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原本地黄牛及其利杂牛群体屠宰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利木赞牛对固原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研究其育肥和屠宰性能,该试验进行了固原本地黄牛及其利杂群体的育肥性能试验和屠宰性能测定.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延黄牛富含AT相互作用功能域5B(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5B,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18月龄的99头延黄牛母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测序查找ARID5B基因13个外显子的SNP位点,通过HRM分型的方法分析SNP位点的多态性,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延黄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延黄牛ARID5B基因外显子10 Chr28:18186635 bp处存在A/G突变,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其中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经卡方适合性检验,该SNP位点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A/G突变位点的杂合度相对较低,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属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RID5B基因外显子10 GG基因型与延黄牛体尺性状中的体高、胸围和腹围以及肉质性状中的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揭示了ARID5B基因与牛肉用性状的相关性,为探讨其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为延黄牛分子育种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延黄牛富含AT相互作用功能域5B(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5B,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18月龄的99头延黄牛母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测序查找ARID5B基因13个外显子的SNP位点,通过HRM分型的方法分析SNP位点的多态性,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延黄牛体尺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延黄牛ARID5B基因外显子10 Chr28:18186635 bp处存在A/G突变,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其中AA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经卡方适合性检验,该SNP位点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但A/G突变位点的杂合度相对较低,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RID5B基因外显子10 GG基因型与延黄牛体尺性状中的体高、胸围和腹围以及肉质性状中的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揭示了ARID5B基因与牛肉用性状的相关性,为探讨其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为延黄牛分子育种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2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肉牛肌肉度线性评分,并屠宰测定其肉用性能,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3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生长性状、屠宰肉用、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46等位基因D(211bp)对3个肌肉度评分性状肩部、腰厚、大腿肌有负相关;等位基因B(205bp)在腰厚方面有正相关。等位基因F(249bp)对牛的胸深、坐骨端高等生长性状有正相关。BM1824等位基因C(211bp)对腿围性状、净肉率和净肉重性状均有正相关。IDVGA2等位基因C(209bp)对牛的肉用性能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索延边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4,FGF14)第3外显子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应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延边黄牛FGF14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型技术对FGF14基因进行分型检测,探究FGF14基因不同基因型与16和24月龄延边黄牛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并进行遗传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FGF14基因的631 947 bp处检测到1处A>G突变,有2个等位基因:A和G,存在3种基因型:AA、AG和GG。χ2检验结果表明,FGF14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16和24月龄延边黄牛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表明,FGF14基因在这2个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FGF14基因不同基因型对16月龄延边黄牛背高和尻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24月龄延边黄牛体高、体重、十字部高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推测FGF14基因对延边黄牛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为后续延边黄牛肉质性状的现代分子育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早胜牛(Bos taurus)A-FABP基因多态性与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方法对5个早胜牛群体(庆阳群体、平凉群体、南德温与庆阳杂种群体、西门塔尔与平凉杂种群体、秦川与平凉杂种群体)A-FABP基因型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FABP基因第2外显子区c.280AG,并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对屠宰后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基因型AG屠宰率极显著高于AA(P0.01),而净肉率GG极显著高于AA(P0.01);基因型AG剪切力显著低于AA(P0.05)。由此认为A-FABP基因突变位点可作为早胜牛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8个中国牛群SCD1基因多态性与屠宰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选取中国西门塔尔牛、雷琼牛、云南高峰牛、BMY牛、闽南黄牛、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中国南方荷斯坦牛等8个群体共682头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法分析SCD1基因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878bp处发现1个碱基C→T的突变(C878T),导致蛋白质肽链中丙氨酸(alanine)突变为缬氨酸(valine)。