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辽宁省柞蚕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二化性柞蚕,产茧量占全国产量的75%,是我国主要柞蚕茧产区。 通过1979—1983年的资源调查和区划,基本查清了柞蚕场资源1,117万亩其中一、二、三、四类柞蚕场分别是314、469、310和24万亩,并了解到地区分异规律;将辽宁省划分为四个柞蚕区,为分区指导柞分生产,利用、保护和建设柞蚕场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蒙地区在柞蚕生产上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纯种生产和种茧繁育,几十年来在生产受纯种的限制下,种茧及丝茧仍未普遍达到良好丰产丰收效果.为了改良柞蚕生产品种和提高产量,根据农、林、牧和辽宁地区柞蚕杂交种增产优势,拟定适合内蒙地区气候条件的柞蚕杂交种育种试验研究工作,现将2000~2001年杂交组合试验研究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3.
田荣乐 《北方蚕业》2012,33(3):54-57
正辽宁丹东的柞蚕生产,经历了沧桑巨变。所谓沧桑是指1940年以前在日伪统治下艰难生存;所谓巨变是指1960年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生存发展。丹东地处辽宁省东部,位于鸭绿江下游,大部为山区,蚕场较多,地势比较平坦,养蚕场海拔为200~300m。有人做过调查,世界柞蚕在中国(占90%),中国柞蚕在辽宁(占70%),辽宁柞蚕在丹东(占50%),已成为业界共识。近百年来,丹东柞蚕生产之所以能够顽强生  相似文献   

4.
对2008年4月丹东地区柞树霜冻害的发生、症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柞树霜冻害发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以期对辽东柞蚕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根据柞蚕在不同地区的化性变化,可将我国柞蚕生产地区分成一化性柞蚕区、二化性柞蚕区.一化性柞蚕区在自然条件下只饲养春柞蚕,其目的主要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丝茧(大茧),同时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准备种茧.二化性柞蚕区饲养春柞蚕完全是为秋柞蚕准备蚕种;不适应供应秋蚕用种的冷凉地区,可饲养晚春蚕,生产的鲜茧供食用蛹市场.因各柞蚕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所以饲养时期、饲养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春柞蚕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生产的主产地,柞蚕年产茧量居全国第二位.但近几年来我省柞蚕生产,由于制种原因,微粒子病发生普遍,合格种茧很少[1],致使各制种单位纷纷从二化及化性不稳定地区引种,以满足广大蚕农的饲养需求,特别是今春遇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致使今春柞蚕二化率出现明显偏高的现象,给蚕农和客户造成很大损失.为此,笔者对今年伏蛾发生较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草地区域是一个区域性草地生态经济系统,草地区划实际上是草地自然环境条件、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划的结合,即草地区域规划。科尔沁草地区划以气候类型、草地类型和家畜类型为依据和指标,划分四个区,草地区划各级单位体现了气候—草地—家畜为基本特征的分区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核型多角体病毒,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与笔者先后在丹东地区采到,经室内、外试验证明,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了解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能否感染柞蚕与家蚕,这对病毒在蚕业上应用,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用NPV感染家蚕的试验已有报道。我们侧重作了NPV感染柞蚕与日污灯蛾(Spilarctia japonensis)幼虫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中亚热带北缘,对照全 国柑桔生态区划指标,我区属柑桔栽培次适宜区。 柑桔是我区果树主栽树种之一。多年来,我们在生 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北缘地区柑桔栽培技术措 施,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地选择种植地 冬季严寒是北缘地区发展柑桔生产的主要限制 因子。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并 形成气候因素的差异性。因此,只要充分利用小气 候资源,选择有利地形如迎湖面的“马蹄形”山坡内 侧、大山前面的小山坡西南侧、伸入水体的半岛西南 侧、背风面湖的向阳坡地、靠近山…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柞蚕生产历史悠久,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柞蚕放养量急剧下降。本文针对河南一化性柞蚕生产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柞蚕产品销路前景看好,皖东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立足加快结构调整和帮助农民增收考虑,开发时机已经成熟,如何开发?本文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环境气候数据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探索其适生区变迁规律。通过ArcGIS和SPSS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独一味最适宜生长地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四川与西藏,甘肃与青海交界处,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4.87%,其中西藏自治区适生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四川和青海,甘肃和云南占比最小;未来气候变化使适生区几何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97.1 km,且海拔上升267 m;气候变化带来的适生区扩大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2倍,各省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加,西藏增加最多,其次是四川,青海略有增加,云南和甘肃变化不大;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发生,人工引种驯化应选择海拔相对较高区域,而低海拔地区由于退化风险,应作为物种保护区域重点监测。本研究将为气候敏感地区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改良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品种并取代现有的二化一放品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春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稳定的一化性当家品种四青杂交创造材料,历时11年育成了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辽四。新品种属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春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2.29%、9.64%、33.97%和20.79%,早秋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5.24%、10%、42.75%和24.88%。在缫丝试验中,辽四解舒率比对照四青高16.20%,解舒丝长比对照长74.10 m,生丝公量比对照高2.14 g,回收率比对照高6.93个百分点。在新品种繁育试验中,单蛾收茧数分别平均增产19.10%,千粒茧质量比对照高12.61%。综上所述,辽四具有化性稳定、强健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是适合于二化地区放养的一化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五年在我省柞蚕区的调查,河南有食蚕鸟类20余种。调查了对柞蚕危害较重的几种鸟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并根据基本活动规律,制订了相应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采用系统分离育种的方法 ,对大型茧与生命力两项主要性状平衡选择 ,经过 10a 12代 ,育成了柞蚕新品种 91S2 0。新品种具有茧大、产量高、抗逆性强、易饲养的优点 ,千粒茧重达 11 4kg ,产量比对照青六号提高 12 79%。适合二化一放蚕区使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六七十年代曾一度在山区着力发展柞蚕放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因自然条件,技术水平,经济收益等不相适应,而未获成功。本文就此进行了历史资料的记述。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萃取柞蚕油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充分开发柞蚕资源,以柞蚕为原料萃取柞蚕油。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柞蚕粉细度对柞蚕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30MPa、温度50℃、时间60min、粉碎度110目。以上条件下柞蚕油的萃取得率可达到13.65%。  相似文献   

19.
索科线虫能够寄生柞蚕 ,给柞蚕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昆虫寄生线虫也广泛寄生农林害虫 ,因而作为一种新兴生物杀虫剂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柞蚕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系统阐述了线虫对其他昆虫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并就索科线虫对柞蚕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