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鱼类抗病能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国外部分研究结果,阐述了鱼类种间、种群内以及不同种群间抗病力的差异。介绍了关于鱼类抗病力的研究现状和通过遗传改良育种提高鱼类抗病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利用无虹彩病毒特定病原的翘嘴鳜和斑鳜种群,通过生长快、驯食难、抗病力弱的翘嘴鳜与易驯食、抗病力强的斑鳜之间的种间杂交,借以获得双亲优势,改善抗病力,并提高鳜鱼对食物选择的可塑性,为杂交鳜品种改良和今后驯食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铺垫。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培育亲鱼来源。翘嘴鳜为洪泽湖野生种群,斑鳜为哈尔滨鱼苗场培育。参照鱼类家系建立方法进  相似文献   

3.
杂交草2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粱与苏丹草之间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国外70年代即已用于养牛。我们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把这种杂交饲草用于养鱼,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并把它称之为杂交草。现在这种杂交草已从小面积试种发展到几千亩作示范,并且还在继续扩大中。高粱是最早在大面积生产上利用雄性不育的作物,而作为杂交草父本的苏丹草,由于它们的天然异交率很高,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间还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可以通过套袋自交分离选育许多纯合的自交系。这些不同的苏丹草自交系可以和不同的高粱不育系组配大量的杂交草新组合,然后通过比较试验,选出适应不同地区栽…  相似文献   

4.
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杂交及自繁子代的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fAFLP技术研究了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的杂交子代(SJ,JS)和自繁子代(SS,JJ)群体的遗传差异。3对荧光引物组合在4个F1群体96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5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高达97.65%。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显示,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SJ>SS>JS>JJ,而且两杂交组的变异度都大于自繁组,说明杂交增加了文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程度。fAFLP扩增位点分析表明,SJ和JS的显性基因频率有所增加,并且正、反杂交群体在遗传结构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特征。从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来看,JS与JJ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0.976 1),而与SS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945 0;SJ与SS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50 2,与JJ群体间为0.925 4;SJ群体与JS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0.907 5)。在依据群体间相对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上,JS与JJ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在一起,SJ与SS间亲缘关系较近,也能聚为一支,但明显可以看出正交组合SJ与其它3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分析表明,文蛤地理种群杂交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度,正、反交群体在遗传结构上都明显地偏向母本,正交组合S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变异度最大,这与其在生长速度上表现出的杂种优势可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育中的高寒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1979年至1988年,为培育适合于北方地区养殖的鲤鱼新品种,我所选用遗传差异大的黑龙江野鲤和荷包红鲤进行了正反杂交(单交)。结果两个亲本具有很强的配合力,正反交F_1都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优势率在15-30%;反交组F_1的抗寒、抗病力很强,并完成了单组的选型。由于原种荷包红鲤在,黑龙江不能过冬,越冬成活率为零,为保证新品种的培育,根据杂支分离的遗传学原理,从上述组合F_2中筛选出一个越冬成活率已达70%以上、基因型与原种相似的抗寒品系。1985年至1988年,又用上述单交F_1与散鳞镜鲤进行正反三杂交,通过池塘生长对照,抗寒力试验,结果正反三杂交F_1的生长相似,比单交F1更具生长优势,优势率在30~50%之间,成活率、抗寒、抗病力都提高5%以上。并已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杂交条纹鲈是由雄性白鲈与雌性条纹鲈杂交的子一代,具有显著的杂种生长优势: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肉质非常鲜美。该鱼是广盐性鱼类,既适于在淡水池塘里饲养.也适于在沿海地区的半咸水池塘里养殖。杂交条纹鲈的外形特征介于它的双亲之间,体略侧偏.被覆鳞片.体  相似文献   

