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卫星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检测基因组DNA多态性新型的、建立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基础之上的一种遗传标记技术,因其数量分布广、多态性丰富及检测快速方便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在动物的遗传育种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微卫星DNA的研究简史、结构特性、形成的机制、功能及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微卫DNA因其数量分布广,多态性丰富及检测快速方便等优点在动物的遗传育种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微卫星DNA性质特点,微卫星DNA标记的原理以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综述.并简单介绍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美国奥本大学渔业系副教授、鱼类遗传学家邓翰姆博士近年来在(鱼回)鱼遗传育种研究中,成功地将人体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斑点又尾(鱼回)的胚胎中。经对 DNA 结构的分析表明,注入人体生长激素基因后,斑点叉尾(鱼回)的 DNA 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他还进行了将硬头鳟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鲤鱼胚胎的试验,改变了鲤鱼的 DNA 结构。邓翰姆博士认为,基因重新组合的成功,标志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上的突破,并将大有利于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养殖鱼类质量和生长速度的提高及养殖周期的缩短。(李跃华摘译)  相似文献   

4.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虾类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微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微卫星技术在虾类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鉴定、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微卫星标记在海洋经济贝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卫星标记是一种DNA分析手段,是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本文探讨了海洋贝类微卫星DNA的开发现状,介绍了微卫星的特点。阐述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应用于海洋贝类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杂交子代的鉴定及杂种优势和繁殖成功率分析以及物种鉴定等方面的情况,并说明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山东近海习见鱼类DNA条形码及其电子芯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中,77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117)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34),且每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在进化树上都能聚在一起,提示DNA条形码能全部区分77个物种;根据CO I基因设计的用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中,77个物种最终有64个可以筛选出物种特异性探针,占总物种数的83.1%,本研究旨在为山东近海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贝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瑾  舒妙安 《水利渔业》2007,27(2):17-19
微卫星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实验操作简单和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微卫星标记是一种DNA分析手段,是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分子遗传标记。微卫星标记技术已经应用于贝类遗传多样性评估、种质资源保护、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DNA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帆 《畜禽业》2005,(11):29-31
随着种群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标记特别是微卫星标记已经成为研究种群遗传的有力工具。微卫星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检测基因组DNA多态性新型的、建立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基础之上的一种遗传标记技术,因其数量分布广、多态性丰富及检测快速方便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在畜禽的遗传育种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微卫星DNA的研究简史、结构特性、形成的机制、功能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我国鰤属(Seriola)鱼类快速有效的分子鉴别技术,从DNA条形码角度出发,分析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NADH脱氢酶(ND1和ND2)基因在黄条鰤(Seriola lalandi)、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和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鰤属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以及地理区域鉴别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Cyt b基因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性,ND2基因序列突变速率较高,变异率为20.52%,ND2基因(Hd=0.900, Pi=0.082)的遗传多样性高于ND1 (Hd=0.874, Pi=0.077)和Cyt b (Hd=0.814,Pi=0.061)。比较了鰤属鱼类3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基于ND1和ND2基因计算的鰤属鱼类种间遗传距离都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但Cyt b基因对高体鰤和几内亚鰤(Seriola carpenteri)辨识力不足。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每个物种都形成单系分支,3个基因均能对我国3种鰤属鱼类进行鉴别,且都可有效区别来自全球3个不同水域的黄条鰤种群。因此,Cyt b、ND1和ND2基因不仅可作为鰤属鱼类物种鉴定的有效DNA条形码,还可作为不同地理种群划分和种质资源科学保护的依据,为我国鰤鱼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微卫星DNA引物的设计及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建立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部分基因组文库,对筛选的含微卫星DNA序列的克隆设计了28对引物,筛选出5对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并用这5对引物对中国对虾的养殖群体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这5个微卫星位点中,虽然.RS0871位点是多态位点,但其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都比较低。其余4个微卫星位点可产生6~8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大小分布在142~364bp,基本上符合引物设计时理论产物长度。这些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的范围为0.7577~0.8064,表明它们都有较高的杂合度。仅有位点RS0956的观察杂合度与期望值有较大的出入,其他微卫星位点的这两值基本相符。有4个微卫星位点的PIC值较高,在0.7180~0.7709。因此,除RS0871位点以外的4个微卫星位点均可用于中国对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这将为中国对虾品种选育、种系评估提供更多的微卫星DNA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