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鳝属(Sillago)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鳍科(Sillaginidae),我国原有3种鳝属鱼类:多鳞鳝(S.sihama)、少鳞鳕(S.japonica)和斑鳕(S.aeolus)。中国鳝(S.sinica)是新发现的一个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温州)、黄海(青岛)和渤海(东营)。  相似文献   

2.
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池塘和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每种养殖条件下分别选取两种不同体重规格的牙鲆,即池塘小规格牙鲆(PSJF)、池塘大规格牙鲆(PBJF)、室内小规格牙鲆(ISJF)和室内大规格牙鲆(IBJF)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试验鱼5项血液生理指标和13项血清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PSJF和PBJF的红细胞数量(RBC)均显著低于ISJF和IBJF(P<0.05),且前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脆性(EOF)、白细胞数量(WBC)及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PSJF和PBJF的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肌酐(CRE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浓度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ISJF和IBJF(P<0.05),仅PSJF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低于ISJF和IBJF(P<0.05).血清氯离子(Cl-)、钙离子(Ca2+)浓度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各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差异表明,池塘养殖牙鲆可能在呼吸代谢要求上低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而在免疫水平和营养物质代谢水平上高于室内水泥池养殖牙鲆.  相似文献   

3.
在盐度30和水温20 ℃条件下,分别配制钙离子ρ(Ca2+)质量浓度为200 mg·L-1(A组)、400 mg·L-1(B组,对照)、800 mg·L-1(C组)、1 600 mg·L-1(D组)和3 000 mg·L-1(E组)的人工海水,研究了水体ρ(Ca2+)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经60 d养殖发现褐牙鲆鱼体中仅钙(Ca)、锌(Zn)和铜(Cu)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中磷(P)、钠(Na)、镁(Mg)、锶(Sr)、铁(Fe)、锰(Mn)和镍(Ni)质量分数随水体ρ(Ca2+)的增加而下降。不同ρ(Ca2+)对褐牙鲆幼鱼耳石长、宽、长宽比和耳石质量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A组耳石长和耳石宽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耳石长宽比(L/W)显著低于D组,A组的耳石质量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其中w(Sr)随ρ(Ca2+)的增加显著下降,锶/钙(Sr/Ca)比、镁/钙(Mg/Ca)比随ρ(Ca2+)增加而下降。结果表明,水体ρ(Ca2+)对褐牙鲆鱼体成分、耳石形成及组分产生明显影响,ρ(Ca2+)能够影响鱼体和耳石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贻贝种类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贻贝科(Mytilidae)的许多种类在浙江沿海均有分布,但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文章调查研究了浙江沿海的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紫贻贝(Mytilus edulis)、隔贻贝(Genus Septifer)、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ausia)、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毛贻贝(Trichomoya hirsute)、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黑荞麦蛤(Vignadula atrata)、石蛏(Lithophaga Roding),并对它们的形态构造进行了描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从广东省珠海市养殖花鲈(基因鉴定出87株杀鱼爱德华菌()。耐药谱分析显示,杀鱼爱德华菌对利福平(98.85%)、麦迪霉素(96.55%)、红霉素(95.40%)、青霉素(68.96%)、磺胺异恶唑(58.62%)、复方新诺明(28.73%)、阿莫西林(21.83%)、庆大霉素(13.79%)、新霉素(10.34%)、呋喃唑酮(3.45%)、诺氟沙星(2.29%)、氯霉素(2.29%)、多西环素(2.29%)、土霉素(1.15%)、氟苯尼考(1.14%)、恩诺沙星(0%)耐药。杀鱼爱德华菌共有32种耐药谱型且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指数为0.423。斑马鱼致死率结果发现,杀鱼爱德华菌是一株中高毒力菌株;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揭示,杀鱼爱德华菌毒力与庆大霉素抗性呈正相关(<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花鲈源杀鱼爱德华菌为高毒、多重耐药的菌种,其毒力与耐药性多呈现负相关,推测是由于细菌因获得外源DNA而产生额外的生物成本所致。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温度、pH、二硫苏糖醇(DTT)以及不同的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鱼肉中内源性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鳙内源性TGase的最适温度在37~45℃之间,最适pH为6.5~7.5,适量的钙离子(Ca^2+)(0~2.2 mmol·L^-1)可以激发酶活性,低浓度(0~0.2mmol·L^-1)的DTT可以提高酶活性,但高浓度的钠离子(Na^+)和钾离子(K^+)会降低酶活性,镁离子(Mg^2+)、铜离子(Cu^2+)、锌离子(Zn^2+)、钡离子(Ba^2+)、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铅离子(Pb^2+)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也会抑制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行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槽,用“流速递增法”测定了鲤(Cyprinus carpio)(体长24.46±5.9cm)、鲫(Carassius auratus)(体长13.66±4.7cm)、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长32.73±3.7cm)、鳙(Aristichthys nobilis)(体长30.47±1.7cm)以及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体长23.51±3.1cm)等五种鱼类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鲤、鲫、鲢、鳙以及蒙古鲌的感应流速分别是(3.55±2.43)、(2.408±2.00)、(4.605±2.575)、(2.033±1.019)和(0.135-3.930)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147±0.097)、(0.182±0.166)、(0.142±0.078)、(0.067±0.034)和(0.08±0.054)BL?s-1; 鱼类的体长与感应流速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对感应流速更加准确的表示鱼类的感应流速;不同鱼类之间的感应流速差异极显著(P<0.01),鱼类的感应流速是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桂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保护桂江鱼类物种多样性,于2015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桂江平乐(S1)、昭平(S2)、五将(S3)、马江(S4)、木格(S5)、大郎(S6)、京南(S7)、倒水(S8)、梧州(S9)共计9个采样点,进行4次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桂江鱼类物种组成、优势种和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93种,隶属于6目、17科、 66属,其中以鲤形目为主(63种),占总种数的67.74%。鱼类相对多度(Relative density)显示,全年优势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总个体数的12.75%。不同季节的优势种有差异,冬季优势种为伍氏半?(Hemiculterella wui)、?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春季优势种不明显,个体数较多的有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夏季优势种为?、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和南方拟?;秋季优势种为?、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us)和尼罗罗非鱼(T. niloticus)。无度量多维排序图(NMDS)和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除夏季与秋季之间外(P=0.178>0.05),其余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珠江水系鱼类繁殖期(4-6月)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致。采样点S1与S7、S8、S9,S6与S7、S8、S9,S2与S6、S9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目前河流库区化、过度开采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浅谈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原及病因 1.1病原 1.1.1原发性病原:一种或多种致病微生物。如猪肺炎支原体(MH)、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RCV)、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霍乱沙门氏菌(SC)等。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胺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检测器(FLD),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组胺(HIS)、色胺(TRP)、2-苯乙胺(2-PHE)、腐胺(PUT)、尸胺(CAD)、酪胺(TYR)、亚精胺(SPD)和精胺(SPM)8种生物胺(BA)进行测定分析。通过探究丹酰氯(Dns-Cl)质量浓度、反应体系的pH、衍生时间及衍生温度对生物胺衍生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的衍生条件。结果显示,当Dns-Cl的质量浓度为BA质量浓度的10倍、pH 11.0、40℃下避光反应45 min,所有BA均能有效分离。BA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以内,能够满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4);各杂交组合的D形幼虫、附着规格、变态规格和单水管稚贝的大小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0.21±0.42)、(9.96±0.52)和(9.29±0.52)μm/d;从存活率上看,9日龄时,PH杂交组合存活率最高,与HM、MP组合差异极显著(P〈0.05,n=12)。变态期间,幼虫生长缓慢,PH、HM和MP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72±0.48)、(1.93±0.53)和(2.08±0.39)μm/d,差异显著(P〈0.05,n=120);变态率分别为(83.20±8.47)%、(6.45±3.06)%和(10.75±3.70)%,差异极显著(P〈0.01,n=12)。稚贝培育期间,3组稚贝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n=120),生长速度分别为(16.74±3.06)、(13.08±2.24)和(15.20±2.55)μm/d;本阶段3组存活率均较高,分别为(93.25±2.99)%、(90.75±2.22)%和(87.25±4.86)%,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n=12)。  相似文献   

