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是我国东北一西南向的半封浅海,历史上被誉为“鱼虾的摇篮”。目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主要经济鱼类形不成渔汛。这个问题已引起渔政、渔业资源专家们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概述渤海渔业面临的形势、综合治理是振兴渤海渔业的重要手段以及开展综合治理渤海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毛蚶(Seapharea suberenata)俗称毛蛤、麻蛤、瓦楞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海产贝类,以渤海和东海分布较多。20世纪70~80年代,渤海毛蚶资源尤为丰富。以山东的羊角沟为例,在毛蚶生产旺季,每天的产量在500t以上。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采捕和近海环境污染,渤海毛蚶资源量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3.
渤海的对虾放流增殖工作刚开始,还没有详细的实验和观察资料探讨有关对虾的增殖问题。我们根据渤海对虾自然种群的一些特征,参考国外资料,讨论有关渤海对虾放流增殖中合理的放流密度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5.
4月25日,黄渤海区伏季休渔管理工作会议在承德召开。会议由黄渤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于池忠主持,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巡视员张铭羽、黄渤海区渔政局副局长吴德强、承德市副市长丁万明、农牧局局长任惠卿出席会议。黄渤海区三省一市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2010,(6):46-46
黄渤海区每年6月1日12:00至9月1日12:00的伏季休渔即将开始。17日,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安排部署2010年黄渤海区伏休管理工作,并确定2010年伏休管理的重点是,打击集团性、群体性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7.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渔政局和黄渤海区渔业指挥部,于5月8日至12日在山东省蓬莱县联合召开了“渤海渔业增殖和对虾生产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在中央五号文件精神指导下,重点讨论研究了如何在当前水产业放开搞活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展渤海对虾增殖和进一步搞好对虾生产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rirostris(Stimpson)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型虾类,分布极广。南至海南岛,北到鸭绿江口,西抵渤海,均有鹰爪虾的分布。其中以黄海北部和渤海区的数量最多。每年春季,在黄、渤海区生殖涸游期间虾群密集,是北方各省、市,尤其是山东省群众渔业捕捞鹰爪虾的传统季节。  相似文献   

9.
王守民 《海洋渔业》1988,10(1):16-19
绿鳍马面鲀为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非洲南部沿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量以东海最为丰富,南海、黄渤海次之。有关黄渤海绿鳍马面鲀群系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及以前的资料,对黄渤海群绿鳍马面鲀的资源状况、洄游分布、渔场渔期及生物学特性作一初步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磷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重要生源要素,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元素,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 BAP)的潜在含量取决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而渤海中部区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中磷的组分、含量,并计算潜在BAP含量,研究分析了其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 IP)是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的主要存在形式,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这五个区域沉积物中IP含量平均分别占其 TP含量的78.39%、79.06%、71.46%、84.60%、81.46%,而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则均占较小的比例。IP均以碎屑磷(Detrital phosphorus, De-P)为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TP的54.02%、52.12%、33.33%、69.41%、57.28%,IP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顺序为:碎屑磷(Detrital phosphorus, De-P)>?闭蓄态磷(Occluded phosphorus, Oc-P)>铁/铝吸附态磷(Fe and Al oxidation state phosphorus, Fe/Al-P)>弱吸附态磷(Exchangeable phosphorus, Ex-P)>钙结合态磷(Calcium-bound phosphorus, Ca-P)。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环境是影响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分析表明,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平均分别占 TP 的44.77%、46.94%、64.87%、40.54%,具备较强的向水体中释放磷的潜力。为渤海中部海域有效地提供沉了积物环境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