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索cpxR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性的调控机制,同时避免外排泵acrB的存在掩盖cpxR对其他外排泵或外膜蛋白的调控作用,利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一步法失活染色体基因,用含有同源臂的线性打靶DNA片段替换目的基因,构建鼠伤寒沙门菌JS株的acrB基因缺失株JSΔacrB。然后利用噬菌体转导技术,以前期构建的cpxR缺失株JSΔcpxR∷kan为供体菌,本研究新构建的JSΔacrB为受体菌,在P22噬菌体的作用下构建双基因缺失菌株JSΔacrBΔcpxR∷kan,同时制备cpxR基因回补菌株JSΔacrBΔcpxR∷kan/pcpxR。最后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0种临床常用代表性抗菌药物对JS和各缺失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鼠伤寒沙门菌的双基因缺失菌株JSΔacrBΔcpxR∷kan以及其cpxR基因互补菌株JSΔacrBΔcpxR/pcpxR。MIC结果显示,acrB基因缺失后,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曲松和头孢噻呋的MIC值分别降低32、4、4、16、32、4、2和128倍;双基因缺失后,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的MIC值进一步降低2、8、2和2倍;而将cpxR基因回补之后,这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会升高4、16、2和4倍。结果表明,cpxR能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头孢噻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30-2335
前期发现黏菌素对鼠伤寒沙门菌acrB和cpxR双缺失后的cpxR回补株JS△acrB△cpxR::kan/pcpxR(JS△△/pR)的MIC值较标准株JS显著下降了16倍,且JS△△/pR中PhoPQ和PmrAB之间的连接蛋白基因pmr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为探索cpxR对pmrD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pmrD的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acrB△cpxR::kan/ppmrD(JS△△/pD),并用overlapping PCR扩增得到cpxR和pmrD的共表达基因cpxR-pmrD,构建了cpxR、pmrD共表达菌株JS△acrB△cpxR::kan/pcpxR-pmrD(JS△△/pRD)。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黏菌素对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同时测定了各菌株在LB肉汤中的生长曲线和黏菌素的杀菌曲线。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pmrD的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pD和cpxR、pmrD共表达菌株JS△△/pRD。MIC结果显示,黏菌素对JS△△/pR的MIC值较JS显著下降(16倍),JS△△/pD的MIC值没有变化,而JS△△/pRD的MIC值显著上升(16倍)。生长曲线显示,JS△△/pR的生长活性最低,JS△△/pD、JS△△/pRD的生长活性均高于JS△△/pR。黏菌素的杀菌曲线显示,JS△△/pRD在不同浓度黏菌素中的存活率显著高于JS△△/pD。这些结果表明:在JS△△背景下,pmrD对菌株黏菌素敏感性的影响依赖于cpxR,cpxR对pmrD的调控具有双向性,即对生理表达的pmrD具有负调控作用,而对过表达的pmrD具有正调控作用。本试验为全面系统阐明cpxR或cpxR与acrB相互作用调控沙门菌敏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95-1000
前期研究发现双组分应答调控子CpxR可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为进一步探索其调控机制,本研究测定了无抗生素和亚MIC庆大霉素下,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JS)、过表达株(JS/pcpxR)、磷酸化位点突变过表达株(JS/pcpxR*)分别在不同能量水平的2种基本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同时采用LacZ报告基因融合试验方法构建3株acrD启动子融合报告菌株(JS/PacrD、JS△cpxR/PacrD、JS△cpxR/pcpxR/PacrD),通过测定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无抗生素诱导和亚MIC庆大霉素诱导下CpxR对acrD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JS、JS/pcpxR和JS/pcpxR*在M9-0.2%甘油(+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均低于各自在M9-0.2%甘油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JS和JS/pcpxR*在M9-0.2%葡萄糖(+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也低于各自在M9-0.2%葡萄糖培养基中的对数生长期生长速率,但JS/pcpxR在M9-0.2%葡萄糖(+亚MIC庆大霉素)培养基与在M9-0.2%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另外,亚MIC庆大霉素诱导下JS△cpxR/pcpxR/PacrD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高于JS△cpxR/PacrD,差异极显著(P0.01),与JS/PacrD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水平相当。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存在的环境中,CpxR的过表达可提高鼠伤寒沙门菌对庆大霉素的抗性,且CpxR对外排泵acrD转录的促进是其发挥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调控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20,(1):116-121
