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母猪繁殖力是规模化猪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多年养猪生产实践,从生产母猪群的选留、适时配种、母猪妊娠期、哺乳期的饲喂管理、母猪保健以及种猪疫病防控等方面阐述了规模场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要点,旨在促进猪场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养猪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衡量一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其母猪的生产成绩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充分挖掘母猪的繁殖潜力,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使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更多合格的断奶仔猪,也是每个养猪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有很多,如种猪群选留、种猪保健、配种管理、饲养管理,笔者结合多年养猪实践,探讨如何从管理上、技术上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性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有计划地补充繁殖性能较好的后备母猪,可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种母猪补充以自繁自养选留和外购选留两种方式来满足。选留数量:生产母猪数×母猪年更替率,即生产母猪×30%;如果自繁自养选留,初选数量为:生产母猪×30÷60%。  相似文献   

4.
现代养猪生产中.母猪的正常淘汰率在30%左右.后备母猪的选留与补充尤为重要。但近几年后备母猪不发情问题越来越突出。调查发现,后备母猪不发情率在10%以上.个别猪场可超过50%。后备母猪不发情问题已成为困扰养猪生产的一个大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种猪生产和种猪售后服务的经验.对后备母猪不发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猪场每年必须选留和培育出占种猪群25~30%的后备公、母猪来补充、替代老弱、病残、繁殖性能降低的种公、母猪,只有使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优秀种猪为主体的结构比例,才能保持并逐年提供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猪场来说,种猪选育的真正涵义是通过场内测定,选留优良的种猪,从而获得遗传进展,使每代种猪的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都比上代高一点或更多.因此,种猪的选育工作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猪场的经济效益和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桂香 《中国猪业》2009,4(6):33-34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和猪群的性能.从而取得较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的比例则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7.
母猪窝均活产仔数是规模猪场的重要生产指标,也是衡量一个规模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一个猪场断奶仔猪年产量,决定着猪场的经济效益.在养猪生产中,只有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达到母猪多产仔以及仔猪多活、快长、体壮的目标,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力,才能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率是反映母猪繁殖能力和养猪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经济参数。母猪繁殖能力的高低,不仅是衡量种猪种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很多,为了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母猪的繁殖率。(一)加强后备母猪选留繁殖性能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但与繁  相似文献   

9.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以便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取得较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比例会更高。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所以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健环节。养猪生产者在进行引种时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往往会导致引种失败。  相似文献   

10.
对项目区的配套系母猪、外种二杂母猪、含地方猪血缘的二杂母猪和本地母猪在农村条件下进行了繁殖性能观察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表明应大力在农村推广配套系母猪和外种猪的二杂母猪,选留和制种二杂母猪,迅速提高良种母猪的覆盖面,以提高农村养猪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来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获取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的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其比例会更高。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所以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健。现实情况是养猪者在引种时往往陷入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导致引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多数购买种猪的养殖户在种猪的选择上存在以下误区。  相似文献   

12.
母猪窝均活产仔数是规模猪场的重要生产指标,也是衡量一个规模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一个猪场断奶仔猪年产量,决定着猪场的经济效益。在养猪生产中,只有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达到母猪多产仔以及仔猪多活、快长、体壮的目标,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力,才能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每年都要定期补充后备母猪来更换基础母猪群中胎次较高的种猪,以保证猪群合理的胎次(年龄)结构。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取得更好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大约为25%-30%.小型养猪场或养猪专业户种猪更新比例会更高。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首要因素,所以种猪的质量是关系养猪成败的关键环节。养猪生产者在进行引种时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小规模猪场)。往往导致引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多购买种猪的养殖户在种猪引进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在标准化养猪的众多环节中,后备猪的选择和饲喂保健是猪场建好后养猪开始的第一步,也是养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关系到猪场以后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后备猪的选择和饲喂保健包括猪品种的选择、后备母猪的选留、后背母猪的营养标准及饲喂、后背母猪的饲养管理、后背母猪的保健预防五个方面,为猪场以后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开端,这五个方面都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每个方面都要做好。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生产母  相似文献   

15.
如何淘汰更新这里面的讲究也是很大的,种猪是猪群增殖的基础,是整个养猪生产的核心。由于种猪的使用是有年限的,自然交配时公猪一般不超过2年,母猪不超过8胎,采精公猪使用3~4年,母猪不超过8胎,而且种猪个体间生产性能差异很大。因此,只有实行科学、合理的种猪淘汰与更新制度,才能实现稳定或提高种猪的生产水平,达到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目的。那么,怎样淘汰与更新种猪呢?  相似文献   

16.
种猪的生产性能关系到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优良的种猪才能繁殖出良好的后代,要想获得大量优质的仔猪,必须有高质量的种猪群。在生产实践中,要合理的选留后备公、母猪,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种猪,才能有效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哺乳母猪是猪场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直接影响全场生产效益的高低。在我国当前养猪生产中,哺乳母猪采食量低下也是亟待解决、较为突出的一大难题。笔者分析了影响哺乳母猪采食量低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方法和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养猪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里岔黑猪种猪选留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济福  牟雁群  崔超 《猪业科学》2019,36(9):132-133
做好种猪的选留工作是提高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具有提高猪群的品种质量和生产水平,达到养猪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在生猪生产中应该选择品种符合标准、生产性能高的优秀种猪,为猪场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饲料工业》2019,(18):5-10
母猪是养猪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影响到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现代养猪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密集或限位栏饲养对母猪生产性能影响较大,通过营养调控是改善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母猪后备期、妊娠期及哺乳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探讨不同生理阶段母猪的营养调控策略,旨在为养猪生产者对母猪的全程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养猪生产中需要的大量原种二代和父母代种猪(大长、长大、长本、杜本)绝大多数是中型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300~1 000头)提供的.建立一个健康高产优质的种猪群又是中型猪场实现最终效益的关键所在.就是说种猪群选留与更新是每个中型场的核心工作,其相关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种猪群体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特别是新建的中型种猪场种猪选留与更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