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使叶用银杏高产优质的最佳硝铵配比。【方法】以2年生半同胞家系银杏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硝铵比(0∶100、25∶75、50∶50、75∶25、100∶0),每盆总氮含量2 g,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硝铵配比对银杏苗木生长、叶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PK含量、叶片总黄酮含量及其经济产量、叶片萜内酯含量及其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各硝铵配比处理促进了银杏苗的生长,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N、P、K的含量,同时提高了叶产量和总黄酮、萜内酯的经济产量。高比例的硝铵配比(75∶25)和单施硝铵(0∶100、100∶0)有利于总黄酮的积累,低比例的硝铵配比(25∶75)不利于总黄酮的积累,硝铵配比施肥不利于萜内酯的积累。单株叶产量与苗高相对生长量、地径相对生长量、单叶干质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正相关,叶片萜内酯含量与单叶面积极显著负相关,单株黄酮经济产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叶片P含量、叶片K含量、叶生物量、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萜内酯经济产量与比叶干质量、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N含量、总黄酮经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各处理肥效的综合评价,硝铵配比75∶2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结论】高比例的硝铵配比能有效促进银杏的生长发育,提高叶品质,单施硝态氮的效果优于单施铵态氮,其中硝铵配比75∶25是促进银杏苗的生长和提高叶品质效果最佳的配比。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合理评价与利用杜仲种质资源。[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105份杜仲种质叶中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质叶中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33 mg·g-1,变异系数最大,为42.42%;总黄酮含量平均为15.92 mg·g-1,变异系数最小,为19.35%;异槲皮苷、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7、42.74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34.42%、23.72%。杜仲雌株和雄株叶中的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含量差异不著性。多酚及黄酮类物质在不同来源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北地区杜仲叶片中的总黄酮、异槲皮苷和槲皮素平均含量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含量彼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槲皮素含量与多酚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综合评价4种成分含量高低,可将杜仲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Ⅲ(包括13份材料)的多酚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类群。[结论]杜仲种质叶片中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有很大的选择和改良潜力,可为叶用杜仲资源的选育提供基础原材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外源激素提高杜仲短周期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杜仲胶产量的效果,筛选出合适的外源激素种类及其田间施用质量浓度,为杜仲胶资源林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以1年生栽植密度为66 666株·hm~(-2)的杜仲短周期密植矮林为对象,采用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2种外源激素,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杜仲叶和皮内杜仲胶含量的变化,苗木生长特性以及叶、皮、茎秆等地上部分生物量指标,分析施用外源激素对杜仲胶产量产生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1)赤霉素显著促进苗高生长,但对其它指标的增效作用不明显。(2)经质量浓度为1 mg·L~(-1)和5 mg·L~(-1)的芸苔素内酯处理后,杜仲叶片内杜仲胶含量达到了4.74%、5.01%,分别是对照的3.21和3.04倍;苗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26%和16.09%;平均单株叶片数分别均比对照多8片;单株叶片质量分别是对照的2.21和2.25倍;单株树皮质量分别是对照的1.97和2.05倍;叶片生物量为2 993.54和3 089.83 kg·hm~(-2),树皮生物量为576.87和543.78 kg·hm~(-2),茎杆生物量为2 060.71和1 935.24 kg·hm~(-2),分别是对照的2.16和2.23倍、2.00和1.89倍、2.07和1.94倍。按平均含胶量计算,单位面积杜仲胶产量分别达到了167.28和182.90 kg·hm~(-2),分别为对照的4.58和5.01倍。(3)芸苔素内酯通过提高叶片胶含量、苗高生长量、单株叶片数、单株叶、皮、杆干质量等综合效应,在第一个采伐期即表现出极显著提高高密度杜仲矮林生物量和杜仲胶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正反嫁接和接穗性别对银杏生长和生理的差异性影响,并基于隶属函数分析评价了4个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1)接穗性别明显影响了银杏新梢生长,显著影响了单叶面积;正反嫁接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了银杏单叶面积、净光合速率、总黄酮含量,明显地影响了新梢生长量;接穗性别×正反嫁接交互作用对银杏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不显著。(2)新梢长度与单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呈强度正相关,而与叶绿素、可溶性糖、总黄酮含量呈中强度负相关;单叶面积与净光合速率呈中强正相关,与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黄酮含量呈中强负相关;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可溶性糖、总黄酮含量呈中度负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强度正相关。(4)基于隶属函数评价4个组合表现优劣顺序为XZ、XD、CD、CZ。雄接穗的嫁接表现优于雌接穗;雄接穗较适于正芽接,而雌接穗较适于倒芽接。  相似文献   

5.