为构建调节蛋白H-NS及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的单、双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为研究对象,以pKD4质粒为模板,分别扩增出含kan~r基因的线性打靶片段,在pKD46质粒的辅助及L-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进行Red同源重组,使线性打靶片段替换大肠杆菌ATCC25922中的cpxR、hns基因,再用pCP20质粒消除FRT位点间的kan~r基因,构建单基因缺失株△cpxR和△hns。接着以△cpxR为研究对象,用同样方法敲除hns基因,构建双基因缺失株△cpxR△hns。最后将重组表达质粒cpxR-pBAD/HisA、hns-pBAD/HisA电转入上述3种缺失株中,制备回补菌株△cpxR/pcpxR、△hns/phns、△cpxR△hns/pcpxR和△cpxR△hns/phns。结果表明,利用该重组系统成功敲除了大肠杆菌ATCC25922中cpxR、hns基因,构建了单、双基因缺失株△cpxR、△hns和△cpxR△hns以及它们的回补菌株,为研究H-NS及CpxAR互作调控IncFⅡ质粒接合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 cpxR 对鼠伤寒沙门菌的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 pmrB 和 phoQ 的调控作用,用overlapping PCR扩增得到 cpxR 、 pmrB 和 cpxR 、 phoQ 共表达基因 cpxR - pmrB 、 cpxR - phoQ ,用2倍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构建的 pmrB 、 phoQ 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Δ acrB Δ cpxR :: kan /p pmrB (JSΔΔ/p B )、JSΔ acrB Δ cpxR :: kan /p phoQ (JSΔΔ/p Q )和 cpxR - pmrB 、 cpxR - phoQ 共表达菌株JSΔ acrB Δ cpxR :: kan /p cpxR - pmrB (JSΔΔ/p RB )、JSΔ acrB Δ cpxR :: kan /p cpxR - phoQ (JSΔΔ/p RQ )进行黏菌素最小抑菌浓度(MICs)的测定,同时以各菌株在LB中的OD 600 nm 值绘制生长曲线,以各菌株在不同浓度的黏菌素中的存活率绘制杀菌曲线。结果:成功构建的鼠伤寒沙门菌 pmrB 、 phoQ 的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ΔΔ/p B 、JSΔΔ/p Q 和 cpxR - pmrB 、 cpxR - phoQ 共表达菌株JSΔΔ/p RB 、JSΔΔ/p RQ 的MIC结果显示,JSΔ acrB Δ cpxR :: kan /p cpxR (JSΔΔ/p R )的MIC值较JS下降93.75%,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一致。JSΔΔ/p B 、JSΔΔ/p Q 的MIC值较JS均上升3倍,而JSΔΔ/p RB 、JSΔΔ/p RQ 的MIC值较JS分别降低50%和75%。生长曲线结果显示JSΔΔ/p R 的生长活性最低,JSΔΔ/p B 、JSΔΔ/p Q 、JSΔΔ/p RB 和JSΔΔ/p RQ 的生长活性均低于JSΔ acrB Δ cpxR :: kan /pHisA(JSΔΔ/pHisA)。黏菌素的杀菌曲线结果显示JSΔΔ/p B 和JSΔΔ/p Q 在不同浓度的黏菌素中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黏菌素较敏感的JSΔΔ/p RB 和JSΔΔ/p RQ 。上述结果表明:CpxR能够通过PmrB和PhoQ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37-442
为了探索鼠伤寒沙门菌双组分信号系统CpxAR的应答调节蛋白基因cpxR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CpxAR系统对鼠伤寒沙门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ERIC-PCR、MLST分型技术筛选流行克隆株JS_分,应用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基因缺失突变株JS_分△cpxR,并分别测定了小鼠腹腔注射JS_标、JS_标△cpxR、JS_分、JS_分△cpxR后的LD_(50)。结果显示:89株鼠伤寒沙门菌分为11个ERIC型、4个ST型,流行性克隆株为ST1920型(新的ST型)。LD_(50)结果显示,JS_标、JS_标△cpxR、JS_分、JS_分△cpxR对小鼠的LD_(50)分别为5.79×108、7.85×108、1.91×107、3.35×108 CFU。其中ST1920型代表株(JS_分)的LD_(50)较JS_标低约30.31倍,JS_标△cpxR突变株的LD_(50)比其亲本株JS_标升高了1.36倍,JS_分△cpxR突变株LD_(50)比其亲本株JS_分升高了17.54倍。结果表明cpxR基因缺失株毒力均明显下降,cpxR基因与鼠伤寒沙门菌毒力密切相关,对致病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的平衡致死系统。将打靶基因片段Cat基因重组入鼠伤寒沙门菌LH430株asd基因位置,之后将温敏型质粒pCP20转入菌体中用以消除Cat基因片段,通过PCR技术两步法筛选出缺失株Δasd LH430;将asd~+的原核表达质粒pYA3493转入Δasd LH430,经PCR及测序鉴定表明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构建成功。对构建的基因缺失株研究表明,该缺失株失去了在二氨基庚二酸(DAP)阴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糖发酵试验表明,缺失菌株在利用碳源的能力方面与亲本菌株保持一致;9种生化试验结果显示,缺失菌株遗传了亲本菌株的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试验表明,缺失菌株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423 bp的基因片段;将绿色荧光基因转入所构建的平衡致死系统,成功构建携带绿色荧光基因的重组菌Δasd LH430(pYA-gfp),对其研究表明该重组菌能够有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能够有效表达所携带的基因,该系统可作为疫苗活载体来携带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的平衡致死系统。