7.
应用RAPD技术研究闽香鳢及其亲本之间在遗传结构、种群多样性上的相互关系,由此为探讨种质鉴定提供依据.在所用的90个随机引物中,有35个引物在闽香鳢及其亲本之间呈现多态.通过RAPD分析,获取了闽香鳢及其亲本的RAPD指纹图带.结果表明闽香鳢与斑鳢或乌鳢的遗传距离要比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近,即闽香鳢为父母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闽香鳢种群的多态性比例47.9%与杂合度H=0.122,可作为闽香鳢遗传育种的指标来检测后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通过多态性比较,获得2条具有群体差异性的DNA片断,大小分别为910 bp和1 011 bp,经过测序后合成特异性引物,此引物可特异性区分上述3种鱼.  相似文献   

8.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广东大亚湾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DDl群体和海南三亚野生种群内繁殖一代SSl、两野生种群间杂交一代DS1群体各1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8个含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其中11个随机引物可产生稳定和可重复的多态扩增结果,共检测出86个位点,其中DDl群体有74个基因位点,其中56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75.68%;SSl群体79个基因位点,其中57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是72.15%;DSl群体有72个基因位点,其中6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8.89%。用修正的Shannon表型多态性指数量化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DDl、SSl和DS13个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0.2280,0.2ll5和0.2456。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能够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野生坛紫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的3个野生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种群共6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222个位点,其中18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78%,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18%~81.53%,平均为80.93%.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3304和0.4834;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3089和0.4551,表明坛紫菜种群内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在三个种群间没有明显差异.依据Gst值,坛紫菜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93.5%),只有6.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由此说明坛紫菜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这与坛紫菜种群间充分的基因交流(Nm=7.1930)是相关的.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坛紫菜60个个体并不按照其地理分布进行分群,而是随机分群的.文章最后还对坛紫菜种质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 1~0.992 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 145~0.003 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著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大连海域的河口(HK)、旅顺(LS)、金石滩(JST)、凌水(LSH)4个裙带菜养殖基地和1个实验室人工单一配子体杂交(ZJ)共5个种群45个裙带菜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4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清晰可辨的位点176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70个,多态位点百分数为96.59%。结果分析表明,在群体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280~0.2328,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94 4~0.345 8,Ne i的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56 6,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47.57%,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52.43%。UPGMA聚类结果为河口(HK)、金石滩(JST)和凌水(LSH)种群相聚为一支,旅顺(LS)和杂交(ZJ)种群聚为另一支。ISSR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裙带菜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不宜用作育种和育苗的种源。  相似文献   