对3年生控制授粉的银杏半同胞家系苗期选择研究表明,家系间的单株叶面积、单株叶产量、总黄酮含量、总内脂含量、有效经济产量都存在明显差异,依据有效经济产量进行聚类分析,选出2个优良的叶用家系NZ8、NZ2。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4个地点,对杨树14个品种的苗期叶面8项性状指标进行测试,综合评价试验结果[1]表明:单株叶面积以中M为最大,中H、LC、LB、01号杨次之;单株叶重以中M为最重,LC、中H、01、LB号杨次之;不同品种间单株叶面积、单株叶重、单叶面积等8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地点×品种交互作用差异也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浙江楠容器育苗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泥炭、珍珠岩、蛭石、稻壳、阔叶树木片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18种基质配方,以园土为对照,通过研究其对浙江楠1年生实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浙江楠容器育苗最佳基质配方。结果表明:以泥炭50% 蛭石30% 阔叶树木片20%为配方的基质培育的浙江楠幼苗株高、地径、径根比、地上部干鲜重、根部干鲜重以及根系活力、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特性均优于对照,同时该基质具有较好的持水性和保水性,可有效降低水分管理成本;且较小的容重能节约运输成本,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银杏新叶或花粉中类黄酮含量高的优株,以28个银杏雄性单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新叶和花粉中总黄酮及其主要组分含量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筛选高黄酮含量的春茶用、花粉用及两者兼用的单株。结果表明:银杏雄株间的叶和花粉中总黄酮及主要组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叶中成分的变异系数达19.78%~26.81%,花粉中成分的变异系数为28.22%~51.94%。叶中总黄酮含量与3个主要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粉中总黄酮含量仅与山奈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中总黄酮及其主要组分的含量与花粉中对应成分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基于28个银杏雄株叶或花粉中总黄酮及3个主要组分含量,筛选出8个叶中黄酮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较高的单株,分别是24、9、13、14、16、11、25、26;筛选出11个花粉中黄酮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较高的单株,分别是10、1、4、6、23、13、3、25、16、11、18;基于28个银杏雄株叶和花粉中总黄酮含量,筛选出6个叶和花粉中黄酮含量均较高的单株,分别是2、17、14、9、26、10。所筛选的这3类雄株分别可作为春茶用、花粉用及兼用型银杏种质进一步区试或推广。  相似文献   

9.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是杜仲资源开发的又一个新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遮光环境对油茶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国家审定的4个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2年生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苗期遮光对不同无性系油茶苗木生长、光合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遮光处理能够促进油茶苗木的苗高、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全株叶面积的生长以及叶绿素的合成;经过2个月的遮光处理,50%全光、25%全光和12.5%全光处理植株的苗高、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全株叶面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全光CK植株;50%全光、25%全光和12.5%全光处理植株的基径生长量均低于CK植株;在一定的检测光照强度下,4个无性系油茶的净光合速率均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加,50%全光、25%全光和12.5%全光处理植株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均均显著高于全光CK植株。研究结果可为培育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油茶上山造林壮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江西本地2年生的杜仲栽培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平地设置0.5 m×0.3 m、0.5 m×0.5 m、0.5 m×0.8 m和0.5 m×1.0 m 4个种植密度,在丘陵地设置2 m×1 m、2 m×2 m和2 m×3 m 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用杜仲林叶产量和质量(绿原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地种植稀疏的杜仲单株叶产量较低,而绿原酸的积累则有所增加,种植密度为0.5 m×0.3 m时,杜仲的单株叶产量最高(200.90 kg/hm2),而种植密度为0.5 m×1.0 m时,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27 153.26 ug/g),综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考量,推荐0.5 m×0.5 m为杜仲叶用林在平地的最佳种植密度。丘陵地3个种植密度对杜仲单株叶产量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密植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益。  相似文献   

12.
截干对叶用银杏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杏 (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 ,单属单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集材用、果用、叶用、园林绿化等于一体 ,我国的人工栽培历史已有 30 0 0余年。银杏专用叶用园的建立于 80年代初起步 ,建园技术模式尚处摸索阶段 ,缺乏系统的研究。截干是培育银杏专用叶用园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本研究对 1年生、2年生和 3年生幼龄银杏实生苗分别以不同留桩高度截干 (或抹顶芽 )处理 ,通过测定当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含水率、总黄酮含量、叶产量和总黄酮产量 ,揭示了各处理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单株产量的差异 ,为高效丰…  相似文献   

13.