将打靶基因片段Cat基因重组入鼠伤寒沙门菌LH430株asd基因位置,之后将温敏型质粒pCP20转入菌体中用以消除Cat基因片段,通过PCR技术两步法筛选出缺失株Δasd LH430;将asd+的原核表达质粒pYA3493转入Δasd LH430,经PCR及测序鉴定表明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构建成功。对构建的基因缺失株研究表明,该缺失株失去了在二氨基庚二酸(DAP)阴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糖发酵试验表明,缺失菌株在利用碳源的能力方面与亲本菌株保持一致;9种生化试验结果显示,缺失菌株遗传了亲本菌株的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试验表明,缺失菌株能够稳定遗传缺失的423 bp的基因片段;将绿色荧光基因转入所构建的平衡致死系统,成功构建携带绿色荧光基因的重组菌Δasd LH430(pYA-gfp),对其研究表明该重组菌能够有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平衡致死系统Δasd LH430(pYA3493),能够有效表达所携带的基因,该系统可作为疫苗活载体来携带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双组份系统cpxR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野生株E4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培养条件与其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的关系及黄芩苷对BF的清除作用,本研究以野生株E41、缺失株E41ΔcpxR、回补株E41ΔcpxR/pcpxR为对象进行试验。比较3株菌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三者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比较3株菌的运动性,结果显示E41ΔcpxR的游泳运动和群集运动能力弱于野生株及回补株。采用平板计数检测3株菌的抗鸡血清杀菌能力,结果显示E41ΔcpxR株抗鸡血清杀菌能力弱于野生株及回补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与野生株和回补株相比,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对缺失株的MIC降低1/2,但氟苯尼考对其MIC升高了2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成膜载体和培养温度对BF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3株菌均在硅胶载体上的BF形成能力最强,但25℃条件下适于E41和E41ΔcpxR/pcpxR株BF的形成,37℃条件下则更适于E41ΔcpxR株BF的形成。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黄芩苷对BF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不加黄芩苷的空白对照组,E41和E41ΔcpxR/pcpxR株在试验起始...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ABC转运膜蛋白SapC在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sapC基因缺失突变株SMΔsapC,对其进行生长特性、酸性应激试验、多黏菌素B敏感性试验、生物被膜检测、胞内存活和小鼠体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株SMΔsapC与亲本菌株和互补菌株相比,其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酸应激条件下,SMΔsapC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菌株;sapC基因缺失降低了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SMΔsapC基因缺失株在鼠源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和小鼠体内的毒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研究表明,sapC基因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抗酸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影响沙门菌在体内外的毒力。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双组分系统arcB基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arcB基因缺失株和arcB基因回复株以及通过无缝克隆和重组技术构建3株arcB基因关键位点点突变株。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亲本株、arcB缺失株、回复株及点突变株药物敏感性和体外生长速率,初步分析双组分系统arcB基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PCR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构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CVCC541ΔarcB缺失株及其回复株、arcB基因点突变株(arcB~(His-292-Ala)、arcB~(Asp-576-Ala)、arcB~(His-717-Ala))。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缺失株、点突变株和亲本株相比生长速率降低,回复株生长速率回复,与亲本株生长曲线一致;MIC测定结果显示:与亲本株相比,arcB基因缺失株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无变化,但对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分别增加16、8、4倍;基于该结果测定的各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MIC结果显示:与亲本株相比,arcB基因缺失株对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增加8倍,对阿米卡星、新霉素、奈替米星、卡那霉素的耐药性增加4倍,对大观霉素的敏感性未发生变化;而回复株与亲本株药物敏感性相似;arcB基因关键位点突变株的药物敏感性与arcB基因缺失株一致。以上结果表明,arcB基因参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的调控。上述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双组分系统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687-1692
