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江淮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的品质和二十多年来育成的中粳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性状中的垩白率偏高和垩白度大是引起该稻区稻米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有着单位面积穗数下降、总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上升、着粒密度增加、株高变高、穗长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变长的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穗粒数增加引起的。近些年来,选育出的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15个粳稻品种(系)的6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豫南稻区粳稻品种的主要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株高>生育期>千粒重,进而提出了选育高产粳稻品种应重点选择分蘖力较强,结实率高而稳定,穗粒数较多,植株较高的后代类型,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5种籼稻品种、5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全椒县进行水稻适应性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生育期普遍高于籼稻,粳稻品种中Ⅲ优98生育期最短,为148 d,籼稻中苏秀867生育期最短,为131 d,镇稻15生育期最长,可能影响到下茬作物播种和生长;甬优1109株高最高,为134 cm,武运粳32株高最低,为93 cm;南粳5055有效穗数最高,达到了360.0万穗/hm2;荣两优华占每穗粒数最多,为276.1个;开两优17千粒重最高,为29.0 g;粳稻品种镇稻15产量最高,为8 311.5 kg/hm2,籼稻品种开优17产量最高,为7 900.5 kg/hm2。粳稻品种武运粳32、南粳5055和籼稻品种C两优华占、开两优17整体表现较好,是适合全椒县种植的品种,建议加大推广面积。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播的条件下,各品种的产量在9 497.67~10 079.00 kg/hm2之间,产量相差580 kg/hm2左右,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淮稻5号在供试品种中产量最高,株高适中,是兴化地区目前水稻选用的主要品种,其产量高(在本试验中居第1位),穗粒结构协调,灌浆速度快;但其抽穗期较迟,生育期较长,作直播稻种植存在一定的风险。通育粳1号综合表现优良,产量水平较高,植株高度适中,但其抽穗期迟,生育期长,作直播稻种植风险性大,建议可用作移栽稻种植。新稻20在本试验中产量居第3位,其综合性状较优,田间表现无白叶枯病,后期熟相较好,生育期相对较早,有二次灌浆现象,穗数较足,千粒重高,可作直播稻种植选用品种。宁粳4号株高适中,抽穗期较早,熟期较早,产量中等,其穗数足,结实率高,但千粒重较低,后期熟较差。农乐17株型紧凑,植株较矮,穗数足,穗型小,熟期一般,有白叶枯病。津稻263综合性状优良,穗粒结构协调,无白叶枯病,生育期早,但后期熟相较差。镇稻14作直播稻种植,生育期迟,风险性大,倒伏严重,二次灌浆现象明显,有白叶枯病,其特点是粒重高,是大粒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依据育成或应用时间,将中国黄淮稻区地方品种和50年来育成的中粳稻品种分成4个时期品种,分析了不同育成时期品种的农艺性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育成时间的推进,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株高、单株成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变化不显著,千粒重稍有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植株株型发生改变,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减少,穗长变短,上部3张叶片变短、变宽,穗颈节缩短,抗倒性提高.通径分析表明,4个时期品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这3个性状的改进是产量提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 5 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 1/2P(P-1)配制 15 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籼粳交错区和温凉粳稻区进行云南稻种不同世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稻作区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存在明显差异,因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亲本品种及其组合随海拔升高,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有增大的趋势,但结实率则相反;杂种后代主要经济性状 SCA 的不同稻区及不同世代的差异与亲缘关系的远近密切相关,稻作育种目标应根据不同稻作区而定.  相似文献   

8.
选用黄淮地区种植的7个粳稻品种,对其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淮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667m2)穗数,其次是穗粒数,一级枝梗数通过穗粒数而影响产量;株高、穗长与产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反映出目前黄淮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主体上仍属(半)矮杆、小穗型品种,未来超高产或超级粳稻品种培育应注重协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保证单位面积(667m2)穗数的前提下,朝高杆抗倒、大穗多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云南地方稻资源的籼粳属性及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改良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InDel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来自云南12个地州69个县区的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属性分析,通过计算云南地方稻资源在39个InDel位点上的籼粳基因频率,确定其籼粳类型;并对倒伏性、芒长、颖尖色、谷粒形状、株高、穗颈长、穗长、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结实率、谷粒长和谷粒宽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中有303份籼型稻(典型籼稻、籼稻和偏籼),占74.63%,其中典型籼稻77份、籼稻214份、偏籼12份;中间型资源11份,占2.71%;粳型稻(典型粳稻、粳稻和偏粳)有92份,占22.66%,其中典型粳稻36份、粳稻54份、偏粳2份.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型基因频率与穗颈长、谷粒宽、芒长、穎尖色、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和谷粒形状等11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其中与谷粒宽(r=0.374)的正相关性最高,与谷粒形状(r=-0.429)的负相关性最高.[结论]云南地方稻资源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InDel分子指数法所划分的7种籼粳类型在406份资源中均有出现,且其籼粳属性的分化与多个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谷粒宽(极显著正相关)和谷粒形状(极显著负相关)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稻定向改良及选育时应综合考虑谷粒宽和谷粒形状2个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南繁育种的选择优势,分别将6种寒地粳稻品种种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海南省三亚市,对其生育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寒地粳稻品种于海南种植表现生育期明显缩短。因此,水稻育种过程中,生育期的确定应在黑龙江省进行严格选择。株高和叶片数减少,分蘖力降低,穗长、穗粒数各品种表现不一,千粒重下降,而穗形、粒形、芒型变异小。  相似文献   

