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明确在广西地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抛秧与插秧2种移栽方式下的空间分布型及适宜的抽样技术,为稻水象甲虫情调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并比较五点法、平行线法、双对角线法、棋盘法和Z字形法抽样技术。【结果】 2种移栽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的负二项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栽培方式的改变不影响稻水象甲幼虫空间分布型的性质。建立的基于Iwao的抛秧田和插秧田稻水象甲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分别为N=t2 (2.256/m+0.240)/D2N=t2 (4.878/m+0.126)/D2。抛秧和插秧移栽方式下水稻田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调查的变异系数均以双对角线取样法最小,分别为63.048 8%和84.796 0%。【结论】稻水象甲幼虫在抛秧和插秧田中呈负二项聚集分布,且为环境因素及稻水象甲幼虫自身特性共同引起;2种移栽方式均以双对角线抽样法为最适宜的抽样方式。  相似文献   

2.
云南板栗新害虫二斑栗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在云南省寻甸、玉溪、禄劝调查板栗象甲时发现一种鞘翅上有两个斑纹的栗实象,与文献记载的栗实象甲形态完全不同,经鉴定为二斑栗象(Curculio bimaculatus Faust),该虫系国内分布新记录。作者于1987~1989年对该虫形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是国内首次对该虫较详细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梨孢属(Pyricularia)在莎草科(Cyperaceae)上的一个新记录种希氏梨孢(Pyricularia higginsii Lutrell)和新记录变种希氏梨孢浦那变种(Pyricularia higginsii Lutrellvar,ponsnsis Thirum,Kulkarai&Patel),以及姜科上的二个已知种闭鞘姜梨孢(Pyriculariacosti(Sawada)Ito)和姜梨孢(Pyricularia zingiberi Nishikado)的新分布和新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控制红花尔基地区樟子松种实害虫为害,对红花尔基樟子松种实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明确了樟子松球果象甲为红花尔基地区主要种实害虫,占种实害虫危害率的72.0%;同时对樟子松球果象甲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分析,发现樟子松球果象甲rRNA28S基因与本属(Pissodes)象鼻虫同源性最高,其次为Curculio象鼻虫。另外,2016年在种实害虫发生情况监测的基础上,采取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140.4km^2松林进行航空飞机防治,平均防治成本为2.18万元/km^2,林间药效试验樟子松球果象甲校正死亡率为97.14%,防治区内樟子松球果象甲死亡率>52.00%;球果被害率减退25.32%,挽回种子损失55805.62kg,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柳树是新疆林木主要树种之一,由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的柳树叶锈病在新疆地区普遍发生,且病原菌种类多样。为探清新疆柳树锈病病原的种类组成、寄主范围及分布,在全疆各生境采集该病害,以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ITS和LSU序列)相结合对其开展分类鉴定,并探讨寄主范围与分布地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9种栅锈菌,其中米黄柳栅锈菌(M.salicis-michelsonii)、扁桃栅锈菌(M.amygdalinae)、云南柳栅锈菌(M.salicis-cavaleriei)、黄花柳栅锈菌(M.salicis-sinicae)、北极栅锈菌(M.arctica)、伊朗栅锈菌(M.iranica)、松柳栅锈菌(M.larici-epitea)、白柳栅锈菌(M.salicis-albae)、银柳栅锈菌(M.salicis-argyraceae)为已知种。寄主涉及柳属(Salix)14种,其中银柳(S.argyracea)、蓝叶柳(S.capusii)、伊犁柳(S.iliensis)、绿叶柳(S.metaglauca)、米黄柳(S.michelsonii)、锯齿柳(S.serrulatifolia)、准噶尔柳(S.songarica)和天山柳(S.tianschanica)为锈菌寄主新记录种。该研究可为新疆真菌多样性及林木病害诊断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的磨芋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报道了云南丰富的磨芋资源,计有磨芋13种,占全国种数的54%。其中大部分种类如花磨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白磨芋(A. albus)、勐海磨芋(A. bannaensis)、西盟磨芋(A. ximengensis)、攸落磨芋(A. yuloensis)、滇磨芋(A. yunnanensis)、珠芽磨芋(A. bulbifer)等可制成磨芋豆腐供食用;甜磨芋(A. sp)可以直接煮食。为便于识别,作者将分布于云南的磨芋种类作成分种检索表,并把民间早已利用但尚未记载于文献中的西盟磨芋、攸落磨芋和勐海磨芋的形态特征以图示出。云南各种磨芋大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垂直分布的上限是海拔2300m。  相似文献   

7.
