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宜兴市引种美国栎属种源和杂交松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 1999年 3月在宜兴市林场建立美国栎属 (包括柳叶栎 5个种源、红栎 2个种源 ) ,杂交松(杂种F1代 ,父本、母本 )以及对照树种青冈、麻栎、小叶栎和马尾松等共 14个处理的引种试验林。通过 1a观测 ,其生长和保存率存在显著变异。 (1)美国栎属生长变异极显著 ,树种间比较是柳叶栎 >红栎 >青冈。在柳叶栎中以 9818号最大 ,982 2号最小。红栎种源间无差异。造林成活率由于是采用容器苗造林 ,达 95 0 0 %~ 10 0 0 0 % ,种间和种源间变异不显著。但保存率变异显著 ,以柳叶栎 9816号和青冈最高 ,为 98 0 0 %~ 90 0 0 % ,红栎 982 1号和柳叶栎 982 3号最低 ,为 6 5 70 %~6 5 80 % ,比造林成活率有很大降低。 (2 )杂交松F1代最大 ,父本次之 ,母本最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均不显著 ,一直保持在平均 99 0 0 %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除迎风坡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保存率为85%和88.33%外,其他树种的保存率均达到了94%以上。主要乔木树种侧风坡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迎风坡;除迎风坡及风障外的木麻黄和台湾相思受风沙危害,有部分长势较差,出现基干干枯之外,其他树种60%以上均长势优良;肯氏南洋杉受风害影响最小,其次为台湾相思、木麻黄和夹竹桃。风障对造林树种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风障内的木麻黄保存率、地径和树高生长均显著高于风障外。  相似文献   

3.
遮荫对弗吉尼亚栎苗木生长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美国引进树种弗吉尼亚栎幼苗对光照强度的响应特征,为弗吉尼亚栎的引种驯化和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遮荫法,研究3种光环境下(全光——100%自然光、中度遮荫——50%自然光和强度遮荫——25%自然光)弗吉尼亚栎苗木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度遮荫明显促进弗吉尼亚栎苗高生长(P0.05),但对地径生长影响不明显;而强度遮荫条件下,地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苗高虽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对弗吉尼亚栎光响应曲线的观测表明:与全光条件相比,中度遮荫条件下,弗吉尼亚栎叶片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以及光补偿点(LCP)均明显下降(P0.05),说明适度的遮荫有助于提高弗吉尼亚栎对光的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的积累;而强度遮荫条件下,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明显上升,暗呼吸速率明显增加(P0.05)。遮荫并未对表观量子效率(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产生明显的影响。进一步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发现,遮荫条件下,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有所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说明遮荫对PSⅡ活性并未产生胁迫。[结论]弗吉尼亚栎幼苗对遮荫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中度遮荫有利于苗高生长;而强度遮荫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建议在营林以及人工栽培过程中维持50%以上的自然光照。  相似文献   

4.
几种国外栎属树种引种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栎属植物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在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引种8个国外栎属树种,观察其种子发芽情况及苗木生长表现.结果表明,8个树种露地栽培均能发芽,其中弗吉尼亚栎、柳栎、南方红栎和娜塔栎在发芽率、生长发育和观赏性状等方面均优于其他4个树种,有望在城市绿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银杏、刺槐、水杉、柽柳、绒毛白蜡、白榆、小钻杨、中山杉、弗吉尼亚栎等9种树种,在东港地区土壤含盐量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以期选择当地理想的抗盐树种。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在0.16%和0.16%~0.30%的范围内,造林保存率和生长量都达到预想效果,土壤含盐量0.30%时,效果不佳,需要改土排水措施,才能达到效果。通过试验表明,刺槐、柽柳、绒毛白蜡、白榆、小钻杨是东港地区理想的抗盐树种。  相似文献   

6.
福建滨海沙地造林树种的适应性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树种滨海沙地适生性进行测定 ,不仅可以筛选出适宜于在不同滨海沙地的树种 ,丰富滨海防护林的树种资源 ,同时 ,也是防护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各树种在不同滨海沙地立地上的成活率 (或保存率 )、生长量和抗风性的比较 ,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东南滨海后沿沙地上栽植的树种有巨尾桉、刚果1 2 #桉、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和马占相思等 5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有山地木麻黄、柠檬桉、大叶相思、湿地松等 1 0个树种 ;适宜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的树种有木麻黄无性系 70 1 #、60 1 #、厚荚相思等 3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为刚果 1 2 #桉 ,但建议慎重使用 ;适宜于前沿有少量稀疏木麻黄老林带保护的风口沙地立地上造林的树种有厚荚相思 ,较适宜的树种有纹荚相思和马占相思等 2个树种 ;适宜于滨海风口沙地立地上造林的树种有木麻黄惠安 1号无性系和木麻黄澳大利亚种源C3 8,具有一定潜力但尚需做进一步观察的树种有短枝木麻黄、木麻黄澳大利亚 1 5 1 98种源、木麻黄无性系 70 1 #和细枝木麻黄。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陈益泰研究员2001年首次从美国引种弗吉尼亚栎,开展了弗吉尼亚栎引种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了弗吉尼亚栎规模化栽培技术,突破了无性繁殖技术,在国内建成了弗吉尼亚栎良种母树林,彻底摆脱了苗木市场对进口种子的依赖。近20年的引种研究和栽培实践证明,弗吉尼亚栎是一个适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沿海地区推广的优良树种。它的突出优点是:生态幅较宽,对气温、光照、  相似文献   

