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桃江县耕地土壤的酸化现状,分析了桃江县第二次土壤普查(1982)数据和2005—2018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资料及15个乡镇的实地调查资料,发现桃江县耕地土壤pH值下降明显,土壤酸化呈上升趋势,酸雨沉降和农民盲目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科学施肥,调整施肥结构;开展试验,探索耕地土壤酸化治理的有效方案;宣传引导,提高全县治理耕地酸化土壤的意识等耕地酸化土壤改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促进酸化土壤改良、促进耕地地力培肥、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改善品质、提升耕地质量监测能力等方面阐述浙江省土壤酸化治理试点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技术储备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有待提高、农户参与度不高,并从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酸化治理模式研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先行先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缙云县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预防与治理2个层面提出防控耕地土壤酸化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缙云县耕地土壤以酸性和微酸性为主,2012年土壤pH 4.5~<5.5的样本比例占71.7%;耕地土壤pH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近30 a土壤pH在<5.5的耕地比例从56.6%增加至85.4%。氮肥施用量增加、种植制度改变及作物高产是引起缙云县耕地酸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科学施肥与水分管理、秸秆还田和施用高质量有机肥、优化种植结构等减缓耕地土壤酸化的途径。对酸化耕地土壤的治理应全方位采取综合措施,在推行石灰等改良剂降低土壤酸度的同时,增施高品质有机肥和生物肥,优化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4.
恩施州耕地土壤酸化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以来,恩施州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8年土壤样品测试情况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恩施州偏酸耕地增加近50%,由耕地酸化诱发的作物畸形生长、怪病渐多、产量下滑、品质降低等问题逐渐显现和扩展。成为恩施州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新隐患。本文重点描述恩施州耕地土壤酸化现状和危害、分析土壤酸化成因、提出治理措施,为制定耕地土壤酸化改良规划提供依据,为农民群众治理耕地酸化,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耕地土壤的酸化问题及其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酸化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比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近年(2006~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资料及7个县(市、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湖南耕地土壤的酸化现状、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湖南省耕地土壤酸化明显,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基于此,从耕地质量的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提出了改良酸化土壤的对策,建议结合改良技术与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地治理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浙江南部地区耕地土壤酸化规律,为土壤酸化防治提供依据,利用近期获得的温州和丽水2个市20个县(市、区)4 443个测定数据,统计分析了浙南地区耕地土壤酸碱度现状及其区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浙南地区耕地主要由酸性(p H值介于4.5~5.5)和微酸性(p H值介于5.5~6.5)土壤组成,地貌与成土母质是控制这一地区耕地土壤酸度的关键因素,人为活动加剧了耕地土壤酸化。丘陵与河谷平原中土壤pH值低于5.5的耕地占比均在83%以上,土壤酸化问题非常严重;滨海平原耕地土壤以中性和微酸性为主。分析认为,浙南地区耕地土壤酸化治理重点是丘陵与河谷平原,需通过施用碱性物质进行降酸;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应做好耕地土壤酸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浏阳市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和问题的剖析,分析了土壤酸化的原因,阐述了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土壤酸化改良措施,遏制耕地酸化势头,因地制宜地治理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根据708个耕层土样pH测定结果,探讨云霄县耕地土壤酸化状况,评价耕地酸化空间分布特点。参照福建省土壤酸碱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云霄县耕地土壤以酸性耕地土壤为主,面积7960.26hm2,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12035.56hm2的66.14%,其次是微酸性耕地土壤,面积达2099.63hm2,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7.45%,强酸性、微碱性和中性耕地土壤面积分别为1099.44hm2、830.25hm2、0.04hm2,分别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的9.13%、6.90%和0.0003%。耕地土壤pH值变化于3.82-8.37之间,均值为5.33±0.97,变异系数为18.20%。云霄县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对策主要有合理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施用有机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续第6期第11页) 12.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政策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在全国部分县(场、单位)开展耕地质量建设试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的原则,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模式.一是退化耕地综合治理.重点是南方土壤酸化(包括潜育化)和北方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治理.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开展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等.二是污染耕地阻控修复.  相似文献   

10.
