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是评价畜禽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指标。microRNA(miRNA)是一类通过转录后抑制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长度约为22 nt,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与动物机体的采食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参与调控牛、猪、鸡等动物的RFI。针对近年来畜禽RFI的研究现状,特别是miRNA调控畜禽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揭示畜禽RFI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为畜禽饲料利用率的改良与高效生产提供新思路,为优质畜禽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低剩余采食量(RFI)组肉鸭下丘脑胆囊收缩素A受体(CCKAR)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饲料利用率性状的关联性,选取具有完整系谱记录的H系肉公鸭1 000只,收集21~42日龄采食量和体增重,计算RFI。42日龄,根据RFI排序,挑选高、低RFI组肉鸭各8只,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高、低RFI组肉鸭下丘脑CCKAR mRNA表达水平。表型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低RFI组肉鸭饲料转化率和RFI极显著低于高RFI组;低RFI组日采食量显著低于高RFI组,日增重显著高于高RFI组。定量结果表明,低FRI组下丘脑CCKAR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高RFI组。相关性分析表明,CCKAR mRNA相对表达量与饲料转化率和RFI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采食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日增重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提示CCKAR基因对饲料利用率具有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CKAR基因对饲料利用率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APOA4基因在高低饲料利用率组肉鸭肝脏和十二指肠上皮组织中表达量及与剩余采食量性状(RFI)的相关性,选取具有完整系谱记录H系肉公鸭1 000只,测定21~42日龄体增重和采食量,计算RFI。根据RFI,挑选高低RFI组肉鸭各8只,采用qPCR检测APOA4基因在高低RFI组肉鸭肝脏和十二指肠上皮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低RFI组肉鸭饲料转化率和RFI极显著低于高RFI组(P<0.01)。表达分析表明,APOA4基因在低RFI组肝脏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APOA4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与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R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APOA4基因对肉鸭RFI的调控作用及肉鸭饲料利用率的遗传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可变剪接事件参与调控肉牛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水平的潜在作用,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方法]利用Illumina技术对2个RFI水平(高/低)的安格斯牛下丘脑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分别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it...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单栏系统测定个体的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探讨绵羊饲料效率与瘤胃组织形态的关系,为解析绵羊饲料效率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选取出生日龄相近、系谱信息详细、健康状况良好的187湖羊公羔,56 d断奶后转入单栏饲养,过渡期14 d,预饲期10 d,正试期100 d。正试期内所有羊只仅饲喂颗粒饲料,自由采食及饮水,并在80 d和180 d晨饲前空腹测定其体重(body weight,BW)和80—180 d间的采食量(feed intake,FI),计算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中期代谢体重(metabolic body weight, MBW)、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等饲料效率相关性状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于180 d饲养结束后屠宰采集瘤胃腹囊组织1 cm2保存于4%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并观测其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肌层厚度。最后将其与饲料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饲料效率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剩余采食量最大与最小的个体每天的剩余采食量之差达0.57 kg。饲料效率相关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剩余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r= 0.68)和采食量(r= 0.48)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体重(r=0)、末期体重(r= -0.01)和平均日增重(r= -0.02)无显著相关(P>0.05)。饲料效率相关性状与瘤胃组织形态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乳头长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肌层厚度与平均日增重、采食量和末期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无显著相关。