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常规的荧光分析法以及新型荧光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评述。常用的荧光分析法有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同步荧光分析法、稀土荧光探针法及反相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新型荧光分析方法有化学计量学方法、荧光猝灭分析法、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技术、荧光与色谱联用法。为了更好的利用荧光分析法,我们仍需要:找寻不一样的胶束体系来进一步增强药物的荧光效果;发明更简便、灵敏的稀土荧光探针;为更加准确、快速的检测多组分样品找出更多的联合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脂质体在医用生物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作为一种对机体无毒、无免疫原性的定向药物载体,它既能包封脂溶性药物,又能包封水溶性药物;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延缓释放,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能有效地保护被包裹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并能靶向性释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适合多途径给药等特点。文章论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基因工程载体、疫苗载体、免疫诊断、基因治疗和核酸免疫中的DNA载体等在医用生物学中的研究应用,并扼要介绍了近年来脂质体的最新发展动态,表明了脂质体制剂在医用生物学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随着疫苗及药物的发展,新型传递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细胞渗透蛋白或肽(CPPs)作为一种传递系统,具有穿过哺乳动物细胞膜的能力,且不受能量和受体的约束。细胞渗透肽已经成功地携带多肽、荧光标记蛋白、螯合剂、DNA、反义核酸、脂质体等物质,实现体内外的跨膜递送,并可导入几乎所有的组织和细胞内。细胞渗透肽作为转运载体在药物传递、治疗性分子转运和疫苗增效方面都显示了重要价值,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论文对细胞渗透肽的种类和在动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做了综合性的概述,以此促进细胞渗透肽能在将来的动物医学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4,(10):60-63
用布鲁氏菌的Bp26蛋白包被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线,以稀土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作为信号报告基团,建立了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方法。用制备的稀土荧光试纸条检测715份牛血清,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的符合率为92%,且与牛巴贝斯虫阳性血清、牛结核菌阳性血清、牛副结核杆菌阳性血清、口蹄疫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性好于胶体金试纸条。  相似文献   

5.
利用RNAi技术,根据牛源PRNP基因eDNA设计3段siRNA序列和1个阴性对照序列,分别将其连接到RNA干扰载体pRNAT-U6.1/Neo上构建成shRNA载体,并将shRNA载体转染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筛选抑制效果最佳的载体;并用800mg/LG418对转染最佳载体的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3个靶向shRNA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shRNA载体;转染后48h在荧光镜下检测各组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的表达;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3个靶向shRNA载体在不同时间段均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了PRNPmRNA的表达,抑制了朊蛋白PrP^c 的生成,得到了1个最佳干扰载体sh3;通过药物筛选出了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本研究获得了1个有效抑制朊蛋白基因表达的shRNA载体,并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上述结果可为抗疯牛病体细胞核移植提供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6.
试验构建牛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牛朊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从细胞水平研究抗疯牛病转基因克隆牛奠定基础。采用重叠延伸PCR(splicing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法扩增获得牛PRNP基因序列,并克隆到带有DsRED2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中,将双酶切、PCR、测序鉴定的阳性质粒经脂质体转染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并用800 μg/mL G418对转染的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基因合成的片段大小和构建的载体大小与预期相符;重组表达载体转染BMSC后有红色荧光出现;通过药物筛选出了稳定转染的细胞单克隆。通过SOE-PCR成功扩增了牛PRNP基因序列,并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得到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BMSC细胞。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以胶束增敏荧光分析法以及同步荧光光谱法为例分析了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然后分析了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其中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方法以及色谱-荧光联用技术这两种新型荧光分析法,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荧光分析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构建由RNA聚合酶Ⅱ型启动子驱动、能有效避免干扰素反应的表达长双链RNA的RNA干扰载体,试验在转录单元两端各添加了一个自剪切核酶序列,在转录后切成RNA出核所必要的5’帽子和3’polyA尾,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插入2个核酶之间作为试验载体,以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载体作转染效率校准,通过瞬间转染对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转染效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试验组未观察到绿色荧光;2个核酶能够完全自剪切,试验组细胞质中有EGFP mRNA的存在,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了46.1%。说明研究设计的载体达到了延迟表达RNA出核的目的,为用该载体表达长双链RNA时在其出核之前被Dicer酶有效切割成小双链RNA从而避免其出核引起干扰素反应提供了时间保障。  相似文献   

