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2.
研究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影响棉仁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机制,可为我国麦棉两熟棉区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2年和201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进行,以泗杂3号(中晚熟品种)和中棉所50(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为材料,以单作棉为对照(CK),设置棉花生产上常用的麦套移栽棉(IC)、麦后移栽棉(TC)和麦后直播棉(DC)麦棉种植模式,研究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棉仁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动态、关键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熟棉棉仁脂肪含量皆较CK低,IC、TC和DC呈依次下降的趋势;IC和TC棉仁蛋白质含量皆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略高于泗杂3号。(2)两熟棉棉仁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低于CK,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高于CK;IC、TC棉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具有较高的PPase、G6PDH、GS和GOGAT活性,PEPC活性稍低于泗杂3号。(3)棉仁最终脂肪含量与棉仁代谢过程中PPase、G6PDH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EPC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棉仁最终蛋白质含量与G6PDH活性及GS、GOGAT活性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在我国麦棉两熟棉区选择应用中熟棉花品种、麦套移栽方式可以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的2个基本途径是春棉套作和夏棉穿种(短期套作)。80年代以来,两种麦棉两熟制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显著经济效益。各地麦棉两熟的试验和生产情况表明,两种麦棉两熟制较单作一熟棉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同时,由于以往更多的是与单  相似文献   

4.
棉麦两熟双高产条件下棉株养分和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两熟是我国粮棉主产区一项成熟的种植制度,以改良3:1式为主体的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模式,实现了麦棉产量的新突破。但麦棉共生期复合群体地上部光竞争和地下部营养竞争影响了棉花营养状况和干物质的累积,导致棉花弱苗晚发、晚熟劣质。因此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研究棉花养分积累与干物质累积规律及营养特点,为制定合理施肥制度,改善棉花生育状况,提高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业耕作改制,麦棉两熟面积不断发展.常规春棉作麦棉配套使用,成熟晚、霜前花率低、品质差、效益低.夏棉作为麦棉两熟品种,生长季节短、生产潜力小,难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符合生产形势需要的育种目标,培育中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相兼的适于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豫棉16号(原名郑107)就是针对这种生产形势需要,根据育种目标选育而成的中早熟陆地棉花新品种.该品种的培育成功,为麦棉套种粮棉双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组合设计和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6.
棉花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早熟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我们过去调查,两熟棉田采用育苗移栽,产量此麦行套种和麦后直播增产5.7—78.7%,前作三麦增产31.9%。据泗阳县棉花原种场采用育苗移栽的经验,一千亩棉田平均单产在200斤上下,比直播增产11.4—24.8%,霜前花增产26.8—38.7%;  相似文献   

7.
德夏棉1号是德州市农科所1995年育成的夏直播棉花新品种,适宜黄河流域棉区麦套夏棉或麦后直播种植。1998年5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过程德州市农科所棉花室1991年从辽3702品系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1992年种成株行,中选株行于...  相似文献   

8.
麦棉两熟平衡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1993年在淮北平原黄泛冲积潮砂壤中等偏下地力进行了麦棉两熟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麦棉作物对施肥的反应敏感,棉花施用有机肥增产最显著。施肥可增加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棉花可增加单株成铃数和铃重,但秋桃比例提高,熟性推迟。首次提出麦棉两熟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平衡施肥方案,周年全田最佳小麦产量3750kg/hm2,棉花最佳产量1350kg/hm2,总化肥养分施用量795kg/hm2,麦棉季各半,N:P2O5:K2O为1:0.5:0.5。即小麦棉花各施N187.5、P2O590~93.8和K2O90~93.8kg/hm2,棉花季施用硼砂15kg/hm2,硫酸锌30kg/hm2。提倡重施基肥,早施追肥。  相似文献   

