部分外显子2、3和完整的内含子2序列,与鸡、鹅、猪的A-FABP基因分别有84%、94%和77%的同源性。在此基础上又设计3对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多态性研究。结果引物P3在樱桃谷鸭、山麻鸭等品种中发现4处单碱基突变,分别为:241处“A~T”突变;243处的“T—C”突变;258处的“T—C”突变;299处的“C—T”突变。这些点突变共产生了3种基因型,且基因型分布在各鸭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6个品种鸡LPL基因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PCR-RFLP方法对金水乌鸡、武定鸡、湖北红鸡、青脚麻鸡、矮黄鸡和隐性白羽肉鸡6个品种共计360只鸡LP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选用Hha Ⅰ、HaeⅢ、Hinf Ⅰ、Bam HⅠ、EcoRⅠ和PstⅠ 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单酶切,结果发现HinfⅠ-RFLP具有多态性,有AA和tBB两种基因型,采用独立性X2检验方法检验该基因座频率分布差异,结果表明,蛋用品种湖北红鸡与药用观赏型珍禽金水乌鸡间差异显著(P<0.05);矮黄鸡、隐性白羽鸡2个肉鸡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它们与其它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金水乌鸡、武定鸡、青脚麻鸡3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鸭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部分序列多态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关系。根据鸭A-FABPmRNA序列和鸡A-FABP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序列。同时根据扩增产物设计4对引物,利用PCR-SSCP对鸭A-FABP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多态性研究并探究序列多态性与鸭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克隆序列包含鸭A-FABP基因外显子1、2部分序列和完整的内含子1序列,与鸡A-FABP基因内含子1同源性为75.1%;经SS-CP检测,发现引物P1扩增片段有3处碱基突变,引物P3有6处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分别产生了3种和8种基因型。在P1位点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金定鸭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P3位点3个群体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同时,这些基因型在不同群体中分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最小二乘分析显示,肌内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在各群体中有显著差异(P0.05),P1和P3位点各基因型对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仅在P3位点CD基因型个体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结果提示,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多态对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否影响鸭肌内脂肪沉积,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家鸭A-FABPmRNA序列和鸡A-FABP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番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序列。同时根据扩增产物设计5对引物,利用PCR-SSCP对番鸭A-FABP基因部分进行多态性研究及多态性与部分屠宰性状、肉质性状、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关系。结果显示,克隆序列包含番鸭A-FABP基因外显子1、2部分序列和完整的内含子1序列,与家鸭和鸡A-FABP基因内含子1分别有序列94.43%和72.95%的同源性;经SSCP检测,在引物P3扩增片段上发现2处碱基突变:分别为1074处T-G和1089处A-C突变,这2处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AA、BB和AB型,χ2检验显示番鸭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最小二乘分析显示,AA、AB型个体在胸肌率、肌肉pH值以及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番鸭A-FABP基因内含子1多态性可能对个体生产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PCR-RFLP方法对金华猪Ⅰ系(164头)、金华猪Ⅱ系(41头)和金华猪Ⅲ系(52头)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的1125~1817bp和1401~2216bp段进行扩增,并用HinfⅠ、HaeⅢ和MspⅠ酶分别酶切,结果表明只有HinfⅠ存在RFLP。分析不同基因型对金华猪死产数和母仔猪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H-FABP基因对经产母猪的死产数影响接近极显著(P=0.015),对头胎母仔猪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经产及所有胎次的母仔猪初生重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根据鸡IL-18和真核质粒pcDNA3的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重组质粒pcDNA3/IL-18为模板,扩增出具有完整真核表达结构的CMV-cIL-18-BGHpA片段。将此片段非定向插入重组表达质粒pcDNA3/ompH中,经酶切分析、PCR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共表达禽巴氏杆菌C48-1外膜蛋白H基因和鸡IL-18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将共表达质粒转染Cos7细胞,经RT—PCR、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了外膜蛋白H基因及鸡IL-18基因均获得了瞬时表达,为研究禽巴氏杆菌C48-1外膜蛋白H的免疫原性和鸡IL-18在基因疫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PCR-RFLP方法在蛔虫种间鉴别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应用PCR-RFLP方法初步鉴别了4种不同蛔虫。从猪蛔虫、人蛔虫、犬弓首蛔虫及鸡蛔虫中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得到长度分别约为450bp、450bp、530bp、550bp的PCR产物。经与国外报道相比较,确认完整扩增出4种蛔虫的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和Hinf I酶切鉴定,通过产生的特异性片段首先可以区分犬弓首蛔虫与鸡蛔虫。通过对4种蛔虫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长度分别约为980bp、980bp、1050bp、1070bp的PCR产物。经与国外报道相比较,确认完整扩增出4种蛔虫的ITS-1、ITS-2及5.8S核糖休DNA。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酶切鉴定,通过产生的特异性片段可以区分出猪蛔虫与人蛔虫。通过PCR-RFLP分析,初步推测猪蛔虫与人蛔虫仍为两个独立虫种,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A-FABP基因在北京油鸡、矮脚鸡、泰和乌骨鸡、崇仁麻鸡、鹿苑鸡、霞烟鸡等6个地方品种鸡和AA肉鸡中的多态性,发现的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测序分析表明:多态位点的产生分别是由碱基C→T、G→A以及C→T的变异引起的。在北京油鸡、矮脚鸡群体中对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体重、肌内脂肪、腹脂率等脂肪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间在部分肉品质相关性状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雏鸡MDV攻毒试验选择抗马立克氏病亲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桂芬  程光潮 《中国家禽》1999,21(10):11-12
对F0、F1、F2亲本经继代No.614血型基因选择后繁殖的F2、F3雏鸡,10日龄以马立克氏病强毒(MDV)攻击至60日龄的死亡率,其父母亲对No.614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的试验组显著低于其父母亲对此抗血清呈阴性反应的对照组。试验组25个家系中,有14个家系的F2雏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F3雏鸡有21个家系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其中8个家系具有统计意义。肿瘤发生率,以肾脏和腺胃最高,肺脏和神经组织最低。综合血型抗原检测和MDV攻毒结果,从试验组25个家系中选留强MDV抗性家系留种繁殖,继代选育。  相似文献   