12.
用LKB平板电泳仪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珠江及黑龙江的鲢、鳙及草鱼的原种8个种群16个酶位点的遗传变异。同种鱼不同水系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化遗传差异.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鱼种群的多态位点的比例分别是13.3%、26.7%、13.3%,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0493、0.0484、0.0511;长江、珠江鳙鱼种群的多态位点的比例都是31.3%,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1375,0.0977;长江、珠江、黑龙江草鱼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30%,38%,23.1%,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1241,0.0961,0.0525。南方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有比北方的高的趋向。长江鲢-珠江鲢,长江鲢-黑龙江鲢,珠江鲢-黑龙江鲢的遗传相似度依次是0.9957,0.9955及0.9696;长江鳙-珠江鳙的遗传相似度是0.9955;长江草鱼-珠江草鱼,珠江草鱼-黑龙江草鱼,长江草鱼-黑龙江草鱼的遗传相似度依次是0.9679、0.9483及0.9324。长江种群与珠江种群这两个中央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边缘群体黑龙江种群与中央群体长江、珠江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黑龙江草鱼种群很小,其资源的保护工作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从1986年至1990年于我所松浦试验场,用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红镜鲤、散鳞镜鲤、德国镜鲤和柏氏鲤进行了种间、种内14个组合的杂交,系统观察了不同组合亲本和杂种F_1在鳞被、体色、体型、生长、成活率、抗寒力、抗病力和起捕率等8个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其杂种优势强度,结果是.(1)鲤鱼种内异源杂交几乎所有的杂交组合的杂种F_1都表现出生长优势和对环境抗性的增强,其大小随亲本的亲缘远近和鳞被、体色、体型等性状间的差异而不同。一般品系间杂交,杂种生长的优势率在10%左右;品种间杂交,单交种的生长优势率在15—30%,三杂交种的生长优势率在30%以上。在抗寒、抗病、成活率等抗性上,表现出受其中一个亲本的影响,且有明显的母本效应,并可遗传传递给杂种后代。鳞被、体色、体型的基因效应,对杂种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鲤鱼种间杂交几乎不表现杂种优势,其特点:是柏氏鲤和黑龙江野鲤两个野生种间杂交,成活率、抗寒力强烈的表现不亲和性;而柏氏鲤与家养种间的杂交,表现一定的亲和性。亲本和杂种F_1的鳞被、体色仍表现显隐性关系,而体型、抗寒、抗病、成活率、起捕率等受柏氏鲤种质的强烈影响。获得抗寒力的杂种,在第二代时抗寒力明显消失,说明基因转移和整合的不稳定性。用柏氏鲤与散鳞镜鲤杂交的杂种F_1与另一抗寒很强的杂种F_1(黑龙江野鲤♀×红镜鲤♂)的双杂交种F_1,抗寒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蛋白电泳技术在鱼类生物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酯酶同功酶是一类在遗传效应上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蛋白酶,由于在电泳特征上呈现显著的种间差异性,而种内差异性很小,所以可作为种的生化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15.
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 7和0.596 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 9和0.516 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团头鲂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和生化遗传差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报道对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1条江汊里的团头鲂种群的形态差异和生化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判别函数分析表明,4种群在形态上有差异(P<0.001),因之可在计算机上鉴别鱼的来源,准确率达65.7%。框架形态分析能显著提高对种群的判别分析能力。团头鲂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13.3—20.0%,平均杂合度为0.0549—0.0851,Nei遗传距离为0—0.0219。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太湖的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开展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7条序列共有变异位点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2个,共得到22个单倍型。两物种间Fst值达0.703,分化程度较高,种群间的基因流仅为0.212。湖鲚种群内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2,短颌鲚种群内为0.001,而湖鲚与短颌鲚种间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5,湖鲚与短颌鲚种间遗传距离高于湖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也高于短颌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分成2个大的类群,但有1个湖鲚个体与短颌鲚具有共有单倍型。总体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yt-b序列可用于区分湖鲚与短颌鲚个体。  相似文献   

18.
三种鲇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用于大口鲇、鲇及其杂交F1代三个群体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7个位点,在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86、0.878、0.961,群体内平均遗传变异是0.112;大口鲇与杂交F1代、鲇与杂交F1代、大口鲇与鲇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31、0.615、0.423,群体间的平均遗传变异为0.888。鲇群体的遗传变异度和多态位点比例均高于大口鲇、杂交F1代。UPGMA系统树清晰反映个体间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析武汉市9个湖泊中枝角类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多样性情况,对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地理距离对枝角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形态鉴定表明,9个湖泊26个样点中共有8个湖泊17个样点检出微型裸腹溞,牛山湖设置的3个样点均未检测出微型裸腹溞。通过基因测序共得到66条微型裸腹溞COⅠ基因序列。由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树及Network分析显示,武汉8个湖泊中所得到的微型裸腹溞序列分为3大枝并具有14种不同的单倍体型。曼-惠特尼检验及科尔莫格罗夫-斯米尔诺夫检验均表明,湖泊内和湖泊间的微型裸腹溞遗传距离存在极显著差异。武汉市不同湖泊间微型裸腹溞存在遗传分化倾向。微型裸腹溞COⅠ基因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并且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突变位点,可以用于种群遗传结构尤其是大尺度上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摘 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 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 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3) 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7和0.596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9和0.5168, 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 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将为虹鳟、山女鳟两种鱼的杂交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