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荆木屑发酵处理后袋栽香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黑荆树木屑进行发酵处理,有效地降解木屑中的单宁含量,从而克服了出菇初期长“蜡烛状畸形菇”的现象,为利用黑荆木屑袋栽香菇获得优质高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黑荆木工屑发酵处理后袋栽香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黑荆树木屑进行发酵处理,有交地降解木屑中的单含量,从而克服了出菇初期长“蜡烛状畸形菇”的现象,为利和黑荆木屑袋栽香菇获得优质高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传统袋栽香菇接种时气温较高,容易感染杂菌,为了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试验用一次性废筷子制作香菇枝条菌种。结果表明:用枝条菌种接种栽培袋,成品率平均为95.1%,比木屑菌种高20.0个百分点,发满期平均比木屑菌种早10 d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黑荆枝桠和去皮杆材为原料,进行袋培香菇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两种黑荆菇木产菇量均极显著地高于传统菇木;香菇的营养品质则高于或接近传统菇木。(2)高产香菇的最佳组合为:黑荆带皮木屑+Ⅲ号配方+中温型菌种。平均生物效率达到1:1.44,产菇量比对照提高31.5%。由此表明:黑荆木材是一种理想的香菇袋培原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发展袋栽香菇生产,笔者从1997年10月份开始,在平房顶上进行木屑开放式畦栽香菇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从1998年9月4日到11月5日共出三茬菇,50公斤料可收干菇2.6公斤。一、栽培木屑85%~90%、谷粒(麦粒或玉米皮)10%~15%、石...  相似文献   

6.
栽培猴头菇的代料主要是阔叶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本试验以松木屑为主要培养料,探求猴头菇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松木屑中适当添加一些辅料,袋栽猴头菇是可行的,培养料对猴头菇菌丝体的生长较慢,但对子实体生长发育影响不明显,笔者进行了松木屑翻晒堆积处理,袋栽试验,特集电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杨树木材加工废弃物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杨树木屑和杨树皮屑替代硬杂木屑作为主料进行香菇栽培试验,为杨树木材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配方对菌袋成活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用杨树木屑或杨树皮屑完全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菌丝生长较慢,香菇产量低;用50%杨树皮屑和50%硬杂木屑的混合料栽培香菇,菌丝生长较快,香菇产量接近硬杂木屑的常规配方。[结论]利用杨树皮作为部分主料替代硬杂木屑栽培香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木屑混合生料地栽香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铎  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03-2304
[目的]为玉米秸秆与木屑组成的混合生料地栽香菇提供依据。[方法]用玉米秸秆粉代替部分木屑(40%)的混合生料和木屑生料地栽香菇,计算香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投入产出比。[结果]混合生料的香菇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长满培养料时间、转色时间、始菇期均比木屑生料提前。生料栽培污染率均比熟料栽培高,且混合生料的比木屑生料的高。混合生料的香菇出菇数量较多,菇体较小,木屑生料的出菇数量相对较少,菇体较大。混合生料香菇的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低于木屑生料,投入产出比高于木屑生料,达1∶4.2。[结论]玉米秸秆与木屑组成的混合生料地栽香菇具有原料丰富,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苹果剪枝栽培香菇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苹果木屑栽培香菇是可行的,其最佳配方为苹果枝木屑78%、麸皮20%,采取春季栽培模式,料袋以(17~22)cm×55 cm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在原有香菇半熟料块栽、地栽和全熟料袋栽模式的基础上,经过6年研究探索,制定出沈农香菇冷棚半熟料无床架立体袋栽模式,解决了香菇半熟料块栽、地栽和全熟料袋栽模式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1.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在0℃贮藏条件下,1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套袋红富士苹果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MCP处理使红富士苹果的抗氧化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推迟,贮藏结束(120 d)时,MDA含量降低。1-MCP处理套袋红富士苹果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与未套袋果实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但贮藏结束时,套袋红富士果实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MDA含量低于未套袋果实,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未套袋果实。1-MCP处理套袋红富士苹果的SOD活性高于未套袋果实14%,MDA含量是未套袋果实的64.5%。  相似文献   