不同RFI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瘤胃肌层厚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瘤胃乳头长、宽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RFI组羔羊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Low-RFI组(P<0.01),肌层厚度显著高于Medium-RFI组(P<0.05);不同FCR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乳头长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肌层厚度和乳头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High-FCR组羔羊剩余采食量、采食量、ADG、初始体重和末期体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CR组(P<0.05或P<0.01),Medium-FCR组羔羊乳头长度显著长于Low-FCR组(P<0.05);除瘤胃乳头宽度外,不同FI组羔羊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High-FI组羔羊的剩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ADG、初始体重、末期体重、肌层厚度和乳头长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FI组(P<0.05或P<0.01);不同ADG组羔羊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High-ADG组羔羊采食量、剩余采食量、初始体重、末期体重和肌层厚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ow-ADG组,饲料转化率则极显著低于Low-ADG组。【结论】剩余采食量与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等饲料效率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可作为衡量饲料效率的潜在指标。剩余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与瘤胃组织形态学指标无显著相关,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瘤胃乳头长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对采食量和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PRKAG2基因在不同饲料效率肉鸭中的表达规律及与饲料效率性状的相关性,选取具有系谱记录的1000只H系公鸭,测定21~42日龄体增重和采食量,并计算剩余采食量(RFI)。根据RFI,挑选高低RFI个体各8只,采集胸大肌、腿肌和肝脏,采用q PCR检测高低RFI组肉鸭PRKAG2表达量。结果表明,PRKAG2基因在低RFI组胸大肌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低RFI组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RKAG2在胸大肌中表达量与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R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代谢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腿肌PRKAG2表达量与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RFI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取内诺尔公牛575只,研究剩余采食量(RFI)、1*RFI与体增重的总和(RIG)与胴体品质、非胴体品质和肉品质之间的关系。RFI是由预测采食量与实际采食量的差值。根据RFI和RIG的平均值偏差±0.5来划分高效和低效的动物。建立一个混合模型,RFI或RIG和同期群作为固定影响因素,初始年龄作为协变量,雄性牲畜和试验周期作为随机变量,建立每个评估特征的回归斜率方程。RIG与眼肌面积呈正相关关系。高效RFI组动物的肝脏和内部脂肪比例均低于低效RFI组。与低效RFI组和低效RIG组相比,高效RFI组RIG高效组动物的肌内脂肪提取率分别减少了11.8%和11.2%。与RFI低效组相比,RFI高效组的动物的瘦肉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取内洛尔公牛127头,分为低剩余饲料摄入量(RFI)和高剩余饲料摄入量,通过3个选择线和5个试验来确定RFI和胴体品质、肉品质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和背最长肌进行评估。包括RFI的固定效应、选择线、RFI等级和选择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混合模型的主要变量,屠宰年龄作为协变量,并在试验过程中随机安排,通过T检验比较。平均饲料采食量差异为0.962 kg·d~(-1),低RFI组动物消耗量为0.479kg·d~(-1),高RFI组消耗量为0.483kg·d~(-1),高于预期水准。不同RFI组间各检测指标无差异,RFI对胴体、肉质无不利影响。低RFI可提高内洛尔公牛饲料效率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影响饲料采食量的因素、采食量的调控机理及家畜在不同采食水平下的生产效应等有关资料进行了概述,提出,为了提高家畜的生产效率,实现采食量的调控,应保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平衡关系。在决定饲料采食量的各因素中,营养物质平衡最为重要。在最佳饲料和最适环境条件下,饲料采食量取决于家畜利用能量的遗传潜力。动物生产率是被吸收的养分用于生产的效率,是可消化饲料采食量的函数,能量亏损和胃肠道负载在饲料采食量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饲料采食量的因素之间以及饲料采食量与其它因素之间存在许多互作关系。虽然通过控制饲料采食量而达到动物生产的最优化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但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对饲料采食量与动物产品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规律进行深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AMP激活蛋白激酶α1和α2基因(PRKAA1、PRKAA2)在高、低饲料效率组肉鸭胸大肌、腿肌和肝脏中表达水平及其与剩余采食量(RFI)性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H系肉公鸭1 000只,测定21~42日龄时的采食量和体增重,计算RFI。挑选高、低RFI组肉鸭各8只,采用定量PCR检测PRKAA1和PRKAA2在2组肉鸭胸大肌、腿肌和肝脏中表达水平。