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水稻糊粉层PCD过程细胞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探明水稻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结合染色方法对不同萌发时间的水稻种子糊粉层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糊粉层细胞死亡过程中液泡呈现2种变化类型,液泡化的最终形态也有所差异;糊粉层细胞死亡的发生与液泡化程度紧密联系,并且与胚的生长及距离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反义硫氧还蛋白基因(anti-TrxS)在抗穗发芽小麦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转基因小麦中蛋白酶活性和蛋白组分的变化规律,以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株系为材料,用荧光定量RT-PCR、SDS-PAGE和生理指标测定的方法,对转基因株系和对照种子萌发过程中反义TrxS基因表达、蛋白酶活性和蛋白组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反义TrxS基因在RNA水平上能够表达;转基因小麦籽粒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种子吸涨12、24、48、729、6和120 h后,转基因小麦种子蛋白酶活性比对照分别降低27.3%、30.7%、19.1%、19.4%、23.7%和13.5%;转基因小麦籽粒谷蛋白、醇溶蛋白的SDS-PAGE分析表明,反义TrxS基因的导入抑制了转基因小麦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大分子亚基二硫键(S-S)向巯基(-SH)的转化,从而使蛋白质的降解延缓。  相似文献   

3.
小麦籽粒成熟与萌发期间LOX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籽粒中脂肪氧化酶(LOX)同工酶的代谢过程,选用4个小麦品种(鲁麦22、中优9507、内乡188、蒿优9409)为材料,采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IEF)活性染色法检测和分析了小麦在籽粒成熟与种子萌发期间LOX同工酶酶谱的变化,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活性.结果表明,在籽粒成熟期间,中优9507、内乡188、蒿优9409含有5条不同的同工酶条带,鲁麦22含有8条不同的LOX同工酶条带;随籽粒成熟度的增加,酸性和中性部分的LOX同工酶的合成与含量逐渐减少,碱性部分的LOX同工酶的合成与含量缓慢增加,说明成熟末期小麦籽粒主要积累碱性LOX;4个品种的LOX活性随籽粒成熟均呈现先逐渐降低至最低点后轻微反弹的变化趋势.在种子萌发期间,4个小麦品种都含有7条LOX同工酶条带,除萌发第一天外,随种子萌发的进行,酸性部分的LOX同工酶合成与含量减少,碱性和中性部分的LOX同工酶合成与含量缓慢增加,说明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主要积累碱性LOX;4个品种的LOX活性均呈先保持一恒定高值后迅速下降至一恒定低值的变化趋势.无论是籽粒成熟期间还是种子萌发期间,影响小麦籽粒或种子中LOX酶活性大小的主要是酸性的LOX同工酶.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磁处理对盐渍条件下海滨锦葵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磁处理提高盐渍条件下种子萌发率的机理。结果表明:盐胁迫对海滨锦葵种子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外加磁处理可以不同程度上恢复种子萌发率,其中以600mT处理30min效果最佳。300mmol/LNaCl处理明显降低了种子淀粉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ICL)活性,呼吸速率也明显下降,外加磁处理后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程度恢复,但效果不显著;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则明显恢复,通过对该酶动力学常数Km以及Vmax进行分析,发现磁处理后ICL与底物亲和能力及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均得到显著提升;种子呼吸速率也显著上升。为进一步探讨磁处理提高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率的原因,实验同时设计了与NaCl处理等渗透势的PEG处理试验,结果显示,磁处理只提高NaCl处理组种子萌发率。上述实验结果暗示,磁处理可能通过影响盐胁迫后植物细胞内离子转移和分布的变化,进而引起与之相关的代谢酶类、生理活性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盐渍环境下海滨锦葵种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甲基结合蛋白(MBD)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小麦TaMBD2基因的cDNA全长,并分析了该基因在小麦叶片、种子发育及萌发过程中的表达特性。RACE克隆及序列分析表明,TaMBD2基因cDNA全长为1 511 bp,其中5 UTR 164 bp,3 UTR 405 bp,ORF 942 bp。对该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分析发现,TaMBD2编码蛋白中包含有1个典型的甲基结合域和1个CW型锌指结构域;通过RT-PCR分析发现,TaMBD2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随着小麦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强;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在花后20和30 d时的表达量最高;在种子萌发过程的胚和胚乳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间萌发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和同一品种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 (BR)浸种后 ,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品种间种子的发芽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用 BR浸种处理后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 ,小麦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期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品种绵阳26为材料,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后内源激素含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旨在为利用烯效唑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处理种子萌发后胚乳中赤霉素(GA)、脱落酸(ABA)含量为前期降低后期升高,生长素(IAA)、玉米素(ZT)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胚芽中GA、IAA含量降低,ABA、ZT含量升高;胚根中GA、IAA、ZT含量降低,ABA含量为前期低于对照而后期高于对照。烯效唑处理后,α-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使淀粉类贮藏物质降解缓慢,延长了淀粉的降解时间,有利于小麦由异养向自养过渡;蛋白酶活性得到提高,加快种子氮化物的水解,使可溶性蛋白质积累加快,有利于细胞结构的建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的黄腐酸(FA)对大豆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以期揭示FA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FA可以提高大豆萌发率,显著增加种子POD、CAT及SOD的活性.FA浓度为100 mg·kg-1时,CAT、SOD活性分别提高32.15%、24.5%;FA浓度为200 mg·kg-1时,大豆萌发率比对照提高34.6%,并且POD活性增加19.92%.而高浓度的黄腐酸对大豆萌发及抗氧化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FA表现出类似生长调节剂的性质,适宜浓度的黄腐酸能提高大豆种子的萌发率,显著提高其抗氧化酶的活性,对种子萌发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γ射线辐照对剑麻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用6个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剑麻H.11648的干种子,测定处理后种子的萌芽率,以及种子萌芽后幼苗叶片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测辐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y的辐照对剑麻H.11648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剂量的辐照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幼苗叶片SOD酶的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辐照对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0.
