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菌体凝集抑制试验诊断羊伪结核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用吐温-80等化学试剂进行处理,使菌体分散的单个细胞均匀地悬浮于溶媒中,制备为抗原。然后用其与已知的阳性及阴性血清进行试验,探讨诊断羊伪结核病的快速、简便方法,即菌体凝集抑制试验。结果,供治疗试验用的30只羊在人工接种伪结核棒状杆菌后的第2 ̄13周,有28只羊的血清一直呈现非凝集或沙粒状凝集,即阳性反应;2只羊的血清一直呈现絮状凝集阴性反应。该期间的患羊检出率为93%。而由屠宰场  相似文献   

2.
将伪结核棒状杆菌用含犊牛血清的平板培养后,刮取菌落,用营养肉汤稀释,经56℃30分钟灭活制备抗原。然后用已知标准血清、高免血清、待检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对比进行微型平板菌体凝集抑制试验。结果:标准血清、高免血清与待检阳性血清均抑制了菌体的凝集,呈现无圆形沉淀点,或仅有分散的絮状颗粒,即阳性反应;阴性血清不能抑制菌体的凝集,均呈现明显圆形成团的沉淀点即阴性反应,未出现非特异性即假阳性反应。本试验操作简便,敏感特异适用于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自哲里木盟北部山区某牧户的1只呈现流产症状的孕山羊子宫内已完全溶解的胎儿溶解物中分离出1株疑似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体,通过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菌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4.
由溶解的山羊胎儿分离出一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哲里木盟北部山区某牧户的1只呈现流产症状的孕山羊子宫内已完全溶解的胎儿溶解物中分离出1株疑似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体。通过生化反应等鉴定,确认该菌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和奈曼旗等地的6260只绵羊、山羊进行了宰后检查,并采集脓肿材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由2054只羊的脓肿材料分离到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羊伪结核的患病率为32.8%.首次阐明了该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穴位注射法治疗羊伪结核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羊伪结核棒状杆菌人工接种于供试山头和绵羊,发病后,用利福平和青霉素等药物注射了膊尖、肩井和抢风等穴位进行治疗试验;同时检测了药物对干酪样脓肿的穿透性及对病灶内细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发现穴位注射对羊伪结核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而且疗程较短;利福平等药物对其脓肿病灶具有很强的穿透作用,连续用药一定时间后,能彻底杀灭病灶内的伪结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7.
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的一种顽固性人兽共患病,为探究从云南省宜良县某羊场分离到的1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利用PCR技术对FagA、FagB、FagC、FagD、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检测blaTEM、blaCMY-2、blaSHV、blaOXA、blaCTX-M、rpoB耐药基因,利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5种毒力基因,且携带介导β-内酰胺类药物的blaOXA耐药基因;对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和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陕南白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分离鉴定及灭活铝胶疫苗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又称羊伪结核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山羊危害最为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陕西省石泉县陕南白山羊饲养量较大,羊群也存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感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筛选对当地伪结核棒状杆菌敏感的药物和研制灭活疫苗,本研究从疑似伪结核病患羊采取多份新鲜的脓液,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获得的1株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其研制灭活疫苗。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干燥、扁平、不透明、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革兰染色阳性,经16SrRNA检测和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到的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红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中度敏感。以该分离菌为种子菌制备的灭活铝胶疫苗无菌检验合格,试验接种山羊无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在采样羊场进行临床应用,进一步评价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9.
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05,25(1):34-36
从疑似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羊的肩前淋巴结脓肿内分离到2株菌,经鉴定均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利用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标准菌株(ATCC19410株)制成外毒素作为检测抗原,通过酶标抗体、阳性血清、外毒素抗原最适浓度的选择试验,确定适当的抗原、抗体和酶标抗体稀释浓度,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用于检测抗体。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100份待检羊血清,其中阳性血清4份,阳性检出率为4%。  相似文献   

10.
将羊伪结核棒状杆菌人工接种于供试山羊和绵羊,发病后,用利福平和青霉素等药物注射于膊尖、肩井和抢风等穴位进行治疗试验;同时检测了药物对干酪样脓肿的穿透性及对病灶内细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发现穴位注射对羊伪结核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而且疗程较短;利福平等药物对其脓肿病灶具有很强的穿透作用,连续用药一定时间后,能彻底杀灭病灶内的伪结核棒状杆茵。  相似文献   