12.
北京翠湖湿地血红裸藻水华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水华是近10年来北京翠湖湿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探究湿地藻类水华发生的环境条件,于2013年夏季(7月)丰水期在紧邻上庄水库的翠湖湿地选择27个典型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选择 pH、水温(WT)、空间位置(WIND)、总磷(TP)、总氮(TN)、植物郁闭度(COVER)、光量子通量(PPFD)、电导率(EC)、溶解氧(DO)、水流波动(FLUC)共10个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翠湖藻类的常见属有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颤藻(Oscillatoria formos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cyinosum)、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衣藻(Chlamydomonas sp.)、舟形藻(Navicula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鱼腥藻(Anabeana sp.)、针秆藻(Synedra sp.)和棒胶藻(Rhabdogloea sp.),其中血红裸藻为明显优势种类;翠湖湿地水体 N /P 在8.33~35.32,均值为16.38,说明氮磷比不是研究区藻类水华发生的关键控制因子;CCA 分析结果显示,翠湖湿地水体中血红裸藻的繁殖受 TP 含量的影响显著,与 TN 含量关系不显著;血红裸藻适宜的水温环境为26~28℃;血红裸藻也受光量子通量影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光照越强,发生水华的概率越高。通过控制水温、改善水流波动频率、提高遮盖度等措施能抑制血红裸藻水华暴发。  相似文献   

