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并选用了CMT(加州乳房炎)法对316头泌乳奶牛的1264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头数为89头,奶牛阳性率为28.2%,患病乳区246个,乳区阳性率为19.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新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应用于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的常用方法有加州乳房炎试验(CMT),乳汁体细胞计数(SCC)等,但在常规使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奶牛乳汁中一些酶活性和急性期蛋白量的变化是监测隐性乳房炎很有价值的指标,可用于泌乳早期感染乳区的检测和选择感染奶牛进行干乳期治疗。结合珠蛋白(H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奶牛最为敏感的急性期蛋白,它们在急性炎症时大量增加。概述了乳酸脱氢酶(LDH)、N-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乳过氧化物酶(LP)、碱性磷酸酶(ALP)、结合珠蛋白(H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等指标在奶牛乳房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乳房炎在奶牛中是一种多发病 ,严重影响牛奶质量。特别是隐性乳房炎是极其复杂的疾病 ,尽管经多年的研究 ,但仍然是奶牛养殖中花费最多的疾病之一。畜群调查表明 ,美国 30 %~ 70 %的母牛至少有一个被感染的乳区。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更高。孙福先 (1996 )、单志贵等 (1996 )、萧乾庆等(1997)和杨章平等 (1998)报道每头隐性乳房炎乳区的头阳性率分别为 85 .7%、81.3%、5 1.3%、5 4.1%和 4 6 .4 % ;单志贵等 (1996 )、萧乾庆等 (1997)和杨章平等 (1998)报道每头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 9 %、31.9%和 2 8 0 % [1] 。李国江等 (1998)报…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药治疗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奶牛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用抗生素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致使耐药菌株产生,乳中的药物残留超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我们在调查乳房炎发病情况的同时,根据中兽医的基本理论和乳房炎的发病特点,通过试验筛选出中药复方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实时检测奶牛牛乳中的乳酶活性,通过分析其变化规律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20头荷斯坦泌乳奶牛,采集乳汁测定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SCC)和5种乳酶活性,研究乳酶活性在健康和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的变化规律及与SCC的相关性。【结果】以乳汁体细胞数50×104mL-1作为判定乳房炎的标准,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N-乙酰基-1-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乳过氧化物酶(LP)、碱性磷酸酶(ALP)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乳酶活性与SCC(lgSCC)呈正相关,其中NAG活性与SCC(lgSCC)的相关性系数R2=0.98,NAG与LDH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0.9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对LDH、NAG、LP、ALP和MPO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乳酶NAG和LDH可联合应用作为早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TAK免疫增强剂对奶牛乳房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临床症状及应用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试验检出试验用奶牛。将确诊的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10头设为 A组 ,干奶期临床乳房炎奶牛 8头设为 B组 ,泌乳期隐性乳房炎奶牛 18头设为 C组 ,C组中另设肌肉注射组 (肌注组 6头 )、乳房注射组 (乳注组 6头 )及对照组 (6头 )。用 TAK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试验 ,A,B组的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 ,每次每头 10 m L / d;C组肌注组给药方法同 A,B组 ,乳注组在每个患病奶牛乳区注射 ,剂量为每乳每区 10 m L / d。临床乳房炎治愈效果以患病奶牛临床症状消失作为主要指标 ,隐性乳房炎奶牛采用称量法测定每头奶牛不同时期的日均泌乳量 ,并用 BMT诊断液检测治疗效果。治疗试验结果表明 ,TAK免疫增强剂对临床乳房炎特别是泌乳期临床乳房炎奶牛治愈率达 80 % ,对干奶期奶牛治愈率为 37.5 % ,对隐性乳房炎奶牛也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可使肌注组奶牛产奶量明显增加 ,且肌注组和乳注组乳头阳性率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 2 1.6 %和16 .7%。  相似文献   

7.
利用rboGM-CSF(500μg/15mL)结合庆大霉素(15mL)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试验。乳内同时灌注rboGM-CSF与庆大霉素,治疗期为8d。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rboGM-CSF对轻度隐性乳房炎有一定疗效,但对重度隐性乳房炎效果不佳;联合庆大霉素灌注后,能明显提高二者单独使用的治愈率。说明rboGM-CSF具有潜在的治疗轻度奶牛乳房炎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开封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选择年龄2.5~10岁,胎次为1~8次的250头健康荷斯坦牛970个乳区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在不同牛舍间差异不显著;在2-4月份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各胎次均有发生,且随胎次的增加头阳性率增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乳区阳性率增加;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感染率高于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  相似文献   

9.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3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29.33%,乳区阳性率为33.60%。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91.67%,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37.88%和16.67%。同时对发病率与乳区、年龄、胎次及日均产奶量等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下的牛群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上的牛群(P<0.01)。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呼市伟嘉公司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治工作进行初步调查,并参与了该牛场对乳房炎的防治工作.该牛场有泌乳奶牛200头,用加州乳房炎试验(CMT)进行检查,阳性者为97头,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8.5%,通过在饲料中拌入“乳炎散”治疗隐性乳房炎,每头1d 300g,连用9d,情况大为好转,治愈率为80%.  相似文献   