对银杏2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过程运用Logistic方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银杏高生长在萌芽展叶后直接进入速生期,地径生长速生期开始与结束均要晚于苗高生长速生期,不同家系苗高、地径生长速生期的停止期差异较大。银杏苗期叶片的叶长、叶宽、单叶干重、单叶鲜重、平均单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年生长节律呈S型曲线、内含物的年变化规律呈双峰型曲线。研究表明:苗高与地径生长的速生期终点、成熟健康叶片的叶面积、9月初的叶片总内酯含量、9月底的叶片总黄酮含量等性状可作为叶用银杏家系苗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以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临沧市的5个县收集保存的风吹楠和大叶风吹楠为材料,采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和分光光度计测定风吹楠和大叶风吹楠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风吹楠6个家系90株1 350片叶的SPAD值变幅为51.00~82.00,总叶绿素含量在6个家系间的变幅为2.11~3.75 mg/g,家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大叶风吹楠4个家系60株900片叶的SPAD值变幅为48.00~72.00,总叶绿素含量在4个家系间的变幅为1.79~2.59 mg/g,家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共10个家系150株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来估测叶绿素含量。风吹楠与大叶风吹楠的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观赏海棠不同叶位色素组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7个观赏海棠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上位叶(Upper leaf)、中位叶(Middle leaf)、下位叶(Lower leaf)的色素组分进行测定,研究了海棠品种不同叶位间色素组分关系以及动态规律,为海棠优良观叶种质的筛选以及叶色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色素绝对含量测定和基于Unispec-SC光谱分析仪的色素相对含量测定,分别构建了花青素(Anth)、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Chl)3大色素组分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之间的拟合函数:yAnth=0.522 1x^2-0.111 4x+0.013 3(R^2=0.979 3);yCar=0.456 2x+0.072 6(R^2=0.980 9);yChl=1.428 7x-0.672 6(R^2=0.901 6)。采用Origin 9.0软件构建了57个海棠品种的3大色素组分含量及权重的三维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色素绝对含量测定和基于Unispec-SC光谱分析仪的色素相对含量测定,分别构建了花青素(Anth)、类胡萝卜素(Car)、叶绿素(Chl)3大色素组分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之间的拟合函数。2)基于上位叶叶绿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及其权重的聚类分析表明:57个海棠品种可分为2大色系4个子色系类群,即绿色系(含深绿色系、褐绿色系)、红色系(含紫红色系、红棕色系),各色系间差异显著。3)绿色系之A_1子色系含有较低的花青素含量,且随着叶位的下降,其含量变化平稳,绿色呈现效果较好。4)A_2子色系在上位叶阶段虽含有一定量的花青素,但不足以使叶片呈现出"全红"状态,因此绿色表达效果不如A_1子色系。5)红色系之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及稳定性皆高于B_2子色系,在上位叶、中位叶,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分别为B_2子色系的2.1倍和2.6倍,显著提高了呈色效果。6)此外,在中位叶,B_1子色系的花青素含量虽较上位叶有所淡化,但仍达到了B_2子色系在上位叶的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山西省沙棘主产区岢岚县、右玉县、关帝山3地沙棘叶为试材,采用《中国药典》沙棘项下方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期以及不同雌雄沙棘叶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沙棘叶总黄酮含量为岢岚县右玉县关帝山;沙棘叶总黄酮含量随采摘时期不同大致呈现双峰曲线,6月至8月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其余时间含量较低;雌株沙棘叶总黄酮含量平均值略低于雄株。可为评价和利用沙棘叶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锦叶栾新鲜叶片为试材,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锦叶栾叶片内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案,即以60%丙酮为提取剂,新鲜叶片与丙酮料液比1∶20,60℃下回流提取2 h。后通过分光光度法探究锦叶栾叶片内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其旺盛生长阶段,叶片中均具有较高的黄酮含量,总黄酮含量在5月底达到峰值(36.72 mg·g-1),6月底之后含量逐渐降低到平均值(22.06 mg·g-1)以下。利用Handy PEA测定锦叶栾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分析其黄酮含量在7月之后下降的主要原因,发现锦叶栾不完全适应北京地区的夏季高温,由此引起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次生代谢产物黄酮积累减少。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结合"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的施肥试验,在毛竹林小年施肥后至大年新竹长叶的不同生长季节,采样分析了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对不同生长季的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与新竹产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12月采集的叶样,叶片含氮量与新竹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4月出笋期采集的叶样,叶绿素含量也与新竹产量呈显著回归关系;利用氮含量方程求算留养密度2 180株/hm2的毛竹林最高理论产量相应的最适养分含量和临界值,分别为31.1 5mg/g和32.55mg/g;对叶片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施肥后一个月(9月)两者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冬季(12月)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说明毛竹叶营养与内部生理指标间具很强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苗期施肥对黎蒴栲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对黎蒴栲实生幼苗进行不同梯度的配比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T_4(N 0.112 5 g/株、K_2O 0.050 0 g/株)、T_5(N 0.075 0 g/株、P_2O_5 0.350 0 g/株)均较有利于黎蒴栲幼苗的生长。施氮肥处理的黎蒴栲苗木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未施氮肥处理(T_3,P_2O_5 0.175 0 g/株、K_2O 0.100 0 g/株)和对照的,施氮肥有利于黎蒴栲幼苗叶片叶绿素的积累。黎蒴栲叶片叶绿素含量在施肥前期,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后期生长阶段,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可通过叶片叶绿素含量了解植物对氮肥的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白蜡2 a生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测定苗木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从控水开始至12 d时,其叶片叶绿素含量从4.797 2 mg·g-1下降到3.693 2 mg·g-1,降低了23%;而相对电导率从39.11%上升到58.31%,上升了49.09%,相对电导率变化较大,但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膜系统未受到较严重损伤;胁迫12 d时叶片干鲜比仅比对照增加了9.73%,干旱致死临界点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具有较强抗旱性。维持幼苗正常生长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