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害丹参的新害虫——旋心异跗萤叶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陕西省山阳县发现一种局部严重为害丹参的害虫,经鉴定确认,该虫为旋心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Fairmaire。文中主要描述旋心异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旋心异跗萤叶甲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区双斑长跗萤叶甲生活习性及消长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区近几年来为害棉花的一类新害虫.通过2004~2007年对卵、幼虫、蛹取土样分离调查,对成虫定田块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该虫主要以卵在棉田0~15 cm土层越冬,幼虫主要取食棉田及其周围棉花、玉米、杂草等的根系,完成其生长发育.成虫为害棉花,6月底、7月上旬为发生为害高峰.双斑长附萤叶甲喜高温、干旱的习性与本区近年来棉花大面积集约化种植、节水灌溉的日益普及是该虫近年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4.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俗称双斑萤叶甲。原来寄主为豆类、苜蓿、玉米等作物,2002年在玉米制种地附近的棉田里小面积为害棉花,2004年以后成为博乐地区棉田的主要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为害,2004 ̄2005年对该虫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在田间进行了饲养及田间观察。1为害特点双斑长跗萤叶甲以成虫在白天为害棉花叶片,花蕾苞叶、花柱,夜间躲在棉叶下休息。一般在5月中旬棉花苗期出现,开始出现成虫取食棉花叶片表层叶肉组织,5月下旬棉花蕾期是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最严重时期,7月中旬花期为害减轻,因气温高、棉株叶…  相似文献   

5.
对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的发生数量调查和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在一年中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各有一个高峰期。温度是影响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聚集度指标的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呈聚集分布。聚块性指标与平均密度独立,适合用于分析菱角小萤叶甲分布型的时序变化;在控制条件下菱角小萤叶甲种群动态的研究表明,该虫具有较强的种群数量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棉田的一种新害虫。1998年在新疆奎屯垦区(农七师)首次发现以来[1~2],2004年在博乐地区棉田发生并为害[3],在短短的几年中已扩散到石河子地区。2005年新湖垦区首次发现双斑萤叶甲点片危害棉花,2006年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从2005年的80hm2发展到2006年的513hm2,目前已成为该垦区棉田中继棉铃虫、棉蚜和棉叶螨后的另一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7.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COI基因的榆绿毛萤叶甲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在喀什市大量发生,并能在喀什越冬,给当地榆树造成了严重危害。笔者对榆绿毛萤叶甲成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榆绿毛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和成虫)虫态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该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的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再利用K2P模型构建NJ系统进化树,确定了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腿食根叶甲曾经是贵州省低产稻田的主要根部害虫,近年来该虫在凯里市及贵州省多个稻区均有发生,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长腿食根叶甲一旦暴发成灾,对水稻和多种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失。介绍该虫的分布、为害、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Leconte)在美国是最重要的玉米害虫。它不仅对一些环戊二烯、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盐类化学杀虫剂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还对玉米 大豆轮作和调整播期等农业防治措施产生了适应性。此外,该虫有较广的适生性和扩展性。在过去的60年内,它从美国中西部传到了东北部沿海地区,并入侵欧洲定殖为害。新近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种植转Bt基因抗虫玉米。表达经生物工程改良并导入的某个Bt毒素基因如Cry3Bb1、Cry34Ab1/Cry35Ab1或mCry3A的转基因抗虫玉米可毒杀取食的玉米根萤叶甲。但在转Bt基因玉米使用数年后,田间观察和温室筛选研究显示,玉米根萤叶甲具有对转基因玉米的潜在抗性。本文对该叶甲与防治有关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及其机制、防治措施做了综述和讨论,旨在对该害虫的检疫防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杨朗  邓国荣 《广西植保》2001,14(1):26-28
近十年来,广西龙眼荔枝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有400多万hm^2,随着龙眼、荔枝生产的发展,果园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一些害虫,如龙眼长跗萤叶甲(红头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occiflavis Gressitt et Kimoto、粉筒胸叶甲Lypesthes ater (Motshulsky)、龙眼亥麦蛾Hypitama Longanae Yang et Chen、三角新小卷蛾(黄三角黑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龙眼瘿螨Erophyes dimocarpi Kuang等,来势猛,扩散为害大,对广西龙眼,荔枝生产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些害虫,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萤叶甲属(Diabrotica)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属中的玉米根萤叶甲(D.virgifera virgifera)、十一星根萤叶甲(D.undecimpunctata)、巴氏根萤叶甲(D.barberi)是北美的主要农业害虫。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的分子鉴定方法以鉴定这3种根萤叶甲,本研究从田间采集的成虫样品中获得其部分mtDNA COI序列,与Gen 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设计筛选出3种根萤叶甲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并进行实时荧光PCR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用目标种根萤叶甲DNA和其特异性探针和引物进行实时荧光PCR反应时,在30个循环反应内(Ct值30)有近S型扩增曲线出现,同时其他种均无荧光信号增长。此外,灵敏度结果显示,玉米根萤叶甲和巴氏根萤叶甲可检测的最小DNA模板浓度,即实时荧光PCR反应的灵敏度为0.1 ng/μL,十一星根萤叶甲为0.01 ng/μL。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28日,佛山澜石口岸从泰国进境的一批龙眼集装箱中截获1头死的叶甲成虫、实验室初步鉴定其为十一星根萤叶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后经广东局技术中心复核,确认为我国禁止进境的根萤叶甲属害虫十一星根萤叶甲(英文名Spotted Cucumber Beetle).  相似文献   

15.
脊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萤叶甲Theone silphoides (Dalman)是新疆荒漠草地的重要害虫。近年在新疆局部地区受害严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虫发生严重的地区蒿草叶片被食光,影响了畜牧业发展。蒿类植物在草地牧草产量的构成中比例大,在营养价值上如蛋白质含量超过禾本科牧草,特别是粗脂肪含量高于禾本科、豆科草类0.5~1倍,是家畜春季催乳、秋季抓瞟、冬季保膘的优良牧草;它还能抗旱、抗风沙,具有较强的固沙能力。有关脊萤叶甲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作者于1991~1995年进行了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Momolepta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又叫双斑萤叶甲。2002年在陈仓地区夏玉米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夏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受害田产量损失率达15%左右。为此,笔者自2002年至今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及防治探索,初步摸清了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我区夏玉米上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规律,并摸索出了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一套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情况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2002年以前在玉米田很少发现为害,但自2002年夏玉米田暴发以来,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表1)。时间(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19.
一种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饲养的小型养虫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双斑长跗萤叶甲饲养和观察的小型养虫装置.该养虫装置由圆柱形保鲜盒(直径8 cm,高12 cm)、离心管(直径1.5 Cm,高8 cm)、尼龙纱网(60目)、不锈钢网(12目)、纤维棉(厚0.5 cm)、玻璃培养皿(直径9 cm)、滤纸(直径8 cm)制作而成.该养虫装置使用滤纸作为产卵介质,方便了卵的收集和计数.该装置可以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人工饲养和基础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沙葱萤叶甲发生趋势,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对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草原的为害进行了监测,并以幼虫为试虫,采用大型喷雾机械对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1.3%苦参碱水剂及1.2%烟碱·苦参碱乳油在制剂用量30mL/667m2条件下,药后3、5d及10d对沙葱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85.5%~100.0%,与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沙葱萤叶甲在内蒙古的为害呈加重趋势,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生可能性大,应加强实时监测。印楝素、苦参碱和烟碱·苦参碱对沙葱萤叶甲防治效果好,在草原沙葱萤叶甲绿色防控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