RyhB是一种大小为90bp左右的细菌非编码小RNA,已有研究表明存在于鼠伤寒沙门菌和霍乱弧菌中的2种RyhB同源物RyhB-1和IsrE可调控细菌生物膜形成、趋化性和耐酸性。为研究RyhB在肠炎沙门菌致病性上的作用,以及2种同源物能否对毒力调控发挥协同作用,本试验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ryhB-1和isrE单、双缺失株,利用表达载体pBR322和pACYC184分别构建了回补质粒并导入缺失株50336△ryhB-1,50336△isrE,50336△ryhB-1/△isrE中,获得各突变株相应的回补菌株,检测了野生株和各突变株对1日龄雏鸡半数致死量(LD50)、致死率、体内分布等致病性差异。结果发现,ryhB-1和isrE基因缺失后导致肠炎沙门菌毒力减弱,双基因缺失株毒力下降更为明显,表明2种小RNA均对肠炎沙门菌致病性具有增强作用,且二者对毒力的调控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L1344△cr户△nsd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以Y7213(pREAasd)为供体菌,SL1344Acrp为受体菌进行结合转移,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I,1344的AcrpAasd双缺失株。该缺失株在有外源DAP的存在下能够正常生长,且能稳定遗传缺失的“sd基因;其血清型与亲本株SL1344Acrp及强毒株SL1344保持一致;其生化特性与亲本株基本相同,但与强毒株相比变化较明显,且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雏鸡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其毒力较SL1344降低约10j倍。鼠伤寒沙门菌SL1344AcrpzSasd缺失株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开发以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能稳定携带外源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ΔcrpΔcyaΔasdSL1344,本研究在减毒鼠伤寒沙门菌ΔcrpΔcyaSL1344基础上,以χ7213(pREΔasd)为供体菌,ΔcrpΔcyaSL1344为受体菌,利用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交换技术成功筛选出缺失编码天冬氨酸β-半乳糖脱氢酶基因(aspartic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asd)的ΔcrpΔcyaΔasdSL1344菌株,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血清型和亲本株ΔcrpΔcyaSL1344及强毒株SL1344相同且该缺失菌株能稳定遗传缺失后的asd基因;其生化特性和生长速度与强毒株SL1344相比有很大差异,与亲本株ΔcrpΔcyaSL1344基本一致,ΔcrpΔcyaΔasdSL1344失去了利用麦芽糖、乳糖、山梨醇等碳源的能力,也不能分解H2S、半乳糖和鼠李糖,但仍保留了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其生长速度比强毒株更加缓慢。1日龄雏鸡攻毒试验表明ΔcrpΔcyaΔasdSL1344互补携带asd基因的pYA3493质粒后,ΔcrpΔcyaΔasdSL1344(pYA3493)毒力较强毒株SL1344降低了至少105倍,与亲本株ΔcrpΔcyaSL1344相比毒力仅相差10倍。结果表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ΔcrpΔcyaΔasdSL1344菌株构建成功,为深入研究以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口服多价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多重PCR技术进行沙门菌组氨酸转运操纵子hisJ基因、毒力质粒spvR基因和H1抗原fliC基因的特异性扩增,结果发现,5株(鼠伤寒、猪霍乱、都柏林、肠炎、雏沙门菌)常见强致病性沙门菌标准菌株均可检测出hisJ基因(359 bp)和spvR基因(789 bp),并可检测出fliC-c基因(623 bp)或,fliC-i基因(537bp);伤寒沙门菌和亚利桑那沙门菌标准菌株检测出spvR基因,验证了伤寒沙门菌、亚利桑那沙门菌已具毒力质粒的报道,揭示它们对人和动物具强致病性.该技术有助于快速诊断强致病性沙门菌,有助于发现新的强致病性沙门菌,并为亚利桑那沙门菌以及常见具H1-c、H1-i抗原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提供辅助依据,可应用于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和口岸检疫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29-1835
为开发新型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口服活疫苗载体。本研究以pcDNA3.1-Zeo(+)质粒为基础,用沙门菌asd基因替代其氨苄抗性基因Amp,构建不含抗性基因的真核互补质粒pcD-asd;再将互补质粒pcD-asd电转入沙门菌ΔcrpΔasdC79-13,构建ΔcrpΔasdC79-13(pcD-asd)平衡致死系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将报告基因EGFP克隆入pcD-asd,构建重组菌株ΔcrpΔasdC79-13(pcD-asd-EGFP),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Western blot分析该系统递呈外源抗原的能力。PCR、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ΔcrpΔasdC79-13(pcD-asd)平衡致死系统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血清型与亲本株ΔcrpΔasdC79-13及野生株C79-13保持一致;其生化特性与亲本株基本相近,但与野毒株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生长速度也更为缓慢,对氨苄抗生素敏感;重组菌株ΔcrpΔasdC79-13(pcD-asd)的LD50较野生株C79-13降低了3.4×104倍;Western blot结果发现,重组菌株感染CEF细胞后,可表达大小约为27 000EGFP蛋白。