9.
《棉花学报》2021,33(4)
【目的】研究长江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种植制度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种植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麦后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直播)、品种(中熟和早熟)和氮肥运筹(不施氮和适宜氮肥运筹)对其生育进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产量、种植效益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育苗移栽方式相比,直播棉花生育进程快,尤其苗期缩短10~17 d;直播棉花生育中后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较高,且经济系数均以早熟品种较高。适宜氮肥运筹下,直播早熟品种与移栽中熟品种霜前皮棉产量均较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适宜氮肥运筹下,移栽棉花的籽棉产值是直播方式的1.0~1.2倍,总成本是直播方式的1.8~2.0倍,收益仅为直播方式的23.0%~43.1%。氮素效率的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农学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运筹,直播方式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比移栽方式提高40.0%和76.4%(2017年);品种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与氮肥运筹,早熟品种的氮素生产效率比中熟品种提高45.3%(2017年)。【结论】长江流域棉区,适宜氮肥运筹下早熟品种麦后直播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稳产、生产总成本低而效益高;其氮素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均较高,是该棉区麦后棉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科技厅所属的国家半干旱中心翟学军博士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了目前国内熟性最早的短季棉新品种“546”,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高度耐密的特点,在河北省中南部小麦收获后直播可实现250kg/亩的籽棉产量,与春播基本持平,10月15日前吐絮达90%以上,不影响下茬小麦播种,真正实现了小麦、棉花“双直播、双高产”的目标,同时较春播棉亩减少投入100元左右,较麦后玉米亩增收400-500元。专家组认为,“546”以及麦后直播种植技术达到黄河流域春播棉中等以上产量水平,亩增收300-500元,是我国夏播棉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为提高复种指数、缓解粮棉争地、合理倒茬轮作等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棉区是我国最大的粮棉产区,具有发展粮棉两熟的必要性和客观条件.经过80年代以来发展麦棉两熟为主的棉田两熟制,两熟棉田的比例迅速扩大,目前棉田两熟制的发展仍具有很大潜力.在黄淮海两熟棉田的发展过程中,发展麦棉两熟结合种植用地养地的作物一直是人们重视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麦后直播棉因种的晚,故开花结铃晚,吐絮晚,结桃少。要使“三晚一少”转化为早熟高产,就必须麦收后早种早管争早发。周口市农科所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出了一套免耕保墒、浸种催芽、抢早播种的原墒争苗争早技术,具体措施如下:1免耕保墒麦后直播棉免耕保墒栽培,就是麦收后不进行任何的土壤耕作,直接开沟播种。免耕直播避免了翻土跑墒,又省工省时,能争早、增产多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比翻耕播种一般可提早3~4天,而麦后直播棉花播种期每提早一天,每667m2就可多增收1.5~2kg皮棉。2浸种催芽在天气稳定时,麦收前1天晚上浸种,次日清晨将种…  相似文献   

14.
<正>麦棉两熟作为两熟棉区主要的种植制度,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和实现我国粮食与棉花同步增产的惟一途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转型期的发展,当前麦棉两熟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春棉共生期长、短季棉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省发展麦棉两熟规模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省发展麦棉两熟规模的建议张明亮,李增嘉,李凤超,赵秉强,陈雨海(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一、发展麦棉两熟的现状1982年全省麦棉两熟仅为132.9万亩,占棉田面积的0.7%,1991年达到1242.1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3.0%。菏泽、济...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年的直播试验,观察了华油杂62直播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华油杂62在黄陂直播表现为熟期适宜、产量稳定,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研究麦棉两熟棉铃铃重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麦棉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重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对棉株上(7~9果枝)、顶(10以上果枝)部铃铃重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两熟短季棉)。铃重与铃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存在二次曲线(Y=A+BX  相似文献   

18.
天门县麦棉两熟面积占棉田面积的80%以上。为了解决麦棉两熟中存在的矛盾,近年来不断改进夏粮、棉花的种植方式,以达到前熟有利后熟,后熟照顾前熟,夏粮棉花双高产的要求。同时要有利于套种绿肥,做到种地养地相结合。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评此鉴定,今年秋播中推广的种植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夏粮两宽幅麦棉花三组六行我县以前麦棉的种植方式为每廂三  相似文献   

19.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档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20.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挡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