 报道云南省禾本科牧草和草坪29种植物上46种真菌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4种,省内新记录15种,省内已知种新分布27种.危害普遍严重者如:黑麦草麦角病Clariceps purpurea,黑麦草根腐病Drechslera sorkiniana,臂形草全蚀病Gaeumamomyces graminis,黑麦草冠锈病Pucinia corona var.loli,牛筋草梭斑病Pyricularia grisea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3个木生光柄菇属和2个托光柄菇属真菌标本。结果表明:CFSZ10115为羽状光柄菇Pluteus dianae Pilát,CFSZ10295为北方光柄菇Pluteus leucoborealis Justo,CFSZ 11537为密执安托光柄菇Volvopluteus michiganensis(A.H.Sm.) Justo & Minnis,羽状光柄菇Pluteus dianae Pilát为中国新记录种,北方光柄菇Pluteus leucoborealis Justo和密执安托光柄菇Volvopluteus michiganensis(A.H.Sm.) Justo & Minnis为中国偶见分布种,北方光柄菇(P.leucoborealis)仅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密执安托光柄菇(V.michiganensis)仅分布在吉林省延边市,二者也为内蒙古新记录种;对3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生境图片和显微图像,本研究结果为光柄菇科物种鉴定、资源分布做了重要补充,为菌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5月(春)、9月(夏)、12月(冬)3个航次对海州湾南部海域(34.60°~35.00°N,119.40°~119.9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南部海域虾类群落具有典型的近海暖温带特征,隶属黄海南部虾类区系,其中春季和冬季虾类暖温性显著,主要优势种有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a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及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等,夏季暖水性特征相对增高,以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及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为优势种。3个季节共鉴定虾类19种,其中冬季种类数最多(18种),同时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最高,k 优势度曲线较平滑,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而春季和夏季种类数较少(9种),多样性亦较低。运用聚类和二维非度量标序对该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冬季群聚情况较明显,主要可划分为3个群聚类型,为近岸组、灌河口组及东面外侧组,该划分同环境背景间的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中国奶牛养殖地区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的流行情况,从2013—2019年,在中国6个奶牛养殖区域集约化牧场,通过随机采样收集犊牛鼻拭子1 878份,对样品进行M.bovis分离鉴定,并分析M.bovis阳性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以及犊牛日龄与M.bovis阳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空间上,中国不同奶牛养殖地区,M.bovis阳性率是不同的。其中西北区(38.7%)高于华东区(35.6%)、华北区(33.6%)、华中区(30.8%)、华南区(29.9%)和西南区(27.1%)。2)时间上,2013—2015年M.bovis 阳性率平均值为47.9%,三年间M.bovis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2016—2019年,M.bovis阳性率平均值为21.1%,四年间M.bovi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013—2015年M.bovis 阳性率显著高于2016—2019年M.bovis 阳性率(P<0.05)。3)季节上,夏秋季节M.bovis平均阳性率为31.3%,冬春季节M.bovis阳性率平均值为33.9%,不同季节M.bovis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bovis 阳性率与犊牛日龄呈正相关。综上,2013—2019年,中国奶牛养殖地区M.bovis阳性率平均值为32.6%,M.bovis在中国呈长期流行趋势。季节并不影响M.bovis在犊牛中的流行。M.bovis阳性率与犊牛日龄呈线性正相关。本研究丰富了中国奶牛养殖地区牛支原体流行情况数据,从病原学角度为预防和临床用药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农螨种类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2~1995 年对云南省32个地州(市)县海拔从320~3250m地区进行了农螨种类调查研究,共采集螨类标本453份。经鉴定共有15个科,35属,72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一个,新种3个,云南新记录33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农业大学昆虫系和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研究描述了云南石榴新记录害虫井上果斑螟(Assara inouei)成虫的形态特征,并与原始特征进行比较,确定该虫为云南的新记录种。通过井上果斑螟分析成虫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动态过程,以及不同管理水平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得出了非生物因子对井上果斑螟影响效力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周银丽  张国伟  胡先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68-10368,10384