以上结果证实,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型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ΔasdC79-13(pcD-asd)株,其能够有效递呈外源抗原,该重组菌株有潜力作为安全、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口服重组活疫苗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载体菌株Δasd LH430 (pYA3493)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携带铜绿假单胞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F_(190-342)-I_(21-83)(F1I2)的重组表达质粒pYA-F1I2,将其重组到减毒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Δasd LH430 (pYA3493)中,成功构建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 YAF1I2),并研究了重组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表型、毒力。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YAF1I2)能够稳定遗传所携带的F190-342和I21-83基因;重组菌株生长速度略低于亲本菌株,且遗传了亲本菌株的糖利用能力,在碳源利用方面没有改变;与亲本菌株相比,重组菌株毒力略有下降,对动物更加安全。说明重组菌株Δasd LH430 (pYA-F1I2)可作为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疫苗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及消毒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对S6702△rfaG△csgA、S6702△rfaL△csgA、S6702△rfaG△csgA△ompR和S6702△rfaL△csgA△ompR等4种鸡白痢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和三基因缺失株进行了生长曲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环境应激试验及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4株缺失株均丧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保留了与亲本株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多基因缺失株对pH为4.0和8.0的培养条件较野生菌株和单基因缺失株更为敏感,呈现微耐酸和不耐碱的特性;所有菌株对54℃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均敏感。消毒剂对实验菌株的杀灭效果显示,野生菌株和各基因缺失株均对0.01%的聚维酮碘溶液敏感,基因缺失株相比野生菌株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更为敏感。因此,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有所降低,本研究为该菌后续候选疫苗株的进一步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细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L1344株的crp基因缺失疫苗候选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构建含缺失321bp 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然后利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基因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L1344的Δcrp缺失株,用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缺失株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缺失株ΔcrpSL1344保留了亲本菌株SL1344的血清型1,4,5,12:i:1,2,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321bp的crp基因;但是,与亲本株SL1344相比,其生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缺失株ΔcrpSL1344口服感染1日龄雏鸡的LD50为7.40×109 CFU,毒力较亲本株SL1344降低32 456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L1344株crp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且遗传稳定,毒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将其开发为鼠伤寒沙门菌弱毒疫苗候选菌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为构建表达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融合基因K88ac-STⅡ的无抗性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株,从质粒pET-K88ac-STⅡ中扩增编码融合蛋白K88ac-STⅡ的基因并插入线性T载体pBS-T中,经酶切、PCR、测序鉴定正确后,再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插入含有asd基因的表达载体pYA3334,构建pYA-K88ac-STⅡ重组质粒。重组质粒鉴定正确后电穿孔转入缺失腺苷酸环化酶基因(Δcya)、环腺苷酸受体蛋白基因(Δcrp)以及天冬氨酸p-半醛脱氢酶基因(Aasd)的鼠伤寒沙门菌(X4550)中,以获得重组菌株X4550(含pYA-K88ac-STⅡ)。结果显示该无抗药性的重组菌株在体外营养选择压力下,可较稳定地携带重组质粒传代繁殖,口服该疫苗菌株无明显的毒性作用。通过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K88ac-STⅡ融合基因平衡致死的减毒鼠伤寒沙门重组菌X4550(含pYA-K88ac-STⅡ)。为防治仔猪腹泻提供了口服活菌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