9.
药物载体是指能够改变药物进入体内的方式和在体内的分布,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并将药物输送到靶器官的物质。纳米乳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纳米乳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热力学稳定,可过滤灭菌,易于保存;可作为油溶性药物和水难溶性药物的载体,使不溶或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显著提高,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机体的吸收速度;能够促进大分子水溶性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提高易酸败、易水解和易挥发药物的稳定性,也可作为缓释给药系统或靶向给药系统可使药物浓集在靶向器官,增强药物的疗效;乳滴粒径小且均匀,能提高包封药物的分散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严重威胁养禽业的鹅副黏病毒病,试验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以F、HN和NP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作为载体,构建含以上3种基因的DNA疫苗,并用构建的3种DNA疫苗转染293T细胞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3种DNA疫苗质粒均能在体外获得表达,表达的蛋白可与抗GPMV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黄绿色荧光,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及未转染质粒的293T细胞均未见荧光出现,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塞内卡病毒A(SV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能够引起猪特发性水疱病及新生仔猪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原微生物。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多个国家的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可用SVA商品化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上市,本研究拟在实验室前期对SVA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病毒,为体外高通量筛选具有抗SVA活性药物提供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在pEGFP-C1载体EGFP基因末端引入猪捷申病毒1型的2A基因,构建EGFP-P2A融合基因过度质粒,随后分别设计带有同源臂的克隆引物,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EGFP-P2A基因插入SVA毒株CH/HeN-2018基因组2A和2B基因间,并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SVA-EGFP。将pSVA-EGFP转染PK-15细胞,盲传至P2代,获得致使感染细胞病变明显、病变时间稳定的重组SVA荧光毒rCH/HeN-2018-EGFP。通过绿色荧光观察、RT-PCR和生长曲线测定,评估了重组毒株rCH/HeN-2018-EGFP和亲本毒株生长特性。并进一步通过药物细胞毒性试验和病毒感染试验对rCH/HeN-2018-EGFP作为潜在抗SVA药物筛选工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rCH/HeN-2018-EGFP与亲本毒株wtCH/HeN-2018和rCH/HeN-2018在PK-15细胞中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且遗传稳定,在P10代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插入的EGFP-P2A基因没有出现突变现象。抗SVA病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用终浓度20 μmol·L-1的姜黄素和110 μmol·L-1黄芩苷预处理PK-15细胞2 h,通过观察荧光细胞的数量直观判断两种药物均能够抑制rCH/HeN-2018-EGFP在细胞中的复制,其中黄芩苷抑制效果极显著。随后在亲本毒株wtCH/HeN-2018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了黄芩苷对SVA病毒复制抑制的效果。本研究所构建的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SVA毒株能够高效稳定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报告病毒应用于抗SVA药物和蛋白的筛选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中国流行株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衣壳蛋白(Gag)哺乳动物稳定表达细胞系。将HIV-1核心蛋白基因gag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依次串联插入反转录病毒载体pFB-neo,构建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pFB-gag-EGFP,并与含有辅助病毒gag-pol和env基因的质粒pVPack-GP、pVPack-10A1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出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验证HIV-1核心蛋白Gag表达,G418抗性筛选阳性细胞。结果表明,HIV-1核心蛋白Gag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可在SP2/0细胞中稳定表达,HIV-1核心蛋白gag基因稳定表达细胞系成功建立,为抗AIDS治疗用基因工程制剂及靶向药物的活性检测提供了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龚勇  卢明华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8):2509-2516
氟喹诺酮(fluoroguinolones,FQs)类药物作为强效的抗菌药被广泛地用于预防与治疗家禽的肠道、呼吸道等系统的细菌感染。但是人类食用含FQs类药物残留的食品会造成系统损伤及产生细菌耐药性,因此,建立灵敏、准确的检测FQs类药物残留的方法十分必要,包括对食物、血液、尿液等中的FQs类药物残留的检测。作者对近3年来国内外检测FQs类药物残留的最新研究方法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电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毛细管电泳免疫-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法及薄层色谱法等,对以上几种方法在检测FQs类药物残留中的具体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对今后FQs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荧光材料相比较,稀土上转换材料充分利用近红外激光器,几乎没有任何荧光背景,穿透性能更为优良,对于生物组织损害程度较低,是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热点材料。与此同时,稀土上转换材料还拥有良好的光化学特性,使用寿命较长,并且对于生物兼容性良好等等优势,能够推动检测及治疗技术的研发。本文主要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应用上面所存在遌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它给许多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它对生物医学的渗透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纳米技术可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与药物一起制成纳米药物,作为靶向药物制剂,直接导入病灶部位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将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可增加某些药物的胃肠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将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用于基因的输送和治疗.文章就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被深入研究。丝素蛋白材料形态易塑,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降解性可控且降解产物无毒,因此是理想的药物载体。本文综述了丝素膜、丝素凝胶、丝素纳米纤维和丝素微球等不同类型的药物载体,并展望了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丝素蛋白作为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研究了以丝素蛋白作为药物载体,以消炎痛( 吲哚美辛) 和利福平作为模型药物的含药物丝素膜的制备方法;并采用体外释药方法,测定、探讨了丝素膜厚度、形态及药物用量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素蛋白是一种较理想的药物控制释放材料。  相似文献   

18.
探讨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表达的可行性。将编码人t-PA功能区的基因片段与鸡VLDLy组装前体apo-B100基因融合,定向克隆到荧光蛋白表达载体SV40启动子下游,构建pApo-tPA-GFP表达质粒。应用电转化法将pApo-tPA-GFP表达质粒转化减毒沙门菌,阳性减毒沙门菌经翅下静脉注入鸡体内,分别于注射后第1、2、3、4、5周随机剖检试验用鸡,无菌取内脏器官,经组织细菌培养、RT-PCR检测各脏器中基因分布,涂片荧光镜检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肝脏、脾脏和十二指肠均分离到沙门菌,PCR鉴定均为减毒沙门菌载体;RT-PCR检测在肝脏、脾脏、十二指肠中有目的基因存在;荧光检测在肝脏、脾脏中有荧光蛋白。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能够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有效的转入到动物体内,这一方法有望为动物转基因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构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山羊TLR2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试验根据克隆到T载体上的山羊TLR2测序结果,设计1对不含终止子的引物,将山羊TLR2 PCR产物连接到pEGFP-N1载体上,用磷酸钙法转染293T细胞,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且在293T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发出绿色荧光,表明TLR2-EGFP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说明试验成功地构建了pEGFP-TLR2-N1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纳米技术在9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它给许多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它对生物医学的渗透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利用纳米技术可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与药物一起制成纳米药物,作为靶向药物制剂,直接导入病灶部位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将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可增加某些药物的胃肠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将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用于基因的输送和治疗。文章就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