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测定了甘南去势牦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南去势牦牛为试验组、公牦牛为对照组,宰后均取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甘南去势牦牛肉中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6种醇、10种烃、6种醛、4种酸、5种酯、4种酮、芳香族2种及杂环类1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约为38.02%,烃类物质为16.58%,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约为14.80%,酮类、酯类及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68%、6.72%和3.92%。公牦牛肉中共检测到5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6种醇、10种烃、6种醛、4种酸、5种酯、4种酮、芳香族3种及杂环类2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约为37.78%,烃类物质为16.99%,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约为14.63%,酮类、酯类及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81%、5.85%和3.95%。甘南去势牦牛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比公牦牛少两种,主要的呈味物质代表鲜香味的醛类物质、清香味的醇类及油香的酮类物质均高于普通公牦牛。  相似文献   

2.
旨探寻内蒙古三河牛牛肉风味特征物质,分析不同部位生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期探索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牛肉中的作用机理。采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三河牛牛肉16个部位共计48份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质谱分析仪(SPME-GC-MS)对三河牛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挥发性组分通过与NIST20谱库及正构烷烃标准物质进行比对进行定性分析,且正反匹配度均大于800(最大值为1000)的鉴定结果予以确认,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6个部位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检测出7大类共159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32种,醇类化合物21种,酸类化合物16种,烃类化合物37种,酯类化合物33种,酮类化合物10种和杂环类化合物11种。三河牛肉质氨基酸含量高、风味口感都非常好,是生产肉制品的高端原料。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3岁帕里牦牛杂交后代(帕里牦牛♂×林周牦牛♀)公牛不同部位(上脑、西冷和米龙)肉营养成分和西冷部位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根据食品国家安全标准测定方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测定不同部位肉氨基酸、脂肪、蛋白质、水分、脂肪酸含量和西冷部位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林周本地公牦牛上脑部位苯丙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帕里牦牛杂交后代(P<0.05)。林周本地牦牛西冷部位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帕里牦牛杂交后代(P<0.05),而帕里牦牛杂交后代米龙部位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P<0.1),水分含量有增加趋势(P<0.1)。林周本地牦牛米龙部位C16:0、C18:0、C18:1n9c、C16:1和C18:2n6c含量显著高于帕里牦牛杂交后代(P<0.05)。林周本地牦牛共检出6大类9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酸类、酮类和芳香类。帕里牦牛杂交后代共检出4大类9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综上,林周本地牦牛与帕里牦牛杂交后代上脑、西冷和米龙部位肉氨基酸、脂肪、脂肪酸和风味物质组成有较大差异,利用帕里牦牛杂交可能影响牛肉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风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不同产地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中的关键化合物。在青海省5个地区选取公母牦牛各3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鉴定的牦牛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肋间肌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从牦牛3个部位的肌肉中鉴定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对牦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发现,8种化合物(十六醛、十八醛、壬醛、苯甲醛、正辛醇、2,3-戊二酮、3-羟基-2-丁酮、己酸)是牦牛肉中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对牦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0份牦牛肉样品可以按照产地和草场类型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的肌肉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吸附提取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分析检测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根据总离子流图,由计算机Nist和Willey库检索定性检出的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并用相对含量表示;采用SAS 9.0软件整理数据并对成分相同且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观测两种杂交猪肉品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用百分比和特征向量表示。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杂交猪的肌肉中,主要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总体化合物的60%以上,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肉品中重要的风味呈味物质是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在两种肉品中检出对猪肉香气有重要贡献的2-烷基呋喃,并且含量相对较高。与屯昌黑猪相比,海南特种野猪肉中碳氢化合物种数相对含量总数小于屯昌黑猪,主要以庚烷、β-蒎烯、1,3-二甲基-环戊烷为主。