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 Pallas)受精卵至发眼期间,为了替代甲醛,采用浓度分别为0mg/L(对照组)、600mg/L、900mg/L、1200mg/L、1500mg/L、1800mg/L的双氧水预防水霉菌的发生。消毒时间为隔天一次上午7:00-8:00,持续时间15min后换至正常流水孵化。在水温(4.5±0.4)℃,水体溶解氧(6.75±0.35)mg/L,pH(6.6±0.45)的情况下,经过40d的孵化,对各处理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认为在浓度为1200mg/L可以有效预防水霉菌的发生,发眼率、上浮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9%、80.6%、0.7%、,而对照组相应为72%、70.2%、0.45%。当双氧水浓度低于1200mg/L时,受精卵孵化率和双氧水浓度呈正相关;高于1200mg/L时,受精卵孵化率和双氧水浓度呈负相关。另外,在孵化后期,发眼卵死亡率、仔鱼死亡率和畸形率则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DBS浓度≤1.0 mg/L时,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鳅苗畸形率无显著影响,SDBS浓度≥2.5 mg/L时,培育周期与孵化周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下降,鳅苗畸形率显著上升。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随SDBS浓度的升高明显上升,SDBS浓度≥0.1 mg/L时显著抑制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3.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工厂化育苗循环用水亚硝酸盐积累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孵化的影响,人工设置不同亚硝酸态氮浓度梯度,在恒温22±0.5℃条件下进行鲤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在一定的亚硝酸态氮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鲤鱼胚胎发育速度减慢,孵化率降低;鱼苗畸形率增加,体质变弱。实验表明不同亚硝酸态氮浓度对鲤鱼胚胎发育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加孵化率降低、畸形率上升。亚硝酸态氮浓度与孵化率在一定范围(0.622~15.648mg/L)内呈直线回归关系,浓度达到7.099mg/L时,鱼苗因体质弱而失去商品价值。根据结果得出,在其他理化因子不产生影响的条件下,亚硝酸态氮浓度在0.622mg/L范围以内可获得好的仔鱼产出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在26℃的水温条件下,通过在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过程中设置不同的孵化密度和水流量进行了单因素和双因素交互试验,观察并统计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及鱼苗的畸形率。试验结果,当水流量为30 L/h时,整体呈现出随着孵化密度的提高,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降低、畸形率上升的趋势。孵化密度在80粒/L时,孵化时间为45 h,孵化率为75. 6%,畸形率为8. 8%;孵化密度达到120粒/L时,孵化时间为43 h,但畸形率升高至33. 8%,孵化率降低至51. 7%。当孵化密度为70粒/L时,整体呈现出随着水流量增大,孵化率升高、畸形率降低的趋势。静水孵化组的孵化时间比水流量在20 L/h以上的试验组长4~5 h,孵化率仅为28. 0%,畸形率高达83. 3%。水流量高于20 L/h的试验组,受精卵发育时间基本稳定在45~46 h,孵化率升高至69. 3%以上,畸形率降低至31. 7%以下。水流量增大至40 L/h时,可将受精卵全部冲起,孵化率升高至79. 3%,畸形率降低至8. 4%。水流量增大至50 L/h以上时,孵化率和畸形率均无显著变化。在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双因子交互试验中,水流量在30 L/h以下时,中华倒刺鲃的胚胎发育受到严重抑制。水流量在30 L/h以上,水流量和孵化密度的数值比大于1/2时,比较适宜中华倒刺鲃胚胎的发育,孵化率均在65%以上,畸形率均在15%以下,且数值比越大,孵化率越高,畸形率越低。结果表明,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均是中华倒刺鲃胚胎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陆正和  阎斌伦  吴建新 《水利渔业》2007,27(3):49-50,87
稀土元素铈对河鲀的受精卵孵化和幼苗的培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孵化率和幼苗的生长率随之上升。氯化亚铈在0.5mg/L时,孵化率(85.0%)和生长(26.41mm)明显高于其它组;当浓度为0.6mg/L时,孵化率和生长下降。  相似文献   

7.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iinther)胚胎发育与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胚胎孵化的优化技术以促进半滑舌鳎人工繁育工作的发展。实验表明,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5~35,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都可达88%以上,盐度低于20或高于40孵化率会明显降低,同时初孵仔鱼畸形率会随之升高。胚胎在22~24℃范围内的孵化率最高,达82%以上,且畸形率最低。不同的光照节律和光照强度对胚胎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影响不大,但是对胚胎发育速率和孵化时间具有明显的延滞或促进作用。综合胚胎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实际操作技术,对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条件加以优化,提出了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提高半滑舌鳎受精卵孵化率、获得优质仔鱼的孵化方法和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静水孵化的方法,在水温18.5℃、盐度1.018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甲醛溶液、过氧化氢水溶液、聚维酮碘溶液对黑鲷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处理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甲醛、过氧化氢处理组与对照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甲醛和聚维酮碘处理组与对照组孵化所需时间相接近,显著高于过氧化氢处理组.因此,在黑鲷育苗过程中可用浓度为500 mg/L或1 000 mg/L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受精卵15 min以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同时还可以缩短孵化时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0~23℃和pH 6.5~7.5条件下,探讨养殖水体中不同钙、镁离子总量和钙、镁离子比例对黄金米虾生长和活力的影响。将黄金米虾饲养在20cm×15cm×20cm的玻璃缸内,每个缸20尾,在本地自来水中添加钙、镁离子总量分别为35mg/L、70mg/L和105mg/L,钙、镁离子质量比分别为1∶1、1∶2、1∶3和1∶4。养殖20d,分别测定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Na+/K+-ATP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钙、镁离子总量为105mg/L,黄金米虾总的存活率最高,钙、镁离子总量为70mg/L的试验组体长增长率显著高于35mg/L试验组(P0.05),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3试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1和1∶4试验组(P0.05)。由试验结果可见,钙、镁离子总量为105mg/L,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3时,可显著增加黄金米虾的活力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的孵化时间影响不明显,悬浮物浓度≤ 200 mg/L 时,胚胎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悬浮物浓度≥ 800 mg/L时,其胚胎孵化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悬浮物浓度≥ 200 mg/L 时,初孵仔鱼畸形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Bliss法计算,悬浮物对半滑舌鳎胚胎的起始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为 1 974.8 mg/L (1 375.4~2 835.5 mg/L),安全浓度(SC)为 197.5 mg/L;对初孵仔鱼的 48和 96 h LC50 (95%可信限) 分别为 226.9 mg/L (204.6~251.7 mg/L) 和 202.9 mg/L (182.3~225.9 mg/L),SC为 20.29 mg/L.  相似文献   

