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天麻技术协会专家组选用在高海拔山区采集的野生健壮红天麻作父本,选用在江汉平原人工室内箱式栽培的优良红天麻作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山区天麻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天麻生长的环境条件、栽培场地选择、菌材培养、栽培方法与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等,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景芳  张华 《农友》2001,(11):9-9
天麻为名贵中药材,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近年来人工栽培天麻取得了成功.不少人纷纷引种.然而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产量低而不稳.基至烂窝绝收。追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1 地势条件 天麻属高海拔条件下生长的药用植物,野生者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陕西、湖北一般都生长在800~2500m高山区,吉林省野生天麻多分布在500~1000m的高山地带.天麻垂直分布与气候条件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冷凉多湿,冬季积雪厚.加之树木繁茂,枯枝落叶层厚,地面覆盖度大,天麻不易受冻害威胁.天麻这种垂直分布的特点,给人工栽培带来一定困难,须模拟和创造高山区的气候条件以满足天麻生长发育的需要,人工栽培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天麻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天麻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条件、场地选择、材料选用、菌材培养、栽培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天麻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大部分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阔叶林里。自古以来,野生天麻一直依靠人工采挖。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技工作者开始把天麻从高寒山区引种到温热的低海拔地区,由野外山地栽培,改为地下室、防空洞、天然岩洞、普通民房室内栽培,进行工厂化、立体化生  相似文献   

7.
天麻被列为名贵为中药材,笔从1993年开始引进丽红2号蜜环菌,次年引进天麻有性杂交种子繁殖的块茎和无性繁殖的块驱散和蜜环菌伴栽天麻试验,历时5a,在天水栽培获得成功,其生物产量,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并探索出了适宜当地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蜜环菌MX-1是本文作者利用宜昌县西部山区人工栽培的有性天麻活体分离选育出的优良菌株,经实验和生产实践证实,该菌株不仅生长势强,而且与天麻活体的亲和性好.用该菌株生产出的蜜环菌材伴栽天麻,每平方米的产麻量高达12~15公斤.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栽培的天麻品种主要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红天麻,为主栽品种;二是乌天麻,大约占十分之一,主要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栽培;三是极少量的黄天麻和绿天麻;四是杂交天麻。现介绍鄂天麻1号(即乌红天麻)和鄂天麻2号(即红乌天麻)这两个杂交天麻的品种特性与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0.
天麻室内箱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麻的特征特性与庄浪县人工栽培天麻的实践,从栽培室的选定与栽培箱准备菌材培养、天麻引种栽培,室内温湿度管理,收获与加工等方面介绍了天麻室内箱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天麻复合压块栽培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天麻复合压块栽培下的优势,为天麻的栽培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通过与仿野生木棒伴栽法比较分析,考察复合压块栽培法的优势。[结果]复合压块栽培法天麻增殖率较木棒伴栽法高,且成本比伴栽法低;2006~2008年复合压块栽培法分别比木棒伴栽法增产5%、6%和9%。[结论]复合压块栽培法优于仿野生木棒伴栽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西藏仿野生种植天麻Gastrodiaelata中天麻素含量,并将其与野生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进行对比。[方法]采用HPLC测定天麻素含量。[结果]西藏波密县仿野生种植天麻的天麻素介于0.41~2.28 g/kg,其平均含量为0.88 g/kg,比当地野生天麻高4倍。[结论]在生长的生态环境、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相同或较接近情况下,仿野生种植天麻品质高于当地野生天麻。在波密县推广仿野生种植天麻技术切实可行,该项目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天麻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该文介绍了天麻的特性、云南天麻的种植概况、种植特点及工艺流程,根据天麻的种植工艺特性,分析了目前天麻种植存在的问题,针对天麻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天麻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麻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天麻的分类、生活史、分子水平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栽培技术等,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峰  朱洁平  方士英  徐茂宏  沈业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85-4786,4788
[目的]研究野生与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自由基作用。[方法]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enton反应法和DPPH体系法对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对O2-.、.OH和DPPH.3种自由基清除效果相近,均具有较好清除作用,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即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大,清除效果逐渐增强。野生天麻多糖清除O2-.、.OH、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1、2.61和2.44 mg/ml;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8、2.75和2.54 mg/ml。[结论]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宜天麻区域性规模化种植所需的优良蜜环菌菌株。[方法]对不同来源的3份蜜环菌菌株(gza46、sb1、wmt1)与伴有萌发菌的天麻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伴栽试验,测定天麻产量,并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天麻有性繁殖栽种6个月,蜜环菌"gza46"菌株在其产量上较"sb1"菌株具有显著差异,与"wmt1"菌株差异不显著;有性繁殖栽培18个月,蜜环菌"gza46"菌株在产量(箭麻和种麻)上与"sb1"菌株均呈显著差异,与"wmt1"菌株差异不显著,但其中的单产种麻呈显著差异,单产箭麻相当。[结论]"gza46"号蜜环菌菌株适于贵州德江县及周边地区的天麻种植。  相似文献   

17.
天麻不同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天麻基地的3个天麻不同种质,同一生长期花茎中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及相似性系数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天麻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不同,且各具有特征谱带,其中卵果天麻、绿秆天麻、红秆天麻的酶谱条带数分别为7条、8条和9条.从POD酶谱上分析,卵果天麻最原始,红秆天麻分化程度较大,是3种种质中最为进化的一种.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在天麻不同种质之间,有着很高的多态性,除少数共有的特征谱带外,各个种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谱带差异.  相似文献   

18.
舒伟  张兴国  程方叙  陈雷  杨言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49-15650,15662
[目的]研究红天麻箭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的相关性规律,确定其品质特征,为红天麻GAP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川天麻主产区采集传统主流红天麻品系箭麻块茎样品,在原产地室内采用原位动态沙藏法贮藏箭麻;在采样后沙藏10、80、95、175和220 d分别采集天麻块茎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分别测定天麻素含量和天麻多糖含量,并运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分析在红天麻箭麻不同发育阶段进程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的相关性规律。[结果]川产红天麻箭麻块茎的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和8.17%;随着天麻沙藏休眠期-萌动期-抽茎开花-果实成熟至腐烂发育阶段进程增加,红天麻箭麻块茎的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下降,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天麻素y1=-2E-08x3-1E-06x2-0.0001x+0.365(R2=0.996),天麻多糖y2=-5E-07x3-1E-06x2-0.008x+8.267(R2=0.996)。[结论]红天麻箭麻品质较优良,其块茎沙藏发育进程和品质下降密切相关,开花后空心和腐烂的红天麻块茎不宜作药用和制药原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织培养中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机理。[方法]通过用蜜环菌(Arimillia mellea)的胞内提取物、胞外提取物及活蜜环菌对天麻进行培养,分析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培养前后重量变化,研究这3种添加物对天麻生长的影响作用,探讨蜜环菌与天麻在细胞培养体系中的共生机理。[结果]蜜环菌胞内提取液对天麻生长呈一定的抑制作用;蜜环菌胞外提取液对天麻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如活体蜜环菌的作用大。[结论]活体蜜环菌对天麻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天麻种子萌发形成的小米麻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天麻外植体消毒方法和激素、蜜环菌液在天麻组织培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小米麻的最佳消毒程序为75%乙醇处理20 s+1%氯化汞浸泡5 min;最有利于小米麻分化增殖的培养基是MS+6-BA 1.0mg/L+NAA 0.4 mg/L+蜜环菌液100 g/L。试验发现,蜜环菌液对天麻的组织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