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青海省湟源县主要家畜蜱虫流行情况,2017年4~7月在湟源县城关镇采用布旗法和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蜱238只,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为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隶属于1个科2个属,其中青海血蜱在该地区属优势蜱种。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四川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本试验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学特征,对蜱做形态学初步鉴定,同时提取蜱组织DNA,用PCR扩增蜱COI基因,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构建分子进化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石渠县牦牛体表的蜱为青海血蜱和西藏革蜱,其中西藏革蜱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牛羊体寄生蜱种类,为牛羊蜱传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玉树州五县一市的牛羊养殖场及放牧坏境进行了蜱标本的采集。结果显示在采集的4513只蜱标本中,经种属鉴定有革蜱属和血蜱属的3种蜱,其中草原革蜱1423只,青海血蜱2271只及长角血蜱819只存在于调查区域,且蜱虫数量的在8月份达到高峰。上述结果表明青海血蜱为玉树州的优势蜱种,且蜱虫数量具有季节动态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青海海北地区患病藏羊携带蜱虫种类及蜱传病原的情况,采用PCR方法对蜱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16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也利用PCR方法检测了携带的病原,对鉴定的病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海北地区主要流行西藏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鉴定的蜱虫基因与GenBank中的参考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7.00%~100.00%之间;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鉴定的蜱虫均与相应的蜱种聚类,且均与西北地区的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上,呈现区域聚集性;蜱传病原种类丰富,包括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巴尔通体、绵羊无浆体、立克次体、贝纳特氏立克次体,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绵羊无浆体和巴尔通体。通过本次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有助于研究我省蜱的生物学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蜱种分子标记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同时对蜱传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有助于查清蜱携带的病原谱,可为我省蜱传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中部地区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甘肃中部地区永靖、七里河等10县区的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的调查。共调查羊466只,其中绵羊374只,山羊52只,黄羊40只,每只羊抹血片2张,共镜检血片932张。发现绵羊泰勒虫和绵羊边虫两种病原。绵羊泰勒虫的感染为主,羊只感染率平均为45.24%,高的可达63.46%。共采集蜱1971只,经鉴定有青海血蜱、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和银盾革蜱4种。青海血蜱是绵羊泰勒虫的媒介蜱。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海省蜱种分布及蜱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试验在青海省20个县市开展蜱传立克次体流行病学本底调查,应用布旗法采集1 294只蜱,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有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ensis)674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462只,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158只。通过扩增gltA和ompA基因筛查立克次体阳性蜱样品,发现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总体感染率为3.90%。青海地区蜱传立克次体主要包含4种,斯洛瓦立克次体(Rickettsia slovaca,0.72%)、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0.87%)、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1.97%)、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 DnS28,0.08%)。说明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优势蜱种,蜱传立克次体在青海省的感染率较高,应做好青海省蜱传立克次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 2 0 0 0年对永靖县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等调查 ,查明其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 ;该病流行于东部和西南山区 7乡 38村。羊泰勒虫感染率为 5 0 .1%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2 5 .4%、5 5 .9% ;绵羊无浆体感染率为 5 9.6 % ,1岁以上与 1岁以内羊感染率分别为 5 0 .9%、6 1.7% ;发病季节为 3~ 5月份 ;发病年龄为 1岁 (含 1岁 )内羔羊 ,尤以 2~ 5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有的高达 6 3.9% ,致死率达 5 7.8%。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调查发现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 3属 4种 ,共采集鉴定 15 45只 (森林革蜱 5 86只 ,草原革蜱 39只 ,青海血蜱 2 6 8只 ,麻点璃眼蜱 6 42只 )。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羊泰勒虫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 ,绵羊无浆体传媒为草原革蜱。麻点璃眼蜱在我县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永靖县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出在甘肃省永靖县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革蜱属、血蜱属和璃眼蜱属3属4种: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查明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的病原为羊泰勒虫和绵羊无浆体;流行区域是:关山、徐顶、陈井、三条岘、盐锅峡、太极、刘家峡、杨塔、王台、红泉等10个乡镇56个村;羊泰勒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青海血蜱;绵羊无浆体传播媒介为草原革蜱;发病季节主要是3—5月份,9—10月份也有少量羊只发病。羔羊和从非疫区引进的羊只发病率高,平均发病率达58.72%,致死率达55.62%;成年羊发病率为22.09%,致死率为30.23%;3—6月份羊带虫率分别是:羔羊83.69%,成年羊52.43%。绵、山羊发病率无差异。流行区蜱种有: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青海血蜱和麻点璃眼蜱3属4种。