[结果]PRKAA1 mRNA在低RFI组肉鸭胸大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腿肌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低RFI组胸大肌和腿肌中PRKAA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肉鸭胸大肌中PRKAA1 mRNA相对表达量与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RFI显著负相关(P0.05),腿肌中相对表达量与日采食量和RFI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胸大肌中PRKAA2 mRNA相对表达量与日采食量和RFI显著负相关(P0.05),腿肌中相对表达量与RF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RKAA1和PRKAA2基因在高、低RFI组肉鸭胸大肌和腿肌中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剩余采食量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硒蛋白是微量元素硒(Se)在动物体内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形式,其表达调控与动物生长和畜禽肉质密切相关。介绍动物体内Se元素吸收代谢的过程及其主要存在形式,系统总结动物硒蛋白的结构、种类、表达分布、生物学功能、合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候选功能基因等,重点分析硒蛋白在活体肌肉中的作用,以及对畜禽肉质调控的影响。通过梳理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饲料添加剂开发和畜禽肉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性状混合模型和多性状混合模型估计了568头体重为70~115 kg的杜洛克猪的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力及其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料重比(feed conversation ratio,FCR)和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的遗传力分别为0.38和0.20。饲料转化效率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较高(0.90)。FCR与各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都高于RFI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尤其是FCR与日增重之间的相关为-0.47。RFI与所有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都接近于0,与背膘厚(back fat,BF)呈一定的正遗传相关(0.15),与眼肌面积(loin eye area,LEA)和瘦肉量(lean meat content,LMC)呈较高的负相关(-0.37和-0.48),与日增重之间的相关则接近于0。综上,杜洛克猪70~115 kg体重饲料转化效率指标具有中高等遗传力,与生长性状有一定的遗传相关,尤其是FCR,因此使用该阶段测定数据计算FCR或RFI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对畜禽产品进行水足迹评价能够清楚地认识其对水资源的消耗情况。目前,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消耗也在持续升高,因此研究如何缓解畜禽产品生产带来的水资源压力,已成为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评价畜禽产品的用水量和对不同生产阶段的用水分析,将有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确定用水量最大的过程,并针对性地实施提高用水效率的战略。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畜禽产品水足迹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不同畜禽产品水足迹评价方法,展望了畜禽产品水足迹的发展,最终提出以下降低畜禽产品水足迹的主要措施:1)减少饲料生产的水足迹;2)提高饲料转化率;3)水资源管理和提高畜禽动物生产性能;4)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为利用科学的指标选育出饲料利用效率高并且综合生产能力好的猪品种,从而解决饲料成本增加的问题,对饲料利用效率指标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剩余采食量性状为目前衡量饲料利用效率的理想指标;饲料利用效率指标与猪生长和肉质特性之间关系紧密;影响饲料利用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摄食、活动、消化和代谢等生物学因素;但是通过饲料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此性状的候选基因的研究结果比较少且并不统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剩余采食量性状的改良对猪的生长和肉质等具有促进作用,它跟机体的各种生长和代谢机能相关,但其遗传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可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饲用复合酶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永平  艾瑞波  刘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566-12568
饲用复合酶能有效改善动物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利用,提高动物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减少粪尿排出量,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饲用复合酶分类以及对动物的作用,综述了饲用复合酶的研发、在禽畜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了饲用复合酶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天然低硒饲料对畜禽生产、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国天然缺硒饲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猪、鸡和鸭的缺硒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饲料缺硒可导致生产中畜禽发生一系列表现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用缺硒饲料喂仔猪8周、雏鸡2周后,血液及组织中含硒量与GSH-Px活性显著降到较低值,并趋于稳定,这与动物开始出现缺硒症状的结果一致。鸡试验证明,缺硒日粮中补加100mg/kg维生素E或补加0.05ppm以上的硒,可防止鸡发生渗出性素质病。但仅补维生素E不能防止鸡胰脏的缺硒病变,还需同时补硒。对鸡胰脏中Cu、Zn、Mn等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缺硒使胰脏变性,导致Cu、 Zn、Mn代谢障碍及含量下降(P<0.05)。试验还证明,增加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可加剧缺硒状况对畜禽的危害程度,说明对饲料条件较好,生长较快的畜禽品种,特别是幼畜、幼禽,应适当提高硒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