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篇
  9篇
综合类   54篇
畜牧兽医   19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的微卫星DNA标记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定了青脚麻鸡与隐性白鸡杂交后自交的F2代个体的全净堂重、全净堂率、脂肪宽带、腹脂重和腹脂率6个胴体性状,检测10个微卫星DNA标记,对标记基因型胴体性状值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MCW328对于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两性状各基因型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ADL292对于腹脂重性状各基因型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对于腹脂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MCW328标记基因与控制10周龄体重和全净膛重QTL连锁,ADL292标记基因与控制腹脂重和腹脂率QTL连锁。  相似文献   
2.
鲁西斗鸡的生物学特性与驯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斗鸡是我国特有的禽类珍稀资源。主要分为中原斗鸡、吐鲁番斗鸡、漳州斗鸡和云南斗鸡等。鲁西斗鸡与开封斗鸡、洛阳斗鸡同属中原斗鸡。农业部于2001年10月对全国畜禽资源保护场的抽查,对鲁西斗鸡保护场———山东省鄄城鲁西斗鸡原种场的品种保存、鲁西斗鸡发展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本文对鲁西斗鸡的形成、体型外貌及管理技术进行简要介绍。1鲁西斗鸡的形成及发展鲁西斗鸡原产于山东西南部的古城曹洲一带,即菏泽、鄄城、曹县、成武等县。据史料记载,自春秋至诏唐代,诸侯世家乃至民间以观赏斗鸡为乐,唯曹州鸡最佳之说。《史记》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长白、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的RYR基因的多态性,分别分析了RYR基因与猪的产仔数(TNB)、初生重(LBW)、仔猪28日龄重(LWT28)、背膘厚(TheBackfatThickness)、死胎数(ND)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在约克夏、杜洛克猪群中,有氟烷基因存在;长白猪群中,未发现有该基因存在。通过对RYR基因分型研究,在约克夏和杜洛克猪群中,未发现有隐性纯合基因型(nn)个体,仅存在纯合基因型(NN)个体和杂合型(Nn)个体。不同氟烷基因型(NN,Nn)之间在产仔数方面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约克夏猪群中,比较了头胎的平均产仔数,结果发现,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1.7045头/胎;杜洛克猪群中,Nn个体的产仔数(TNB)比NN个体平均多2.5758头/胎;经产胎次中,平均产仔数分别多0.3898和0.9956头/胎。杂合型(Nn)个体显著高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P<0.05)。在两层和三层膘厚检测中发现,在杜洛克猪群和约克夏猪群中,纯合基因型个体均低于杂合基因型个体,因此在背膘厚方面两种基因型(NN,Nn)个体存在差异性显著(P<0.05)。在仔猪28日龄重方面,杂合型(Nn)个体则低于纯合基因型(NN)个体,差异性显著(P<0.05);仔猪初生重方面,纯合基因型个体的仔猪初生重与杂合型个体差异不显著(P>0.05);死胎数方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贵州5个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用30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贵州省5个地方鸡品种:竹乡鸡、威宁鸡、黔东南小香鸡、高脚鸡、乌蒙乌骨鸡的遗传多样性。计算了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在5个品种中,杂合度最低的是高脚鸡,为0.501,杂合度最高的是竹乡鸡,为0.673,因此贵州各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相差较大,据分析可能是由于交通闭塞,形成了家禽品种的多种多型,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个鸡品种被聚为3类:竹乡鸡、黔东南小香鸡和威宁鸡聚为一类,乌蒙乌骨鸡自聚为一类;高脚鸡独自聚为一类。这与几个鸡品种的来源、分化、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蛋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免疫程序,试验选择了3 600只“苏邮1号”蛋鸭商品代母鸭,随机分成4组,并按照免疫程序的不同分成3个试验组(1、2和3组)和1个对照组,分析了这4组鸭群产蛋前(130日龄)、产蛋高峰期(280日龄)及产蛋后期(420日龄)的抗体水平和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表明,试验1组和2组鸭群在产蛋期均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且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抗体阳性率在420日龄均也显著高于试验3组(P<0.05);3个试验组的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免疫效果、经济成本和疫苗注射对鸭群产生的应激,推荐“苏邮1号”蛋鸭采用第2组的免疫程序,即在7周龄和13~14周龄免疫两次,每次0.5 mL/只.  相似文献   
6.
江西7个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用30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丝毛鸟骨鸡、康乐鸡、宁都三黄鸡、余干乌骨鸡、瓦灰鸡、崇仁麻鸡、东乡绿壳蛋鸡等江西省7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结果表明.30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4个微卫星位点在7个鸡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高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在7个品种中.杂合度最低的是余干乌骨鸡.为0.6155.杂合度最高的是崇仁麻鸡.为0.6525,各地方鸡品种的杂合度都偏高,反映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7个鸡品种间的DA、Ds遗传距离远近关系一致.但DA距离均比Ds距离大;用UPGMA法对DA和Ds的聚类结果相同.7个鸡品种被聚为3类.余干乌骨鸡、瓦灰鸡、康乐鸡、宁都三黄鸡聚为一类.崇仁麻鸡、东乡绿壳蛋鸡聚为一类.丝毛乌骨鸡独自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肉用鸡的遗传基础百分之五十来自亲本公鸡,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等一半以上由公鸡决定。父母代种鸡群中公鸡的数量约占母鸡的8—11%,虽然公鸡本身并不产蛋,但交配的结果,使公鸡承担着与母鸡相似的遗传责任。一只SR92父母代公鸡,在母鸡开始产蛋后40周内,生产出商品雏鸡1360—1500只,由此饲养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微卫星技术检测10个地方鸡种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距离,探讨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各位点的杂合度为0.2675-0.8316、多态信息含量为0.2478—0.8082;各种群的平均杂合度为0.5564-0.713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999~0.6808。矮小型黄鸡与其它地方鸡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仙居鸡、白耳鸡、泰和鸡、北京油鸡、大骨鸡、萧山鸡距离较近;茶花鸡与固始鸡存在一定的关系;尤溪麻鸡与其它鸡种的距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通过筛选的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我国24个地方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了各群体的遗传参数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了聚类图,并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座位在我国家鸭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除APL23和APL79为中度多态外,其他座位均为高度多态座位,可以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鸭种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我国所有家鸭群体平均杂合度(0.569)低于国内的家鸡和家鹅,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聚类结果分析表明了各家鸭品种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与其育成史、分化及地理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
A-FABP 在不同鸡种中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检测了尤溪麻鸡、鹿苑鸡、隐性白羽鸡3个鸡种共计96只鸡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第85位点和第1805位点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在这2个位点上,3个鸡种均存在变异,外来品种隐性白羽鸡以杂合子Cc居多;地方鸡种以cc居多,3个鸡种均含有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c,其中以尤溪麻鸡最高,而以隐性白羽鸡最低。2)A—FABP第85位点不影响A—FABP的氨基酸序列;而第1805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影响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由脯氨酸变为丝氨酸,说明该多态性可能通过A-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鸡的肉质。本试验为进一步分析A-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及该分子标记在育种计划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