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79~1983年在郑州采用田间笼罩接虫和大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穗期稻纵卷叶螟危害损失的研究。试验资料经协方差分析导出:虫量(X)与卷叶率(R)之关系式为:R=0.95+0.082X±0.77;卷叶率(R)与损失率(Y)之关系式为:Y=-13.09+21.69lgR±3.99;虫量(X)与损失率(Y)之关系式为:Y=-30.92+20.63lgX±4.65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时,其防治指标为百丛三龄幼虫40~50头,卷叶率为5%,并根据各地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和所用农药种类的防效不同,建立了计算防治指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1991年在广州,通过田间笼罩及大田调查,研究稻瘿蚊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害比秧苗期受害产量损失大,分蘖期标葱串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秧苗期不受害,分蘖期受害标葱率(x)与产量损失串(y)的关系式 早熟品种为y=0.2558+0.7691×(r=0.9334**迟熟品种为y=-5.0741+0.8709x(r=0.9792**)秧苗期及分蘖期(迟熟品种)均受害的关系式为Y=-61408+0.6676x (r=0.9741**)。稻瘿蚊主害代的防治指标应以前一代受害稻株(标葱)中的有效虫源为依据,掌握在晚稻分蘖初期阴雨天多、带活虫标葱串达2-3%时为宜。  相似文献   

3.
2008~2010对小麦单穗接虫试验,用直线回归法求出灰飞虱虫量与小麦产量为害损失率相关式为Y=1.132 9867x-2.470 773,呈极显著回归关系。求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3.38%,代入回归式算出防治指标为单株5头;进一步确定了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5级单株虫量分别为:5~7头、8~12头、13~17头、18~24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4.
蓟马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蓟马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1021X-2.2461,相关系数r为0.9874,两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蓟马的防治指标,即旱地苜蓿蓟马第1茬的防治指标为560头/100枝条,水地苜蓿蓟马第2茬的防治指标为390头/100枝条,第3茬的防治指标为580头/100枝条。  相似文献   

5.
大黑和暗黑蛴螬危害花生的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花生种苗期大黑蛴螬和花生生长期大黑、暗黑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减产率(Y)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其相关式苗期网池接虫为Y=0.7245 0.004X±3.3957(r=0.9520,n=39);同步模拟为Y=0.4452 0.0040X±1.3959(r=0.9661,n=28);接虫示范为Y=0.1360 0.0074X±1.5888(r=0.9800,n=4);生长期接大黑金龟甲卵为Y=1.2927 0.0042X±3.2704(r=0.8993,n=36);接暗黑金龟卵为Y=0.7308 0.0042X±2.1344(r=0.9568,n=32)。研究分析提出花生种苗期防治指标为三龄大黑蛴螬每平方米2头;生长期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大黑卵3粒,暗黑卵5粒。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网室盆栽试验表明,水稻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受稻蝗危害的产量损失,依稻蝗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Y苗=-0.08328+0.5416x(r苗=0.9963**) Y分=0.06465+0.6891x(r分:=0.9982**) Y孕=0.07999+1.1080x(r孕=0.9966**)经计算,亩产500公斤生产水平的稻田,在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防治指标,分别为百丛水稻有若虫97、69和42头。  相似文献   

7.
麦鞘毛眼水蝇为害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地区选用青棵农家品种“肚里黄”为试验材料,根据麦鞘毛眼水蝇(IIydrellia chinensis Qi et Li)为害特点,应用田间自然种群与药剂处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对青稞不同受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肚里黄”品种旗叶叶鞘受害程度的大小对青稞千粒重产量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其它叶鞘的影响不明显;经回归分析,平均严重度(X_2)、为害指数(X_3)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分别为:Y=4.1599 0.4962X_2和Y=5.4197 0.4718X_3;空壳率的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直接因素;在自然条件下,其经济阈值的数学模型为: X=1/2.58977CN(10.8737CN C_1)(卵量) 据此,合作地区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指标为拔节后期单株卵量4.2粒。  相似文献   