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多种化合物只存在于海南特种野猪中,因此推测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造成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肉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羊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将36只3月龄左右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公羔,随机均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饲喂精料,试验组在精料中添加1.5%复方中草药添加剂进行育肥,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择3只肉羊屠宰,测定肉羊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含量。结果显示:羊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18种,含量提高55.12个百分点(其中影响羊肉风味的醛类、醇类、酮类、烃类和酯类分别增加3、3、1、10和1种,相对含量分别提高10.17、2.91、2.63、37.25和3.1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精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明显改善羊肉风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牛肉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试验选取成年河西肉牛,饲养过程分为中草药组和对照组,屠宰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牛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中草药组和对照组牛肉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都有差异,对照组烃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类含量均高于中草药组,而中草药组醛类物质的含量比对照组高30.11%,同时认为中草药的添加与α-蒎烯、β-丁香烯、柠檬烯等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产生有关。说明中草药添加剂能够增加牛肉中醛类、醇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的含量,并能产生一些中草药添加剂所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处于宁夏不同气候条件草地百里香(Thymus monogolicus)不同部位的鲜、干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其差异,本研究于10月上旬分别在宁夏盐池麻黄山荒漠草地、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地与海原南华山草甸草地采集百里香地上植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利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种类型草地百里香不同部位鲜、干样品中共检测出339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属于烃类(125种)、醇类(70种)、酯类(29种)和其他类化合物(115种)。对于挥发性成分种类数量,草甸草地百里香挥发性有机物数量大于荒漠草地和典型草地,鲜样多于干样。挥发性成分中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多,主要以萜烯类物质对伞花烃和γ-萜品烯为主,分别为14.24%~42.24%和3.30%~37.35%,对伞花烃在草甸草地的相对含量多于典型草地和荒漠草地,在嫩茎中多于木质化茎和叶片,而在鲜样与干样中的相对含量相当。酚类、醇类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香芹酚、桉树醇、芳樟醇及2-异丙基-4-甲基苯甲醚,香芹酚的相对含量在荒漠草地最高,达20.61%,桉树醇和芳樟醇在草甸草地的相对...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6,(11):15-20
本试验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不同的饲料和饲喂方式对合作猪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选择60头10月龄纯放牧的合作猪进行生长后期全舍饲育肥,试验期为60 d。分别饲喂配合饲料和青稞、玉米面、泡豆秆等当地饲料,饲喂配合饲料的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只饲喂当地饲料的作为对照组,每组随机各选6头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试验1组、试验2组分别检测到118、71种挥发性化合物,对照组检测到90种挥发性化合物,试验组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化合物种类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醛类、烃类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较对照组有所下降。饲用配合饲料育肥的合作猪肉增加了芳香类气味,但肉中脂肪香味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藏羊是甘肃省甘南州的优势畜种之一,在各类家畜中所占比重居首位。试验对12月龄藏羔羊进行了3个月全舍饲育肥后与同一饲养条件下的成年藏羊进行屠宰,对其肉的风味化合物进行了测定,旨在分析研究年龄对藏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藏羊肉质及其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羔羊肉和成年藏羊肉中分别有46种、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藏羔羊和成年藏羊肉中烃类物质分别为24.92%、22.03%,醛类分别为20.13%、26.69%,醇类分别为27.57%、21.53%,酮类分别为11.21%、14.66%,酸类分别为6.58%、8.81%,酯类分别为2.14%、1.68%,芳香类分别为5.48%、3.53%,杂环类分别为1.94%、1.07%。藏羔羊肉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19种,其中烃类4种,醛类4种,醇类4种,酮类2种,芳香类2种,酸类、酯类、杂环类各1种,成年藏羊肉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14种,其中烃类3种,酮类3种,醇类、杂环类各1种,醛类、酯类、芳香类各2种。藏羔羊和成年藏羊肉中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藏羔羊肉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膻味以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低于成年藏羊肉,而且脂肪氧化程度较成年藏羊肉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研究和牛杂交牛(日本和牛♀×西门塔尔牛♂)与西门塔尔牛的肉品质性能。[方法]选择相同月龄、体重相近的和牛杂交牛和西门塔尔牛各5头,屠宰后选取背最长肌分析肉品质特性。[结果]结果表明,和牛杂交牛的粗脂肪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粗蛋白、成人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相比西门塔尔牛表现出良好的优势(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比西门塔尔牛有所升高(P0.05)。[结论]说明和牛杂交牛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其肉品质略优于西门塔尔牛。  相似文献   