11.
羊伪结核病是一种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肺脏、淋巴结等组织脏器部位,会导致羊体消瘦、死胎、生产性能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加强羊伪结核病免疫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Pseudotuber-culosis,CP)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和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aseouslymphadenitis,CLA)[1],多发于山羊和绵羊群体,导致病羊呈进行性消瘦、繁殖功能障碍且生产性能低下,发病迟缓难以察觉。一旦羊群感染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就很难彻底清除,因此对养羊业的危害极大[2]。  相似文献   

13.
羊伪结核病又叫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原菌是假结核棒状杆菌或称羊棒状杆菌,该病主要侵害羊,引起淋巴结化脓或干酪样病变,也可感染其他畜禽,人偶尔也有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笔者从2002~2004年肉检工作中的统计出,绵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达0.9%,山羊伪结核病的检出率为0.01%。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西山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伪结核病是山羊一种慢性消耗性细菌病,对山羊养殖业的危害极大。为控制本病的发生,从2016年期间,对昆明市西山区存栏的38 225只山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伪结核病在西山区山羊平均发病率为10.3%,病死率0.1%,采集病料经细菌分离鉴定、小鼠毒力试验、16SrRNA序列分析比较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其中2个菌株完成了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生化及16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对完成系统鉴定的2株细菌完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除链霉素、甲硝唑及复方新诺明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对其敏感,可为该地区及昆明其他疫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养羊产业的迅速发展,羊传染病也变的日趋严重和复杂,成为制约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由伪结核棒状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羊伪结核病发病率很高,但致死率较低,且多呈亚临床症状,在生产实践中常被人们忽视,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分析了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外的流行趋势、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和国内外对该病原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该病的疫苗研究进展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也进行了综述,发现伪结核棒状杆菌已经发展成为养羊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危害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但目前疫苗研发和防控技术研究尚不足以应对该病快速的发展,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该细菌广泛存在于患畜的皮肤、肠道内,也可以存活在自然环境中,例如肥料、土壤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病菌。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传染性很强,患病骆驼会出现淋巴结、肺脏、皮肤脓肿现象,如果皮肤表面脓肿破溃,其白色黏稠脓液会流出污染周围环境,引发其它动物患病。笔者以实例为分析对象,对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羊伪结核病是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目前该种疾病的诊断方法还不是很明确,基于此,笔者主要就羊伪结核病免疫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积累诊治经验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方法,为临床检测及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MA可选择性穿透死菌细胞膜,在强光作用下与死菌DNA共价交联,阻止以其DNA为模板的PCR扩增这一原理,将PMA与PCR鉴定相结合,并对PMA最佳曝光时间、最适工作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伪结核棒状杆菌PMA-PCR活菌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曝光时间为15 min,PMA能够完全抑制死菌PCR扩增的最低浓度为20μmol/L,不抑制活菌PCR扩增的最大PMA浓度为30μmol/L。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伪结核棒状杆菌可扩增出目的条带,而在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对不同比例的死/活菌检测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针对活菌进行检测,活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104 cfu/mL。本研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的活菌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由伪结核棒状杆菌诱发的山羊疫病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多国家,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山羊干酪样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挪威,干酪样淋巴结炎广泛存在于一些奶山羊群中。此病的特征是体表和内脏的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致使产奶量降低,消瘦,甚至死亡。Ashfaq 等报导,通过对4013只不同年龄山羊的临床检查,8.1%有脓肿,而其中70%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Buri-ell(1981)检查了两群共110只奶山羊的血清样品,证实67只存在伪结核棒状杆菌抗体(61%)。在试管里和活体上的几种不同的试验已被用来进行干酪样淋巴结炎的血清学诊断(Shigidi 等)。Keskintepe(1976)用含有1%  相似文献   

20.
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某些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自广东各地的山羊淋巴结炎病料中的70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培养特性、致病性及变异性等的研究,为诊断及防治由本菌引起的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