为给光合细菌(PSB)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用不同浓度的PSB-B菌液对临丰3号小麦种子做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00倍PSB-B菌稀释液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原菌液有抑制作用。在萌发后期,PSB-B菌液处理组的小麦种子芽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稀释10倍PSB处理组的芽长达到了14.2 cm。适当浓度的PSB-B处理会提高小麦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还原性糖含量(P<0.05),并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说明PSB-B可通过改善小麦种子的生理生化代谢,促进其萌发。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对大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用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处理20个大麦品种的种子,测定120 h后毒素对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和胚根、胚芽生长抑制率,并测定了强抗病性种子萌发48 h、72 h、120 h和168 h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发现,按照萌发抑制率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大麦品种分为3类,即高抗型(占5%)、中抗型(占60%)和高感型(占35%),3个类型间的被测萌发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时间推移,经毒素液处理的强抗性品种甘啤2号幼苗中的SOD、CAT活性总体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以胁迫72 h时的SOD、CAT活性最低;POD活性及Pr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72 h时最大;经毒素液处理的甘啤2号中SOD、POD、CAT活性、Pro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综上所述,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对大麦种子胚根、胚芽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麦植株通过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增强提高抗逆性;利用大麦条纹病菌毒素处理种子可以初步快速筛选出对其具有抗性的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麦条纹病菌抗性机制的研究和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胚乳裂纹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杂交种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胚乳无裂纹、胚乳单裂纹、胚乳双裂纹和胚乳龟裂文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子萌发进程推进,其SOD、POD、CAT活性和细胞膜透性均呈逐步上升趋势,保护酶活性升高幅度表现为POD最大、CAT次之、SOD最小;不同胚乳裂纹类型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为龟裂文种子 <双裂纹种子 <单裂纹种子 <无裂纹种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其MDA含量呈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并表现为龟裂文种子中MDA含量最高,双裂纹的种子次之,无裂纹的种子最低。说明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代谢具有不利影响,在种子生产中应该减少胚乳裂纹产生。  相似文献   

13.
芸芥自交亲和系与自交不亲和系 sOD、POD和CAT酶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芸芥( Eruca sativaMill)自交亲和系( SC)与自交不亲和系( SI)柱头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进行 了测定。自交亲和系和自交不亲和系在授粉后都能引起SOD、POD和CAT三种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比较SC和 SI的酶活性发现,在未授粉时二者SOD酶活性差异显著,而POD和CAT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差异;异花授粉后SC 和SI的三种酶活性表现了相似的趋势,在各个时间段上无差异;自花授粉后自交亲和系的酶活性显著高于自交不 亲和系的酶活性。结果表明, SOD、POD和CAT三种酶活性的变化与自交亲和系所具有的自交亲和基因的调控有 关。  相似文献   

14.