[目的]确定石榴线虫病害的种类,为更好地进行病害识别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6年从云南主要石榴产区红河州蒙自县、建水县和曲靖会泽县采集225个石榴根系和根际土壤,对石榴寄生线虫的种类进行调查与鉴定。[结果]分离出一种根腐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属于垫刃目,短体科,短体亚科,短体线虫属。[结论]首次报道了寄生于云南省石榴根际的一种根腐线虫:咖啡短体线虫,石榴是该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进一步研究咖啡短体线虫对石榴的危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云南山地橡胶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主要植胶区范围6个州(市)的胶园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及入侵性等。结果表明:云南山地胶园外来入侵植物有26科63属82种,其中菊科(18种)、蝶形花科(10种)、禾本科(6种)、苋科(5种)和茄科(5种)为优势科,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3.66%。生活型组成主要是草本植物,有57种,占总种数的69.51%;原产地来源最多的是美洲,有62种,占总种数的75.61%;从科、属分布区类型来看,全部表现为热带成分;引入途径为人为有意引入的有41种,占总种数的50.00%;入侵等级为恶意入侵种的17种,严重入侵种的24种,两者占总种数的一半。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了4种新纪录归化植物,分别为蓝花毛蔓豆Calopogonium caeruleum (Benth.) Britton、荨麻叶假马鞭Stachytarpheta urticaefolia (Salisb.) Sims、白花假马鞭Stachytarpheta cayennensis (Rich.) Vahl和银花苋Gomphrena celosioides Mart。其中,蓝花毛蔓豆为中国归化新纪录,其余3种为云南归化新纪录。总的来说,云南山地胶园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入侵形势较为严峻,对云南山地胶园中橡胶树的生长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该从4个方向进行防控:(1)强化外来入侵植物防范宣传,提升公众风险识别意识;(2)开展云南山地橡胶园外来入侵植物的专题调查;(3)注重源头管控,特别是原产美洲的外来植物,加强边境口岸外来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4)制定主要危害物种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云南种子植物名录》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云南省的12种大戟科植物,其中有2个我国新记录种,3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西藏新记录种:此外,排除2种、1变种产于云南;并对所有种类简介其特征和分布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有记录的水鸟共77种,占云南省已记录水鸟种类134种的57.46%,占中国已记录水鸟种类271种的28.41%.其中涉禽37种,游禽40种,分属7目14科.与前人的研究记录相比增加了14种.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种.越冬鸟类的种群数最高可达5万多只,拉市海是水鸟重要的迁徙通道和理想的越冬聚集地.指出了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蚁科5个新记录种(膜翅目 蚁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和西部铜壁自然保护区发现蚁科中国新记录属1个:长齿蚁属,中国新记录种5种:双刺厚结猛蚁,煤黑举腹蚁,印支铺道蚁,宾氏长齿蚁,双钩多刺蚁,补充了各个种的测量数据和插图。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从云南常见的23种园艺植物上鉴定出3种矮化线虫: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 crassicau-datus)、尤因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s ewingi)、异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unchus paranudus),为云南园艺植物寄生线虫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杂草研究室于1996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云南农田杂草的野外调查,共发现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有186种,隶属41科,122属。外来杂草数量最多的是菊科和禾本科,分别有37种和35种,数量较多的科有豆科19种,苋科12种,茄科9种,大戟科8种。草本杂草有172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92.5%。1年生杂草植物有79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2.5%;2年和多年生杂草植物有85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45.7%。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滇南和滇中的各有122种和102种,分别占外来杂草种数的65.6%和54.8%;属于全省分布的有23种,占外来杂草植物种数的12.4%。绝大多数的外来杂草属于一般性杂草,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是蔬菜、玉米和果园。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外来农田杂草的种类、数量、危害范围和严重性居全国之首。为此,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其入侵和危害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