13.
将同一批繁殖的3尾拉萨裂腹鱼受精卵平分为3份,分别在流水的平列槽、立式孵化器和圆柱形孵化器中孵化,比较不同孵化容器的孵化效果。另一尾鱼的受精卵于平列槽中孵化,用水浴恒温振荡器振荡5 min,频率分别为0、50、100、150、200、250 r/min(换算为水流速率分别为0、0.157、0.314、0.471、0.628、0.785 m/s),统计死卵数,探索拉萨裂腹鱼胚胎对振动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平列槽孵化率最高,受精率为91.23%、64.26%、45.66%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81.74%、40.30%、6.08%;其次为立式孵化器,3种受精率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32.77%、2.59%、0;圆柱形孵化器孵化率最低,3种受精率的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5.42%、0、0。流速为0时,受精卵死亡率最低为(0.22±0.15)%,与流速为0.157~0.471 m/s组差异不显著。流速为0.157~0.628 m/s组受精卵死亡率组间差异不显著;流速0.785 m/s组死亡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0~0.471 m/s条件下,原肠晚期死亡率最高[(10.00±5.61)%],其次为多细胞期[(5.83±2.85)%]。0.157~0.628 m/s条件下64细胞期死亡率最高[(26.67±23.45)%],与原肠晚期、多细胞期差异不显著。0.785 m/s条件下心脏原基及心脏搏动期死亡率最低(0),其余各发育时期均较高。拉萨裂腹鱼不同发育时期受精卵对水流速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建议采用流速较小的平列槽对其受精卵进行孵化。  相似文献   

14.
平鲷受精卵孵化时的最适水温为22℃,最适盐度为27.6‰,最适pH值为8.00。青霉素或氯霉素的浓度为1.0—1.5mg/时,可提高平鲷受精卵孵化率10%—20%。平鲷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10—20×104粒/m~3时孵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进口凡纳滨对虾所产的受精卵为材料,在相同孵化水温(29.5℃)、不同盐度(20、25、30、35、40)、不同pH值(7.0、7.5、8.0、8.5、9.0)及不同碱度(2.23 mmol/L、2.79 mmol/L、3.35 mmol/L、3.90mmol/L、4.46 mmol/L)条件下,进行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率的孵化率与盐度呈密切相关,以海水盐度为30的孵化效果最佳,平均孵化率达到87.7%,盐度低至20或高至40时均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凡纳滨对虾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的pH值密切相关,微碱性的海水有利于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率表现较佳,其中以海水pH值8.0的孵化效果最佳,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5.85%,海水pH值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胚胎的发育,受精卵的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精卵的孵化效果与海水碱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23~4.46 mmol/L的碱度范围内,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介于85.35%到85.95%之间,各碱度梯度组之间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斜带石斑鱼受精卵为试验对象,采用药物浸泡方法,研究了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10%的聚维酮碘、37%的甲醛、次氯酸钠等9种药物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试验数据通过SPSS Inc软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药物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影响无差别,三者药物浓度与孵化率无线性相关;6种常用化学消毒剂毒性依次为二溴海因次氯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甲醛聚维酮碘,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随着6种常用化学消毒剂质量浓度增加而下降,且药物质量浓度与孵化率呈线性负相关。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斜带石斑鱼育苗生产上药物消毒受精卵:盐酸吗啉胍、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1~3mg/L,10%的聚维酮碘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20~100mg/L,37%的甲醛生产上用药质量浓度为20mg/L,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次氯酸钠生产上慎用。  相似文献   

17.
群子源(QZY)是经过高能处理,含有20多种生命动力素离子群的浓缩液。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试验15~90mg/L浓度培养小球藻细胞数增长为对照组1.3~1.6倍;12.5mg/L浓度施用于(鱼免)鱼受精卵孵化率提高52%;褐毛鲿稚鱼培育全程40天施用10mg/L浓度育成率提高11%;100mg/L浓度室内养殖青石斑鱼,净增重较对照组高近1倍。  相似文献   

18.
水温、pH值和光照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究水温、pH值和光照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依次进行的单因素实验显示,水温28℃,pH值7.5,光照强度100 lx,光周期10L∶14D时孵化率最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斑马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为:水温pH=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理论最佳孵化条件为水温28℃,pH值8.0,光照强度100l x,光周期12L∶12D。在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孵化时间随着孵化温度的提高而缩短,且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步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徐镇  江锦坡 《水产科学》2004,23(12):24-25
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铈的质量浓度为1.1~1.4 mg/L,最适宜大黄鱼孵化.铈质量浓度为1.1 mg/L时发育时间最短,为24.30 h;铈质量浓度为1.4 mg/L时,孵化率最高,平均达86.08%,比对照组提高18.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