11.
以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和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白谷分别作母本和父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200、1 860、2 200 m等4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杂交F2群体在同一地点种植其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株高和剑叶宽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剑叶长、有效穗数、穗长、穗节长、总粒数和小穗育性等性状均随产生F2群体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在不同海拔产生的F2群体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和偏度系数等遗传参数的表现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基于形态性状计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4个F2群体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海拔对形态性状的表现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近15年来29个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温暖粳稻区与温凉粳稻区品种相比,前者表现为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穗子较小,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选出的影响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2%,其中第一主成分即穗总粒数是最重要的成分,其贡献率达35.3%。29个云南粳稻主栽品种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9个品种,表明大多数品种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育种中,应适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分蘖力,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种耐冷性经济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1/2P(P-1)配制15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籼粳交错区和温凉粳稻区进行云南稻种不同世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稻作区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存在明显差异,因基本型和生态条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亲本品种及其组合随海拔升高,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有增大的趋势,但结实率则相反;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14.
云南粳稻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云南粳稻新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对48个粳稻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并采用与单株粒重相关极显著的4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剑叶角度、千粒重等性状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株高、穗长、穗实粒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剑叶角度等性状对单株产量遗传贡献率较大。单株粒重与株高、穗长、穗实粒数3个性状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相对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重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生育期、株高、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氮素、根系性状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产量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大穗型水稻品种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②大穗型品种最高茎蘖数少,成穗率低,单位面积穗数少,每穗粒数多,千粒重大;③大穗型品种穗长较长,一、二次枝梗数多,着粒密度大。在适当增加穗长的基础上,增加二次枝梗数的比例,提高着粒密度是提高籼稻品种单穗重的主要途径;④单穗重与个体(单穗)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选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且有足够穗数的偏大穗型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与稳产的目标;⑤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穗重大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基础,根系发达,氮素积累多,叶面积系数较大,光合能力强,是大穗型品种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杂种F2世代的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群体的穗颈长、每穗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的遗传力最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②该群体各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形态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的遗传差异和特点。③形态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粳稻性状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籼稻,对F2粳稻进行早期世代间接选择的效果强于籼稻。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粳稻品种在黔中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对照,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12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各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品种较适宜在本地区种植,表现为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全生育期158d,株高97~108cm,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介于701.5~721.8kg/667m2,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左右,有效穗数为13.3万~15.6万穗/667m2,穗粒数为198.6~236.7粒,结实率为78.8%~83.6%,千粒重约27g,最终产量为628.3~723.0kg/667m2。常规粳稻品种产量为414.0~606.9kg/667m2,平均产量515.6kg/667m2,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受阻,穗型较小,库容充实度较差。  相似文献   

18.
国际水稻所GUVA项目引进粳稻品系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将引进的83份国际水稻所GUVA项目粳稻品系在云南中海拔稻区种植,对株高、有效分蘖数、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对引进品系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引进品系可划分成4大类群:第一大类群为半矮秆多蘖大叶大穗类型,共12个材料,各品系综合经济性状较好;第二大类群为半矮秆少蘖大粒类型,共21个材料,估测产量最低,但各品系的千粒重最高,可作为大粒种质资源用于粳稻品种粒型的改良;第三大类群为半矮秆中穗小粒类型,共18个材料,各品系综合经济性状一般,产量中等,难于直接利用;第四大类群属于半矮秆多蘖小叶小穗类型,共32个材料,此类材料因植株矮、多穗、结实率高,可作不育系转育的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韩国材料引入云南后的适应性、耐冷性及经济性状表现。选用10个韩国粳稻品种分别种植在3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这些品种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经济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并对经济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第一次分枝、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小。不存在显著的环境效应,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在环境闻变异最大,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第二次分枝、总粒数、着粒密度既受环境影响,也受遗传控制。研究结果为利用韩国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苏南稻区主要稻麦两熟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苏州地区种植的南粳46、常优5号、常农粳8号等16个粳稻品种和扬麦16号、镇麦10号等9个小麦品种,通过在苏州不同地区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生育期和株高等主要性状.[结果]参试粳稻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小麦品种间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小麦不同播期和生育期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稻麦高产品种的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显著,说明稳定每公顷穗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是稻麦周年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针对苏州地区,在选择周年高产高效的稻麦品种组合时,主要考察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其次考虑小麦品种的播期和生育期,再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合理搭配高产型、高效型或高产高效兼顾型的稻麦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