C878T位点在所研究群体中表现为CC、CT和TT3种基因型,其中,中国西门塔尔牛中TT基因型频率较高(0.114),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中较低(0.050/0.063),4个热带群体中未发现TT基因型。采用GLM对SCD1基因C878T位点与132头中国西门塔尔屠宰牛的部分脂肪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CC基因型个体肌间脂肪含量和肠系膜油质量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背膘厚极显著低于TT型个体(P<0.01),其他性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SCD1基因C878T位点突变对中国西门塔尔牛脂肪相关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其部分屠宰与肉质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毛色性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991头中国黄牛、48头安格斯牛、104头婆罗门牛的TYRP1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黄牛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发现此变异与中国黄牛棕色毛色性状不相关。[结论]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棕色表型不相关。该位点可能在一些品种中受到了选择,中国黄牛的棕色表型可能受其他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延黄牛GSTP1基因第6外显子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关系,本实验选取了89头16月龄延黄牛,采用PCR测序技术对延黄牛GSTP1基因的第6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多态位点产生的不同基因型对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黄牛GSTP1基因第6外显子Chr29:45444249 bp处存在G/A突变,为同义突变,检测到2种基因型:分别为GG和GA,GG为优势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经卡方适合性检验,该突变位点在抽查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STP1基因遗传变异参数显示,G/A突变的遗传杂合度(He)相对较低,在延黄牛群体中变异较小,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对2种基因型对应的生产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GA型个体胸围、腹围、体重显著高于GG型个体。本实验揭示了GSTP1基因第6外显子与延黄牛生产性状的相关性,为其作为遗传标记基因提供参考,为延黄牛育种繁殖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基因内含子4多态性及其对延黄牛肉用性状的影响。选取99头18月龄延黄牛母牛,采用PCR扩增产物Sanger直接测序法测定99头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ALDH1A1基因内含子4 SNP与延黄牛肉用性状(体高、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管围、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延黄牛ALDH1A1基因内含子4存在C/T突变位点,共发现3种基因型:TT、TC和CC,2种等位基因:T和C,其中TC为优势等位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发现,该SNP在延黄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度(He)相对较低,表明其在延黄牛群体中的变异较小,该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0.05)。结果表明,ALDH1A1基因内含子4在延黄牛中存在突变,能否作为延黄牛肉用性状的遗传标记有待于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牛的SIRT1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在利杂牛、利西杂牛、秦川牛、西杂牛和夏西杂牛5个牛群体共129头个体中检测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检测到AA、AB、AD、BD和DD共5种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4处SNPs多态位点(Gen Bank:NM_001192980.1:g.-382AG、-306TC、-274GC、-271GC)。5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D和BD基因型屠宰率显著高于AB、BD基因型眼肉显著高于AA、AB、AD和DD基因型,AA基因型背膘厚显著高于AA、AB、AD和DD、BD基因型净肉率显著高于AB、AD和DD基因型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因此,SIR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5个牛群体的屠宰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影响屠宰性状的候选基因,指导肉牛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POU1F1基因第六外显子多态性与产奶量的关系.[方法]以新疆褐牛,中国荷斯坦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对POU1F1基因第六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新疆褐牛,中国荷斯坦牛的群体在该位点分别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43/0.57,0.33/0.67,B等位基因是优势等位基因 .[结论]在新疆褐牛群体中,BB型个体的产奶量显著高于AA型,在荷斯坦奶牛中BB型比AA,AB型的产奶量高,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延边黄牛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PLIN)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对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取70头30月龄健康延边黄牛公牛,采集颈静脉血液及其12~13肋间背最长肌以提取延边黄牛DNA样本,并测定胴体与肉质性状,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PLIN基因SNP位点,结合延边黄牛胴体、肉质数据与PLIN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延边黄牛PLIN基因外显子3 103与156 bp处存在2个突变位点:g.103 C→T和g.156 T→C,均为错义突变。g.103 C→T位点存在CC、CT两种基因型,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81),C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0.90),表现为CT基因型个体脂肪含量、宰前重、胴体重、背膘厚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g.156 T→C位点存在TC、TT两种基因型,TT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83),T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0.92),表现为TC基因型个体的宰前重、胴体重及背膘厚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延边黄牛在PLIN基因外显子3的2个SNPs位点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杂合度较低,属于低度多态(PIC<0.25)。