高山蔬菜土壤在长期习惯施肥、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土壤酸化日趋严重,势必阻碍高山蔬菜的持续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土壤酸化对高山蔬菜生产的危害,以提高耕地地力和保护耕地质量为着力点,以保护高山蔬菜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产业增效,菜农增收为目标。开展手机导航种地对酸化土壤治理试验,探求治理酸化土壤合理方法,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提高了7.48个百分点。江西耕地土壤酸化的本质原因是酸性的成土母质,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合理施用石灰、科学施肥是改良酸化耕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六盘水市耕地土壤存在重金属Cd污染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本研究选取典型Cd污染耕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叶面调控与微生物修复4项农艺调控措施开展试验,对治理后土壤中Cd含量和玉米籽实中Cd含量进行测定并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六盘水市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各项措施实施后,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标,其中原位钝化措施降低土壤中Cd含量效果最好,最大降幅约23.99%;叶面调控措施降低玉米籽实中Cd含量显著,最大降幅约40%。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耕地的培育上坚定不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浙江在耕地培育上取得的明显成效;重点剖析了绿肥轮(套)作种植模式、耕地培肥景观化示范、个性化综合施肥技术、酸化耕地靶向精准施治技术与耕地连作障碍削减防治技术等5种耕地培肥技术措施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上的贡献;分析了当前浙江耕地上存在的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不高、耕层土壤变浅、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酸化与板结等突出问题,并从聚焦化肥定额施用制度、强化耕肥技术研究、加强培肥模式宣传3个方面探讨了下阶段耕地地力培育的有效对策。浙江培植沃土的模式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论的实践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浠水耕地地力评价(2006年)及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拟就浠水县耕地土壤p H值现状、土壤酸化成因及土壤酸化给种植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良技术对策,以期为该地酸化土壤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改良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江西省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和2005~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时期的耕地土壤pH值数据,分析了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全省耕地土壤pH平均值是5.2,比1979~1983年下降了0.3;土壤pH值低于6.5的酸化耕地面积比例为98.72%,比1979~1983年提高了7.48个百分点。江西耕地土壤酸化的本质原因是酸性的成土母质,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合理施用石灰、科学施肥是改良酸化耕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面了解浙江省临安市农地土壤酸化状况,为防治土壤酸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耕地地力调查,系统地分析了全市不同利用类型农地土壤的酸化趋势与酸化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临安市农地土壤酸化十分明显,pH<4.5 的强酸性土壤和pH 4.5~5.4 之间的酸性土壤的比例已分别占23.4%和46.6%,其中以茶树、蚕桑和雷竹产业带土壤的酸为最明显。与1982年调查比较,农地土壤pH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分析认为,过量施肥和酸雨是引起该市农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防控该市农地土壤的进一步酸化,笔者认为除做好合理施肥工作外,应借鉴国内外经验,从推广无机改良技术、有机改良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施用生物质炭等多方面对农地土壤酸化进行控制与改良修复。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贵州六盘水市耕地土壤环境不容乐观,耕地土壤重金属Cd污染问题突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了典型Cd污染耕地,采用品种调整、原位钝化、微生物修复与叶面调控等4项农艺调控措施试验,通过对治理后土壤中Cd含量和玉米籽粒中Cd含量综合评价治理效果,筛选适宜六盘水市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技术模式。结果表明,4项措施均可使玉米籽粒中Cd含量不超标,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标,其中降低土壤中镉含量,原位钝化效果最好,最大降幅约23.90%;降低玉米籽实中镉含量,叶面调控措施显著,最大降幅约40.00%。  相似文献   

18.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上,推广应用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施用调理剂等为重点的熟化生土、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应用,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新增耕地达到可供耕种的地力水平,土壤严重酸化等有障碍因子的耕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胡柚园与水稻田土壤酸化状况及其成因,为科学制定土壤酸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为胡柚和水稻两大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常山县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土壤pH值数据,系统分析耕地土壤的酸化成因,并从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土壤酸化治理模式和改进耕作方式用地养地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探讨土壤酸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