12.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 (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 (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5,(6):12-20
针对三元杂交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单一,三元杂交后代母犏牛无法持续利用等问题,开展了优质犏牛生产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4个新的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娟姗牛♂(细管冻精)×牦牛♀、西黄♂×牦牛♀、西黄♂×荷黄犏♀、荷黄♂×西黄犏♀;这4个杂交组合获得的后代中,娟犏和西黄犏生长发育、产奶性能都极显著的优于纯种牦牛,研究提出的西黄♂×牦♀繁殖成活率高,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产奶性能高。持续利用的西黄♂×荷黄犏♀和荷黄♂×西黄犏♀组合繁殖成活率较高,后代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一代。  相似文献   

14.
选择8~10月龄的关岭牛、西×关杂交牛(西门塔尔牛♂×关岭牛♀)、安×关杂交牛(红安格斯牛♂×关岭牛♀)、利×关杂交牛(利木赞牛♂×关岭牛♀)各8头,进行育肥生产雪花牛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西×关杂的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值、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最高,依次为利×关杂、安×关杂、关岭牛;西×关杂组、利×关杂组、安×关杂组的宰前活重、眼肌面积和高档肉块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关岭牛组(P〈0.01);关岭牛组和安X关杂组的肌内雪花状脂肪含量均为3级,优于西×关杂组和利×关杂组;综合评价关岭牛组和安×关杂组的胴体等级均为3A级,西×关杂和利×关杂的胴体等级均为2A级。结果显示,关岭牛虽然产肉性能不高,但机体内并不缺少优秀的遗传基因,具备选育成优质高产肉牛品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以揭示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组成。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 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6.10%,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化合物种类有萜类37种(77.75%)、醇类13种(2.17%)、酯类8种(1.77%)、醛类13种(1.63%)、烃类4种(1.21%)、环氧类2种(0.94%)、酮类3种(0.42%)、肟类1种(0.11%)、酸类1种(0.07%)、噻唑类1种(0.04%),其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反式-α-佛手柑油烯(27.99%)、大牛儿烯D (11.01%)、反-β-法尼烯(6.85%)、β-倍半水芹烯(4.44%)、反-β-罗勒烯(4.13%)、β-石竹烯(2.82%)、β-甜没药烯(2.56%)、α-蒎烯(2.48%)、δ-杜松烯(2.09%)、反-α-香柠檬烯(1.43%),本研究结果为油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西牛群中戊型肝炎(HE)的感染状况,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nPCR)对采自广西8个市牛群的粪、肝样品进行了戊型肝炎病毒(HEV)RNA检测。结果从广西6个市牛粪样品中检出HEV阳性率为19.13%(35/183),从4个市牛肝样品中检出HEV的阳性率为20%(5/25),8个市牛粪、牛肝样品中HEV的总阳性率为19.23%(40/208)。表明广西受检牛群中存在HEV感染,应重视牛HE这一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陈国顺  刘孟洲 《猪业科学》2006,23(10):74-76
本论文通过对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导入子午岭野猪血统的野家杂种猪猪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80℃对样品前处理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能检出化合物有100多种,结合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已经确认香型的化合物在本次测定中的数据分析发现,F1×F1和F1具有相对较高的3-甲基-1-丁醇(刺鼻清香)、2-戊基-呋喃(类火腿香)含量。  相似文献   

19.
同时蒸馏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蚕蛹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缫丝蚕蛹和鲜蚕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缫丝蚕蛹中鉴定出54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子质量为84~394 D,其中酯类2种、醇类7种、烃类18种、醛酮类6种、硫化物3种、芳香类11种以及其他化合物7种;从鲜蚕蛹中鉴定出16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子质量为92~354 D,其中酯类2种、醇类1种、烃类5种、醛类1种、硫化物1种、芳香类3种以及其他化合物3种。2,4-二(1,1-甲基乙基)-苯酚在缫丝蚕蛹和鲜蚕蛹的挥发性成分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7.38%和31.00%,其次为磷酸三丁酯,质量分数分别为5.98%和10.06%。缫丝蚕蛹和鲜蚕蛹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构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气味。  相似文献   

20.
宁夏滩羊背最长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初步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宁夏滩羊背最长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结果表明:宁夏滩羊肉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3种、酮类5种、醇类14种、醛类4种、酸类4种、酯类1种、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3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