综上,PLIN基因g.103 C→T和g.156 T→C位点对延边黄牛部分胴体与肉质性状存在一定影响,该位点可作为延边黄牛胴体、肉质性状的潜在标记,PLIN基因可以作为延边黄牛品种选育的候选基因和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测试四川黄牛改良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夏西本三元杂交牛)第五世代的体尺性状和产肉性能,笔者选择了30头18月龄的第五代夏西本三元杂交公牛进行体尺测量和屠宰性能测定试验。测定的项目有体尺性状,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头、尾、蹄和内脏重量4个部分。结果表明,18月龄第五代夏西本三元杂交公牛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且具有较好的肉品质。本试验展现了四川本地黄牛改良牛(夏西本三元杂交牛)第五世代的生长和屠宰性能,为夏西本牛在四川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MHGCR是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在内源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以牛HMGCR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在利杂牛、利西杂牛、秦川牛、西杂牛和夏西杂牛五个群体共123个个体中检测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检测到AA和AB共2种基因型,没有发现BB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一处SNP多态位点(GenBank:BC153262.1 11137TC)。不同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利西杂群体中AA基因型个体与AB基因型个体相比,AA基因型个体的屠宰率和牛柳指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AA基因型的上脑重显著高于AB基因型(P0.05),其余各项指标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HMGC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利西杂牛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影响,可作为影响屠宰性状的候选基因,指导肉牛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此文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在撒坝猪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并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模型初步统计分析基因多态性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RLR基因等位基因B及其基因型BB在群体中占优势,频率分别为0.6594和0.4438;PRLR基因在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头胎繁殖性状有利等位基因B对生长性状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POUIF1基因第六外显子多态性与产奶量的关系。[方法]以新疆褐牛,中国荷斯坦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对POU1F1基因第六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产奶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中国荷斯坦牛的群体在该位点分别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4a/0.57,0.aa/0.67,B等位基因是优势等位基因。[结论]在新疆褐牛群体中,BB型个体的产奶量显著高于AA型,在荷斯坦奶牛中BB型比AA,AB型的产奶量高,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索延边黄牛肌球蛋白重链3(MYH3)和肌球蛋白重链8(MYH8)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应用DNA直接测序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型技术对120头24月龄延边黄牛MYH3、MYH8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延边黄牛生长性状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MYH3基因的29602748位点检测到一处T>G突变,包含2个等位基因:T和G,存在3种基因型:TG、TT和GG;在MYH8基因的29406042位点检测到一处C>T突变,包含2个等位基因:C和T,存在3种基因型:CT、CC和TT。关联分析显示,MYH3基因29602748位点T>G突变显著影响24月龄延边黄牛十字部高和腰角宽,表现为GG基因型十字部高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腰角宽显著高于TT和TG基因型(P<0.05)。MYH8基因29406042位点C>T突变显著影响24月龄延边黄牛体重和胸围,表现为CT和TT基因型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TT基因型胸围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MYH3、MYH8基因多态性与延边黄牛的部分生长性状相关,可作为现代肉牛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延边黄牛ACTA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其多态性对肉质性状的影响。采用PCR-RFLP和PCR-SSCP方法探讨ACT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延边黄牛ACTA1基因存在2个突变位点:A193G突变,导致氨基酸Arg → Gly的错义突变;A298G突变,导致氨基酸Lys →Arg的错义突变。χ2检验显示,A193G和A298G位点于检测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显示,延边黄牛ACTA1基因2个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肌肉中肉豆蔻酸、油酸含量、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等级呈显著相关(P<0.05)。初步认为ACTA1基因对延边黄牛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可作为延边黄牛新品种早期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育肥牛增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营养水平下育肥牛的增重效果,[方法]本文设计利木赞杂交牛与本地黄牛、西门塔尔二代杂与本地黄牛试验各一期、同品种添加不同饲料营养试验一期,比较其增重速度、产肉性能、经济效益等.试验结果显示,日增重、产肉性能,杂交牛都比本地牛显著提高.利木赞杂交牛与本地黄牛的试验结果为:育肥日增重,利木赞杂交牛达2 200 g,本地黄牛约为1 170 g,利木赞杂交牛比本地黄牛提高41.51%,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1).西门塔尔二代杂与本地黄牛的试验[结论] 果为:育肥日增重,西门塔尔二代杂达1 200 g以上,本地黄牛为855 g,西门塔尔二代杂比本地黄牛提高22.02%,增重效果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5).同品种不同饲料营养试验,添加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日增重比不添加配合料的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添加单一玉米粉的试验组日增重介于添加配合饲料组与对照组之间.屠宰测定[结论] 果,胴体净肉重,利木赞杂交牛为154.59 kg,西门塔尔二代杂为133.3 kg,本地黄牛为109.24 kg,利木赞杂交牛和西门塔尔二代杂平均产肉量比本黄牛分别提高41.51%和22.0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推广牛品种杂交改良和科学育肥牛技术,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