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德庆 《种子》2012,31(8):31-35
为研究小麦空间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用系谱法对冬小麦品种兰天17号SP 1株群、SP 2系群以及SP 2显著突变系和疑似突变系后代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它在SP1出现了2个显著的株高突变体D16和D38,其中D38在SP 2表现株高和主穗长度的分离,D 16在SP 2的株高与原品种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它在SP 3出现了株高和穗长的显著变异。SP 2疑似突变系D 69在SP 3出现了籽粒形态的显著突变。经单株选择,D 38的部分后代在SP 3或SP 4性状就已基本稳定。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可引起后代株高、穗长、穗形、籽粒形态等性状的变异;突变体可能出现在SP 1,也可能出现在SP 2或以后世代;这些突变体经过2~3个世代的单株选择,部分后代的性状就能基本稳定,小麦航天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符合诱变育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棉花航天诱变敏感材料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棉花10个品种(系),对SP1代、SP2代进行了突变体的筛选、DNA分子标记检测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研究棉花不同材料对航天诱变的敏感性。其中7个材料对航天有一定的敏感性,其分子标记多态性高,田间农艺性状变化明显。结果表明,太空能够诱导棉花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航天诱变可作为棉花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麦航天诱变矮秆突变系SP_3株穗数性状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的冬小麦邯6172为材料并以原始亲本为对照,对SP3选育出6个矮秆突变系株穗数进行观察发现:(1)株高与株穗数两性状独立遗传,通过航天诱变可对株高、株穗数二性状同时进行改良。(2)株穗数变异是双向的,其幅度为-36.95%~12.06%,方差分析达0.01极显著水平。(3)株穗数显著高于对照的变异系比例较低,占观察群体的16.67%,其余变异系株穗数等于或低于对照,分别占33.33%的比例。(4)SP3株穗数性状稳定株系比例为16.67%,并被统计分析证实,其余株系仍在分离。(5)在以株穗数为目的航天诱变后代选育中,SP3代要注重田间性状观察,依不同变异群体性状表现,可分别采取以株系为单位混合收获和以单株收获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伟 《中国种业》2015,(3):67-67
<正>近些年来,随着航天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航天育种也随之得到了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一直致力于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2次大豆航天搭载试验,对大豆航天育种理论与技术进行探讨,经过多年地面连续选择,育成了高产大豆新品种合农65号,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推广前景广阔。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1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2001年以合航93-  相似文献   

5.
郑伟 《中国种业》2015,(6):16-18
介绍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情况,佳木斯分院大豆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开始于2003年,针对空间诱变储藏效应、后代分离规律、后代选择依据和复合诱变处理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大豆对空间诱变储藏效应不明显;后代分离规律为:SP2代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诱变效果明显,SP3代诱变效果依然存在,但是已经不如SP2明显;SP2代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底荚高度、节间长度进行选择有效,而对植株高度和主茎节数选择效果不明显;大豆航天育种与辐射育种相结合,为大豆后代群体的变异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育成了合农61和合农65等2个优良大豆品种,合航2010-239和合航2010-181等2个优良品系。今后大豆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重点是诱变材料的选择,后代选择方法,航天诱变机理研究等领域,各育种单位之间应该多加强合作交流,以提高大豆航天诱变育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吕爽 《中国种业》2012,(2):34-36
以大豆合丰50为试验材料,利用航天搭载与60Co-γ辐射的复合处理,对M22个株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株高分别为(90.47±6.56)cm和(95.26±6.13)cm、主茎节数分别为(18.2±1.34)个和(16.77±1.38)个,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底荚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对照有差异,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M22个株系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变异率分别为9.3%、6.9%、2.3%、4.6%、9.3%和9.4%、7.5%、3.8%、5.6%、3.8%,其中正向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为:49.4%、33.1%、12.5%、51.1%、49.6%和19.8%、24.8%、50.0%、32.2%、47.6%,通过群体变异和后代变异率以及正向变异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航天搭载与航天搭载与60Co-γ辐射的复合处理可以作为大豆新品种选育所利用。  相似文献   

7.
魏超  邓敏 《种子世界》2013,(7):49-50
大豆品种克山一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用(黑河18×绥农14号)F1为基础材料卫星搭载,经过航天诱变育种而成。2009年由品系代号为克航辐05-829的太空大豆,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克山一号,产量2700kg/hm2左右。克山一号可减少大豆重迎茬带来的为害,是高产创新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 SP2分离世代及地面对照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发现:航天辐射诱导冬小麦轮选987发生变异,SP2群体变异株率为4.06%.在入选的变异后代中,株高、穗长、株穗数、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主茎小穗密度、单株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诸性状变异幅度不一,分别为-40.39%~29.40%、-30.23%~40.70%、-70.37%~107.41%、-47.78%~14.88%、-22.22%~78.78%、-69.07%~44.33%、-55.57%~21.63%、-59.66%~29.99%和-81.12%~84.80%.变异是双向的,上述性状间正向变异株率为0.74%~2.75%,负向变异株率为1.27%~2.90%.就单一性状而言,上述各性状单株变异率分别为4.05%,3.87%,3.44%,2.50%,3.39%,2.45%,4.05%和4.02%.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膜对鸡蛋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室温下贮藏,经大豆分离蛋白膜处理的鸡蛋保鲜期至少延长2周。通过干耗率、气室高度、蛋黄指数三因素对贮存6周的鸡蛋进行综合质量评定,大豆分离蛋白膜对鸡蛋保鲜效果最好的因子组合为:4.0%大豆分离蛋白、1.0%甘油、0.05%Na2SO3、0.2%TG酶。最佳条件中大豆分离蛋白浓度对鸡蛋保鲜作用影响最大,其次是Na2SO3浓度,甘油含量对鸡蛋保鲜作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