12.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真菌之一,其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对香菇多糖抗肿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临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香菇中的其他成分如水溶性香菇胞外多糖、香菇发酵液、香菇蛋白、香菇水提取液、香菇嘌呤和核酸等抗肿瘤作用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两种套袋方式对翠冠梨果实品质、农药残留及贮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翠冠梨分别进行1次套袋(仅在花后35 d套1次大袋)和2次套袋(花后20 d先套1次小袋,花后45 d再套1次大袋),研究其对果实品质、农药残留以及常温贮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2次套袋比1次套袋果锈少、果点不明显、果皮光洁亮丽,而且糖度较高、酸度较低;两次套袋果实的农药残留明显少于1次套袋;在常温贮藏条件下,2次套袋的果实失水率和腐烂率都比1次套袋低,果实硬度则无明显差异.可见,2次套袋比1次套袋更有利于生产优质高档果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态顶空(SH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富士苹果0℃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套袋导致富士苹果采收时香气物质相对百分含量降低。套双层袋富士苹果采收时香气物质相对百分含量平均为85.53%,而不套袋的对照为92.19%;②0℃贮藏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套袋和不套袋富士苹果果实香气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比采收时升高,但两种纸袋间差异不显著。贮藏60d时套袋果实香气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上升为94.79%,不套袋果实为98.02%,贮藏120d时套袋果实香气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上升为97.8%,不套袋的果实为98.05%;③0℃贮藏过程中套袋和不套袋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④采收和贮藏过程中,套袋果实的酯类、醇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皮显微结构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研究了套袋红富士苹果果皮显微结构和贮藏性能。结果显示,套袋果果皮角质层相对较薄且疏松,对照果果皮皮层相对较厚且紧密。在贮藏期间,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套袋果与对照基本一致,但单果质量下降的幅度套袋果明显大于对照,说明套袋果在贮藏期间失水比对照快,因此认为套袋果实的贮藏性能较不套袋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延长柚果实采后贮藏寿命,提高其商品价值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都柚果实生长期套纸袋,成熟后采摘,单果塑膜包装,室温贮藏,每20 d取材1次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套袋果实不易失重 贮藏后期,套袋果可滴定酸含量超过对照 套袋果Vc含量一直高于对照 对照果的MDA累积速率很快,且一直高于套袋果 套袋果与对照果的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反,贮藏40 d后,套袋果的POD活性开始上升,并超过对照 采收时CAT活性低于对照,贮藏80 d时测量,虽低于对照,但差异变小。[结论]套袋果较耐贮藏。  相似文献   

17.
果实套袋在西昌石榴生产上的应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榴果实为对象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批花(4月中旬)后75d套内外褐色单层纸袋,并于采前20d去袋,可明显减少果面锈斑的发生,改善外观品质,提高果实商品性,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苹果不同部位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含量水平,为评价套塑膜袋苹果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种套塑膜袋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苹果果皮和果肉中的11种PAEs化合物.[结果]套塑膜袋苹果果皮中检出6种PAEs,含量在0~2.70 mg/kg;果肉中检出4种PAEs,含量在0~0.04mg/kg.套纸膜复合袋苹果果皮中检出5种PAEs,含量在0~5.17 mg/kg;果肉中检出两种PAEs,含量在0~0.07 mg/kg.[结论]PAEs在套塑膜袋苹果中污染主要富集于果皮部分,果肉中PAEs含量较低,与设施蔬菜相比,PAEs在苹果中总量较低,套塑膜袋苹果食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夏橙生长期果实套袋对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奥林达夏橙为试材,研究了生长期套袋和未套袋果实在采后贮藏期间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袁明:套袋果和未套袋果的失重率均呈上升趋势,未套袋果的上升幅度比套袋果大;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具有相同的下降趋势,但未套袋果的下降幅度比套袋果大;未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趋于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平缓,而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的变化幅度较大,在贮藏后期,可溶性固形物下降,可溶性总糖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