11.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多发病,也是造成奶牛业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性乳房炎).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症状为:乳区红肿、热痛,乳汁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乳汁有奶瓣、呈清水样)、煮沸有凝块(呈豆腐脑样));隐性乳房炎没有以上临床症状,但应用药物和仪器可以检测出乳汁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有明显变化的乳腺疾病,它是奶牛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潜伏期,绝大多数临床乳房炎是由隐性乳房炎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布于南北疆的4个集约化奶牛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牛场采集的1 578份奶样的检测,发现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为64.75;,乳区阳性率为36.6;.对两个牛场跟踪检测,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高发季节不同;在4个乳区中,右侧前乳区和左侧后乳区阳性率高于其它两个乳区;21.6;~28.5;的被检牛为一个乳区阳性,33.2;~45.6;的被检牛呈多个乳区阳性.隐性乳房炎阳性奶样的细菌分离和生化实验表明,感染细菌种类主要为葡萄球菌(45.31;)、链球菌(34.15;)和大肠杆菌(11.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9.93;、无乳链球菌为18.09;、停乳链球菌为12.83;,25.3;的奶样为混合感染,其中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对所分的3种菌进行小白鼠致病性实验,50;的实验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杨凌莱夫尔公司生产的“乳炎宁”搽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治疗试验。将年龄、胎次、分娩时间、日产奶量接近的14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另选7头年龄、胎次、分娩时间与以上两组接近的健康牛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外敷用药,每日两次,对照组和健康组不用药,其它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一周后,进行BMT检测隐性乳房炎情况,并采混合乳测定体细胞数和乳成分。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下降67.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药物对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为79.8%,表明“乳炎宁”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采集西安市某奶牛场618头荷斯坦奶牛完整记录的各月DHI报告中体细胞数据和兽医记录,统计分析乳房炎发病率、临床乳房炎及其患病时期对奶牛305d奶量的影响。同时另采集108头奶牛有完整记录的150个泌乳期的1 368条DHI记录,对比分析不同体细胞水平对奶牛胎次奶量、日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年发病率为50.5%,临床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37%,头次阳性率为8.25%。临床乳房炎极显著降低奶牛305d奶量(P0.01),而在泌乳盛期患病的牛305d奶量降低可达32.5%。隐性乳房炎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随患病程度加重而加重,平均体细胞数20万/mL胎次奶量就会显著减少(P0.05),而体细胞数50万/mL,胎次奶量极显著降低(P0.01)。奶牛泌乳盛期患隐性乳房炎比泌乳中后期患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和乳蛋白率的影响更大,患病程度重的奶牛相对于健康牛日平均奶量显著降低(P0.05),乳蛋白率显著增高(P0.05),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程度与乳清中结合珠蛋白(HP)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6头健康奶牛和18头患轻、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为试验动物,采集乳样、分离乳清,利用HP 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样品中HP含量。结果发现,随着隐性乳房炎病情加重、乳汁体细胞数的增加,乳清中HP含量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乳清中HP含量变化与隐性乳房炎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损伤程度和乳汁体细胞数与乳清中HP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杭州乳房炎试验(简称H.M.T.)作为主要诊断指标,改良华沙氏试验(Modified Whiteside test)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对三个奶牛场全部泌乳中期的生产奶牛215头,828个乳区进行隐性型乳房炎普查,并选取检查病变较剧的阳性牛22头,84个乳区,用C.G.N煎剂(栝蒌牛蒡汤加减)离子导入治疗,同时留取检查阳性等级相近的阳性牛22头,83个乳区,不进行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经Ridit检验,u=6.518,P<0.01,差异极显著。初步证明本疗法对于控制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具有一定疗效,并提示它可能成为早期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BMT法、乳汁pH检验法和体细胞直接计数法等方法相结合,对哈尔滨市3个大型奶牛场、10户奶牛养殖户选取的1 000头奶牛,400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其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47.7%(477/1 000);乳区发病率为27.3%(1092/4000),从477头的隐...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析和预防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是常见多发病,可分为临床性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临床性乳房炎,危害更严重。目前全世界约有1/3奶牛患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奶牛乳房炎发病率20%,其中隐陆乳房炎发病率为50%,临床性乳虏炎33.41%,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检出率为73.10%,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铁蛋白基因启动子区PCR-RFLP分析与乳房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CMT方法检测奶牛的乳房炎发病情况.筛选 90头分别设为对照组(健康奶牛)、隐性乳房炎组 (试验组Ⅰ )和临床乳房炎组(试验组Ⅱ),每组 30头.检测每头奶牛的NAGase活性,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技术,检测乳铁蛋白(Lf)基因启动子区域的RFLP多态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别的奶牛之间NAGase活性差异显著 (P<0. 01),且Lf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RFLP多态性,说明该多态性与乳房炎存在一定关系,可能是奶牛乳房炎的一个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作为一种多因素性疾病,主要表现在致病菌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多种细菌以及真菌、病毒、霉形体等。为了摸清部分奶牛场乳房炎病原菌的区系分布及流行情况,我们于1981年至1988年间,对杭州及合肥市郊六个奶牛场956头奶牛的2300个隐性乳房炎乳区的奶样,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