张玮  左晓龙  张欣  阮龙 《玉米科学》2017,25(3):48-53
以高活力玉米自交系J002和低活力玉米自交系196为试验材料,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萌发期进行淹水胁迫72 h处理,比较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共鉴定到203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69条,下调蛋白34条。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高活力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核糖体蛋白的合成量要高于低活力种子。在缺氧胁迫下,高活力种子的ROS清除剂如POD、SOD、APX等丰度均高于低活力种子。KEGG通路分析表明,高活力种子激活了糖酵解代谢、丙酮酸代谢等更多的代谢途径来获得能量。鉴定出一些丰度具有巨大差异的热激蛋白HSPs,由此可以推断,高活力种子具有更好抗性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海藻糖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逆境胁迫对植物组织的伤害,维持植物的相对正常生长。为了解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以小麦为材料,通过检测高温胁迫及室温恢复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自由基(O·-2)含量、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其基因转录的表达调控,以探究外源海藻糖对小麦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处理主要提高了AsA含量,增强了CAT和APX活性,同时上调了Mn-SOD、Cu/ZnSOD、CAT、POD和APX的相对表达量,从而降低了MDA及H2O2的产生。而随后的室温恢复过程基本与高温胁迫的结果一致,也提高了这些酶的基因转录水平以及AsA含量,主要差别是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即室温恢复阶段外源海藻糖主要提高了POD和APX活性。综合来看,外源海藻糖在小麦幼苗的高温胁迫及室温恢复过程中,通过促进抗氧化酶基因的上调表达,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以酶促和非酶促两种机制共同清除高温胁迫产生的活性氧,减少氧化胁迫的损伤,维持小麦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和幼苗耐盐生理基础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两个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和两优培九种子分别放在H2O、50 mmol/L、100 mmol/L和150 mmol/L的NaCl溶液中于30℃下发芽,测定种子发芽性能和淀粉酶活性及幼苗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脯氨酸、可溶性糖、果糖和蔗糖等相容性溶质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种子平均发芽时间延长,发芽指数降低,但发芽势和发芽率变化不明显。盐胁迫后明显降低两优培九种子α,β-淀粉酶活性,而汕优10号中, 除在50 mmol/L NaCl溶液中α-淀粉酶活性高于对照(H2O)外,其余处理均降低了α,β-淀粉酶活性。不同盐胁迫程度下杂交水稻幼苗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可溶性糖、果糖和蔗糖等相容性溶质含量变化有差异,但未见规律性趋势。杂交水稻幼苗相对含水量和耐盐比率随着盐胁迫程度加深而明显下降。试验还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组合汕优10号种子发芽性能比两优培九好,淀粉酶和保护酶活性、相容性溶质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及耐盐指数和耐盐比率也均高于两优培九,说明汕优10号幼苗耐盐性强于两优培九。  相似文献   

17.
以闽西地方茄子品种‘胭脂茄’种子和幼苗为试材,用不同浓度SNP(0、0.1、0.2、0.3、0.4、0.5、1.0、1.5 mmol/L)浸种6 h,分别在28℃和4℃暗培养处理3 d后转入培养箱进行常规培养萌发,统计各处理的发芽指标;对胭脂茄幼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NP(0、0.1、0.3、0.5、0.8、1.0、1.2、1.5 mmol/L)预处理3 d后,于10℃/5℃下进行低温胁迫,通过测定幼苗的株高、茎粗、鲜重、干重及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低温胁迫下外源一氧化氮(NO)预处理后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NO供体SNP预处理后,胭脂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均随着SNP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变化,SNP浓度为0.2 mmol/L时,种子萌发各指标达到最大,SNP浓度超过0.5 mmol/L时各指标降低;施加低浓度(0.1~1.0 mmol/L)SNP预处理能够增加胭脂茄幼苗株高、茎粗、鲜重和干重,可以增加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幼苗叶片中MDA累积,SNP浓度为0.5 mmol/L时CAT活性最高,其余各项指标以SNP浓度为0.8 mmol/L时达到最佳,高浓度SNP对各项指标产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低浓度SNP预处理后可有效保护胭脂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浓度过高反而造成伤害。本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外源NO促进胭脂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为闽西地区有效防御茄子低温冷害提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防卫酶系对纹枯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玉米高耐纹枯病材料R15和高感纹枯病材料478接种高致病性的优势融合菌群AGl-IA后,设置不同时间段进行取材,测定两个材料相同部位的叶片及叶鞘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高耐材料R15的叶鞘中除PAL变动不大外,POD、CAT、SOD和APX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POD活性变化最为剧烈,叶片中POD、CAT和APX表现上升,SOD、PAL表现下降。高感材料478的POD、CAT在叶片与叶鞘中均表现上升,SOD在叶片中上升、叶鞘中下降,PAL和APX均无明显变化。表明POD、CAT水平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并且上述防御酶系在植物体中的不同作用区域和作用时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植物的抗病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响应的差异,以对Cd耐性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丰优2号和丰优9870)为材料,研究了Cd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α-淀粉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显著影响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生长,幼苗根和芽要比种子萌发对Cd敏感,根较芽更敏感.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幼苗根、叶中的MDA含量、G-POD活性明显增加,S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APX和α-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且Cd~(2+)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两个小麦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受Cd的毒害程度不同,其中对丰优2号的影响更明显,在较高浓度Cd~(2+)胁迫下,丰优2号的α-淀粉酶、CAT、APX活性明显低于耐Cd品种丰优9870,说明Cd胁迫对前者的毒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了管碟法和种子萌发法研究了实验室分离获得的桃色顶孢霉对茄病镰刀菌F. solani.的拮抗作用以及对大豆的促生作用,并采用愈创木酚法、紫外吸收法、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研究了顶孢霉发酵液对POD、CAT、SOD三种抗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丝变稀疏。大豆种子经不同浓度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萌发率及种子酶活性均产生变化。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不同,当发酵液浓度为10%时,胚根长,胚芽长,胚根鲜重,胚芽鲜重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91cm,0.037g,4.07cm,0.1666g。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37%,63.24%,30.54%,45.80%。当处理种子的发酵液浓度为6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3.67%,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3.90%;酶活性最强,POD、CAT和SOD分别为683U、160.67U和301U,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 73.50%,43.78%,76.73%。初步证实了桃色顶孢霉发酵液中含有能够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及抗逆酶活性升高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