8.
木麻黄树种及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麻黄科6个树种在广东饶平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6种木麻黄胸径、树高、通直度、保存率等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并具较高的遗传力。由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可知,滨海木麻黄、肥木木麻黄、休格尔木麻黄表现较差,生长缓慢、干形差、保存率也低于50%;粗枝木麻黄表现中等;细枝木麻黄、山神木麻黄及对照(短枝木麻黄)生长较好,适应性较强,适宜在广东沿海地区利用和发展。对细枝木麻黄8个种源、粗枝木麻黄9个种源进一步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种源间性状差异极显著,且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力较高,选择潜力大,其中15574、13521种源表现最佳,并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而13508、15601种源表现较差;粗枝木麻黄种源在树高、胸径2个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力较高,但在通直度与保存率指标上差异不显著,遗传力较低,其中15938、15941种源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其余种源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9.
以弗吉尼亚栎、水松、北美枫香和红叶石楠4种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基质配比试验研究,从4种试验的基质配方中,分别树种筛选出最佳的容器育苗基质配方:弗吉尼亚栎和水松在Ⅲ号配方基质(泥炭∶碳化稻壳∶土壤=30∶30∶40)中生长表现最好,其当年抽高分别较试验平均值高出15.7%和18.0%,而北美枫香和红叶石楠在Ⅰ号配方基质(泥炭∶珍珠岩∶土壤=30∶30∶40)生长表现最好,前者的地径和后者的冠幅分别较试验平均值高出9.8%和7.7%。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徐州市引种的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杨梅(Myrica rubra)、香橼(Citrus medica)、月桂(Laurus nobilis)、茶梅(Camellia sasangua)、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柑橘(Citrus reticulata)等8种常绿阔叶树种越冬进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8个树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越冬进程降低;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越冬进程而升高;8个树种叶片SOD和POD活性的变化没有统一规律。8种引种常绿阔叶树种中,茶梅在徐州地区表现抗寒性较强,适宜本地种植;弗吉尼亚栎、月桂、杨梅抗寒能力一般,需要进一步驯化;杜英、乐昌含笑、香橼、柑橘抗寒能力差,不适合在徐州地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木麻黄防护林现存的主要配置模式进行了筛选。选取对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生态防护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3大类8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策略层各评价因子中,生态防护功能依然占首位,社会经济价值指标也占了较高的比例。在综合效益上,各配置模式排序为:木麻黄与相思类混交(D1)>林果复合经营(D6)>木麻黄与多树种混交(D4)>木麻黄与桉树类混交(D2)>木麻黄与其他树种混交(D5)>木麻黄与灌木(D7)混交>麻黄与松树类混交(D3)。并根据海岸带立地条件的差异对各模式的梯次配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海岸带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海岸风口基干林带修复除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外尚无可替代树种,选择抗性优良的木麻黄品系是基干林带修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惠-1"木麻黄、圆头木麻黄、千头木麻黄、铺地木麻黄等4个品系进行造林和抗风试验,比较几个品系在风口最前沿、近风口的生长和抗风表现,结果表明:风口基干林带修复采用"惠 ...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木麻黄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对海口市海岸带不同林分结构的木麻黄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海防林林下群落物种组成简单,有物种约52种,隶属于29科46属;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H’)均较低,物种丰富度随人为干扰增强而减少;林地土壤含水量极低,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等重要土壤养分极为缺乏。土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简单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与多样性指数S、H’和D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初步认为这些因子是影响海口市木麻黄海防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丰富和增加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新材料,引进木麻黄新无性系进行育苗与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个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9%以上;现有保存率也均达到95.5%以上,说明新引进的木麻黄无性系都比较适宜新的生态环境。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之间最主要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处于快速成长水平,真正的竞争才开始,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沙荒风口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木麻黄无性系的防护效能和速生丰产性能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沿海沙荒风口6种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沙荒风口造林的6种木麻黄无性系中,粤501最抗风,其防护效能最高,平18次之;平18最速生丰产,粤501其次;莆20在6种无性系中无论抗风性还是速生丰产性能均最低。综合评价指标以平18最高,粤501次之,莆20最小。平18和粤501是沿海沙荒风口造林理想的木麻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6.
沿海沙地木麻黄更新迹地6种相思树的水源涵养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木麻黄更新迹地上引种的8年生6种相思树种林分涵养水源能力进行了比较,并以平潭2号木麻黄为对照,结果表明:与木麻黄相比,肯氏相思、厚荚相思和纹荚相思有更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在6种相思中,地上部分持水量以厚荚相思为最高,达42.88 t.hm-2,大小排序为厚荚相思>肯氏相思>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直干相思>马占相思;根系土壤层的持水能力以肯氏相思的土壤蓄水量最大,达1 795.02 t.hm-2;林分总持水量以肯氏相思最高,达1 824.04 t.hm-2,其次为厚荚相思和纹荚相思,分别达1 770.75 t.hm-2和1 759.60 t.hm-2。从涵养水源的能力角度来评判,肯氏相思、厚荚相思和纹荚相思作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树种,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18.
张云生 《防护林科技》2012,(1):20-21,87
为推进沿海滩涂湿地的开发利用,在含盐量达0.9%以上的椒江河口淤泥质感潮带湿地进行筑土墩法营造木麻黄消浪林带试验,取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消浪林带采用容器苗与地栽苗相比,具成本低、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耐盐碱强等特点;木麻黄在外侧感潮带湿地的造林成活率高于内侧陆地,达96%。  相似文献   

19.
滨海沙地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林构建和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 1992年以来 ,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滨海沙地 ,在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的基础上 ,采用行状疏伐法对其种间关系和树种结构比例进行调控试验。混交林经调控 1a后 ,通过 2个树种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 ,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方式应为 :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 2  3行之内 ,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 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 ,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 ,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这种混交林种间调控方法对海岸带多树种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