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为流行区羊体寄生的广布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不同饱血状态下中肠菌群结构的特点,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分别采集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RNA 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切取优势条带纯化、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细菌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4个肠内容物样品中共检测到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大肠杆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5种细菌,其中半饱血草原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和大肠杆菌;饱血草原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半饱血森林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大肠杆菌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饱血森林革蜱中肠内存在的菌种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柯克斯体科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4个样品中的共有菌为巴氏立克次体暂定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蜱种中肠内菌群的结构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将为防治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及相关蜱传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检测东北地区蜱传肝原虫,于2015年4—6月通过布旗法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蜱2 767只,其中森林革蜱168只、草原革蜱212只、全沟硬蜱1 629只、嗜群血蜱378只、长角血蜱380只。根据蜱种和地区分组,每组约15只,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肝原虫18S rRNA,阳性样本克隆、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法计算感染率。东北地区蜱的肝原虫感染率为1.6%(43/189),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肝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4/12)、1.5%(3/16)、2.0%(29/110)、0.5%(2/26)和1.1%(5/25),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肝原虫感染率最高的蜱种分别为森林革蜱(2.8%)和全沟硬蜱(2.1%),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蜱携带的肝原虫为2个不同基因型,且均与日本貂(Martes melampus melampus)肝原虫的同源性为99%,均能在草原革蜱和全沟硬蜱中检出,而且在不同地区蜱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确定东北地区存在蜱感染肝原虫,但是其分类地位及动物宿主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考察核桃叶、蒲公英、紫花地丁、对叶百部4种中药单味制剂和复合制剂对青海血蜱的驱杀效果。在36 h内进行实验室活性青海血蜱和田间羊体青海血蜱驱杀试验研究。实验室活性青海血蜱驱杀试验结果显示,中药复合制剂杀灭青海血蜱效果优于4种单味制剂;中药复合制剂杀死青海血蜱89只,青海血蜱死亡率为89.00%;田间羊体青海血蜱驱杀试验结果显示,中药复合制剂杀灭青海血蜱效果优于4种单味制剂,中药复合制剂杀死青海血蜱115只,青海血蜱死亡率为91.26%。结果表明,核桃叶等中药复合制剂对青海血蜱驱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及其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14个主要牧区采样点进行蜱虫种型的鉴定和基因多态性分析。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对蜱虫样品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初步确定蜱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蜱虫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后对蜱种进行分子鉴定和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种多样性。应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蜱虫的16S rRNA进行聚类分析,以确定蜱进化的规律。结果显示14个不同地区的蜱虫均属于草原革蜱,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优势蜱种之一,但不同地区的蜱虫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牦牛体表寄生硬蜱的优势蜱种及其生物学特性,以便能更好地预防、控制蜱传疾病,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约1000只,进行蜱种鉴定和饲蜱试验。通过形态学鉴定,牦牛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为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学区分点,并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其吸血情况。研究查清牦牛体表寄生蜱虫的种类,掌握其生活史,对今后牦牛养殖业及蜱传疾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获得2种革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聚类,而边缘革蜱COⅠ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边缘革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鉴定、识别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的形态结构,探究来源于内地(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试验对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分别在其孔区、齿式、气门板及基节外距等部位具有超微结构差异,可分别作为其同种蜱的鉴别要点。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大小为452 bp,来源于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本地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3.84%(6/156)。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meningtis virus,LCMV)是一种经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为明确东北地区LCMV在蜱的感染本底,2015年在吉林省采集蜱534只,其中草原革蜱占43.1%;森林革蜱38.4%;长角血蜱11.4%和全沟硬蜱7.1%。将采集蜱按蜱种及地区分组,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发现蜱感染LCMV。通过RT-PCR检测发现吉林省LCMV蜱感染率为3.5%,其中长角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感染率分别为12.2%,2.5%,4.4%和2.5%,长角血蜱携带率最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LCMV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蜱感染的LCMV属于基因Ⅰ型,提示蜱可能作为LCMV的传播媒介。本研究确定了东北地区蜱的LCMV感染率及基因型,为LCMV的防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烟碱对硬蜱的杀灭效力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定了烟碱对草原革蜱,日本血蜱,青海血蜱,血红扇头蜱,麻点璃眼蜱5种硬蜱的LD50及毒效,结果:对若虫的LD50为1.14-1.75μg/虫,对成虫LD50为45.37-57.46μg/虫,50g/L烟碱醇溶液5mL/m^3气雾熏蒸,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若虫48h死亡率为100%,成虫72h死亡率为100%,草原草蜱,血红扇头蜱,麻点璃眼蜱若虫72h死亡率为90.0%-94.3%,成虫72h死亡率为72.1%-82.3%,表明烟碱对硬蜱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作为环保型灭蜱药物的生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