13.
实验测定了黄金鲫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 -Bil)、直接胆红素(D-Bil)。结果显示:黄金鲫血清中丙二醛含量为(4.68±1.20)nmol/mL ,血清碱性磷酸酶(24.54±0.485)nmol/L ,血清酸性磷酸酶(1.40±0.138)U/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36±1.51)U/L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39±29.29)U/L ,血清总胆红素(7.19±3.54)n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3.23±1.90) nmol/L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82.57±1.69)U/L ,血清过氧化氢酶(10.28±3.62)U/mL。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龙珍 《水产学报》2006,30(1):36-41
测定了5个年龄组人工养殖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其中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WBC、HCT5年龄组与1~4龄各年龄组间有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HGB、MCH、MCHC相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血红细胞体积(MCV)、血栓细胞(PLT)、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等1~4龄变化不大,仅在5龄MCV、PLT有较显著的上升,而HDW有显著的下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保持相对稳定,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平均血栓细胞体积(MPV)变化不显著,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值变化中,白细胞中各类细胞比例依次为淋巴细胞(Lym)〉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随着年龄的增长,Lym的含量逐渐下降,而Baso、Neut和Mon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杨帆  邹容  孙翰昌  郭玉阳 《水利渔业》2011,32(6):115-120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对九孔鲍能量收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摸拟自然条件下,设定5个温度梯度(15、19、23、27、3lac)进行了室内水族箱养殖,结果表明,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rtesxa)的生长能和代谢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此温度时则相反,呈负相关关系。在温度为27℃时,九孔鲍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达到最大值。九孔鲍在各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5℃:100(C)=18.05(F)+8.00(U)+7.91(M)+39.60(R)+7.14(Psh)+9.36(Pg)+9.94 19℃:100(C)=19.89(F)+12.24(U)+7.97(M)+33.74(R)+6.62(Psh)+9.54(Pg)+10.01 23℃:100(C)=17.43(F)+12.93(U)+7.04(M)+33.79(R)+6.20(Psh)+10.25(Pg)+12.37 27℃:100(C)=15.56(F)+11.03(U)+7.05(M)+28.53(R)+13.67(Psh)+16.12(Pg)+8.03 31℃:100(C)=18.82(F)+13.87(U)+12.52(M)+38.44(R)+12.35(Psh)+13.62(Pg)-9.62从能量收支方程中看出,只有小部分能量用于生长壳,一部分能量用于生长软体肉能,绝大部分能量用于代谢,还有一小部分能量用于排泄、排粪和分泌粘液。  相似文献   

17.
半滑舌鳎(Cynogolssus semilaevis Giinther)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舌鳎属(Cynoglossus)、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在我国近海海区,  相似文献   

18.
在对江苏近海海域好氧菌进行调查中,选择了ZD-B287(N119°35′E34°40′)和JC-H187(N121°53′E32°20′两个采样点,分别在春、夏、秋、冬进行了4次水样和底层表面泥层样品采集。以随机挑选的方法分离、纯化了395株海洋好氧细菌,运用16SrDNA基因序例进行鉴定。通过NCBI的BLAST检索系统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与GenBank数据库中获得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匹配排列。得到13株可培养的好氧菌,分别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弧菌属(Vibrio)、红细菌属(Rhodobacter)、海杆菌属(Marinobacter)、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海洋单胞菌属(Marinomonas)、动性微菌属(Planomicrobium)、变形杆菌属(Proteus)、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和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  相似文献   

19.
洪心 《中国水产》2011,(10):39-40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tiformes)、鲽亚目(Plenronectoides)、鲆科(Bothidea)、牙鲆亚科(Paralichthyidae)、牙鲆属(Paralichthys),原分布美国东南部沿海的底栖鱼类,是美洲大约25种鲆鲽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又称美国漠斑牙鲆,俗称南方鲆,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向家坝库区溶解性气体过饱和对鱼类的影响,开展溶解性气体过饱和自然水域中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血气酸碱平衡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度染毒组血液(暴露于溶解气体饱和水体2 h)碳酸氢根浓度(AB)、标准碳酸氢盐浓度(SB)、二氧化碳含量(TCO2)水平显著下降,全血碱超(BEb)、细胞外液碱超(BEecf)负值显著增加, pH、氧分压( pO2)、二氧化碳分压( pCO2)、血氧饱和度( SO2)均下降,半饱和度氧分压( p50)显著升高;重度染毒组(暴露于溶解气体饱和水体4 h) AB、 SB、 TCO2、 pH、 SO2均显著下降, BEb、 BEecf负值均显著增加, pO2、 pCO2均升高, p50显著升高;溶解气体过饱和水体引起胭脂鱼发生酸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