8.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90,16(4):12-13
3年系统调查资料证实,褐飞虱种群数量的消长与水稻生育期之间有逻辑斯蒂曲线方程关系,以粳稻苏粳二号为材料,生育期(x)与虫口比率(y)之间的关系式为Y=46.087553/(1+73.1871e-0.9597x):化为直线回归方程检验,r=0.9905>r0.01,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棉花苗期棉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蚜(Anhis gossypii Glover)是上海郊区棉花早中期主要害虫之一,但近几年来,很多人改变了对棉蚜为害的看法,有的认为有虫无害,有的认为天敌能控制棉蚜为害,所以可以不进行防治。作者从1977~1981年对棉蚜的为害进行了研究,为综合防治提供正确的防治指标。本试验在小区及大田中进行。结果表明,在1~2张真叶卷叶时,单株减产率为31.02%~51.46%,而在3~4张真叶时为24.80%~42.97%,在大田条件下,不同卷叶株率(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 y=0.7034×-1.4641利用y=0.7034×-1.4641关系式,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田草大麦的危害及防除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大麦每平方米的株数、有效(茎)穗及鲜重与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之间呈Y=A+BX的直线回归关系;与小麦产量损失率呈Y=AX~B幂回归关系。根据当地小麦生产水平,求出草大麦的防除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1.0株、18茎(穗)和鲜重119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江苏水稻病虫害灾变规律变化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药减量控害难度加大、稻米品质质量要求提高等社会需求,结合农药残留风险关键控制点和农药施用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简约化防控新策略.构建了以"种苗处理和穗期病虫绿色用药"为核心、以"生态调控"为配套的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防控技术体系和基...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13.
地下害虫是甘薯生产中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日趋严重.为有效防治甘薯地下害虫,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使用4种药剂及其混配组合在江西南昌、余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及其混配组合防治甘薯地下害虫均有效,其中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5.0 kg/hm2)、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4.603 5亿~5.075 3亿hm2次,年均挽回粮食损失9 684.68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7.35%;年均实际损失粮食1 965.49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3%。五大粮食作物中每年通过防治挽回损失的比例,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分别占55.18%、21.29%、18.97%、1.88%和2.68%,实际造成损失的比例分别占33.67%、23.31%、35.13%、2.11%和5.79%。影响全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10种(类)病虫害依次为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小麦蚜虫、二化螟、稻瘟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某一个病虫暴发危害时最高可实际造成200万t以上的粮食损失,总损失可达2 200万t,占某类粮食总产的12%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最具暴发和流行危害特点的种类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和黏虫等6种。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为特征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导致我国稻田(尤其是单季晚稻)生态系统失衡、害虫猖獗、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自2009年起,本课题组在浙江省宁波市单季晚稻区开展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稻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害虫种群、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研究与实践。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著天敌数量;二是种植蜜源植物增强天敌控害功能;三是生物诱集减少害虫虫源基数;四是调整农药使用策略减少天敌杀伤;五是控肥降低害虫自然增长速率;六是集成简便、高效、省本生态控害技术。2013—2014年连续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生态工程丰富了单季晚稻稻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天敌种群数量,稻田生态功能得到良好修复,害虫被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杀虫剂的使用减少93.75%,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12.42%氮肥量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增产9.99%,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该技术体系对环境友好、简单易行,已成为国家主推技术,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蟹田稻由于播种、移栽期、栽培方式、水肥管理、生态环境等与常规稻相差较大,病虫发生以条纹叶枯病、三化螟较重,其他病虫均轻于常规稻。根据2a试验,提出了秧田期狠压病虫基数,中、后期主攻纹枯病、三化螟和稻飞虱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施药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09-2010年稻藕套种田及常规种植田的3种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到乳熟期内每5d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量系统调查1次,共调查11次.结果表明:套种田比常规田病虫害发生轻,且总体差异显著.因此,从植保角度来看,稻藕套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莲藕和水稻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20.
沿淮中稻害虫优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安徽沿淮中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策略和优化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在水稻大田生长前期(水稻移栽至7月上旬)不施药,保护和培育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7月中旬至8月初)和后期(8月上旬及以后)抓关键期防治的策略,以及在水稻大田生长中期/后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丙溴磷+吡蚜酮、丙溴磷+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等药剂组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