13.
雏鸡腿软症并非鸡的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指鸡发生喜卧、站立困难、站姿或步态异常等为特征的病症,其病因有遗传、营养、管理和疾病等因素。早在1924年,J.S.Hughes就报道了雏鸡腿软症,并指出舍饲条件下的雏鸡发生腿软症的原因是缺乏阳光直接照射,让鸡每天晒几个小时的阳光或者在饲料中补充鱼肝油可预防腿软症的发生[1]。腿软症主要包括:股骨头坏死、胫骨软骨发育不良、腓肠肌肌腱断裂、软骨病、骨质疏松症、骨短粗病、脚歪扭等[2,3]。该病以腿部麻痹和瘫痪为主要特征,多见于4~5周龄雏鸡,也有的在2周龄左右发生。通常是由于饲粮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维生素供应不足所致,一般发生在雏鸡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雏鸡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管理等各方面的需求高。2016年3月,笔者在筛选鸡抗球虫药试验中发现试验雏鸡发生以跛行、站立不稳为特征的群发性疾病,通过临床观察、饲料分析诊断为雏鸡腿软症,经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预防1.1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最重要的是改善鸡舍通风。1.2做好疫苗免疫(1)一般疫区。7日龄用新城疫Ⅳ系+H120点眼、滴鼻,每只1羽份,同时注射新支二联油苗,每只1羽份 23日龄用新城疫Ⅳ系或克隆303倍量饮水: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择从四川规模化鸡场分离鉴定的5株优势血清型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代表株(O89,O119,O141,O127)的1型菌毛pilA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pUC18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并转化到DH5 α株大肠杆菌载体菌中,对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5个克隆片段均含有1型菌毛pilA基因的全序列,全长459bp,编码信号肽和结构蛋白。用生物软件(DNASTAR)对9株大肠杆菌1型菌毛pilA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菌毛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及抗原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1型菌毛间具有同源性,1型菌毛间存在一定的相同抗原位点。  相似文献   

16.
鸡胚尿囊液量与鸡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杰  曾明华 《中国家禽》1998,20(7):10-11
选择9日龄非免疫的罗曼蛋鸡胚和淮南麻黄鸡胚各180个,按不同胚重各分成3组,同时接种鸡新城疫病毒,观察病毒对不同品种鸡胚尿囊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曼蛋鸡胚的尿囊液量极显著高于淮南麻黄鸡胚;罗曼蛋鸡胚的尿囊液量/胚蛋重大于淮南麻黄鸡胚。罗曼蛋鸡胚的失水率小于淮南麻黄鸡胚。罗曼蛋鸡胚和淮南麻黄鸡胚尿囊液量与胚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鸡败血支原体病又称为鸡慢性呼吸道病,因该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死亡率不高,而常被养鸡户忽视,但其长期存在和蔓延,造成的幼鸡生长不良,成年鸡产蛋减少,经济损失极大。下面对该病的诊治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18.
刘吉荣  唐云宪 《中国家禽》2005,27(11):46-46
本次发病雏鸡于2004年3月中旬购自当地一孵化场,共购1034只,生长发育良好,成活率达96.6%c.32日龄转群和调整饲养密度,将雏鸡从网上下到同一育雏房的地面平养(育雏舍未经任何消毒),地面铺上一层稻谷壳作为垫料,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个体的增大,呼出的气体和排出的代谢产物增多,地面垫料变得比较潮湿,卫生状况转差。到38日龄时,个别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拉稀粪或粪便带血,冠髯苍白,43日龄时,出现鸡只死亡。并在随后的几天里,鸡群的发病率增多,死亡率增加,在整个疫情期,有临床症状的雏鸡.453只,发病率为45.3%,共死亡雏鸡42只,病死率为9.71%。  相似文献   

19.
A chick bio‐assay procedure has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potencies of DL‐methionine, L‐methionine and methionine hydroxy analogue as sources of methionine for the chick. The two isomers showed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potencies whereas the analogue was some 15 per cent less. The relative potencies of several batches of soyabean meals, groundnut meals and meat meal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values for soyabean meals, of low urease activity, were uniformly high. The meat meals were rather variable and the groundnut meal values rather low.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