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狸鼠消化管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镜、电镜和组织化学技术,对 10 只成年海狸鼠消化管的食管、胃底、小肠和大肠壁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 H E 染色,海狸鼠食管粘膜上皮细胞角化程度较高,胃底腺壁细胞的数量几乎与主细胞的相等或稍多,小肠肠腺底部含有大量潘氏细胞; Schiff 氏染色,胃粘膜的上皮细胞、胃底腺的颈粘液细胞、十二指肠腺的粘液细胞、肠腺的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均为阳性; M assonfontana 氨银法染色,在胃底腺和肠腺内均见有银亲合细胞。扫描电镜下,胃粘膜表面见有较多胃小凹,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形成许多指状突起。透射电镜观察,胃底部壁细胞中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细胞内小管发达,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密集排列,细胞间见有连接复合体结构,胃底腺和肠腺内见有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三道眉草鹀消化道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消化道除食管未发现5-HT细胞外,其他部位均有5-HT细胞分布,且分布密度呈"N"型,直肠部5-HT细胞的分布密度最大,空肠和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次之,而腺胃分布密度最低;5-HT细胞有锥体形和圆形,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肠黏膜上皮之间。说明5-HT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及内、外分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捷蜥蜴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试验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捷蜥蜴消化道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5-HT细胞分布于捷蜥蜴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全长,5-HT细胞在直肠的分布密度最高,回肠部次之,胃体部和食管部最低;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锥体形和梭形,以锥体形为主,主要分布位置在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腺泡之间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点是与其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测定不同年龄段实验长爪沙鼠舌下腺IgA的定位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长爪沙鼠的舌下腺由导管部和分泌部构成,分泌部主要由粘液腺构成,其间散在分布有浆液腺细胞;导管部包括闰管、分泌管和小叶间导管等。粘液腺泡内含酸性粘多糖,浆液腺泡内主要以中性粘多糖为多,Ig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闰管、分泌管和小叶间导管,少量分布于腺泡和腺管间结缔组织,IgA阳性产物无明显规律性年龄变化,主要分布于胞质,胞核。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SJ5-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鸡消化道5-HT的形态和分布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对5-HT细胞的数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SJ5-SPF鸡除了食管和嗉囊以外,消化道各部位均有5-HT细胞分布,而且分布型基本相同,直肠分布密度最高,其次是回肠,腺胃最低;雌性和雄性同一部位5-HT细胞数相比,除直肠以外消化道各段均有差异(P0.05),只有雌性腺胃5-HT细胞数高于雄性,其余部位均是雄性高于雌性;5-HT细胞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说明SJ5-SPF鸡5-HT细胞的分布型与其消化道各部分的功能有关,而5-HT细胞的形态与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常规H.E染色法对驯鹿消化道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驯鹿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与牛的基本相似。但驯鹿有以下特点:食管的粘膜下层未见有食管腺分布,食管肌层的横纹肌横纹非常明显,前胃的粘膜肌较牛的发达,小肠绒毛较牛的细长;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未见有十十指肠腺,小肠腺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还有少量的杯状细胞,无潘氏细胞。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贵州小型猪(Sus scrofa domestica var.mino Guizhounensis Yu.)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应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法显示贵州小型猪消化道黏膜的嗜银细胞。结果表明:除食管外,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主要位于固有层腺泡上皮细胞之间,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很少;细胞分布密度以胃体最高,其次为贲门、胃窦,结肠最低;嗜银细胞形态以锥体形最常见,此外还可见圆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等;细胞的突起可指向腺泡腔、腺泡上皮细胞或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说明贵州小型猪胃肠黏膜内有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嗜银细胞,可能是贵州小型猪胃肠道强大而复杂的内分泌功能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内的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和胃泌素(Gas)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和形态学研究,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结果表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和嗉囊外均有分布,分布密度高峰在空肠,腺胃分布密度最低;Gas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只分布在肠部,且空肠是其分布密度的高峰。2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相似,以锥体形为主,其次是圆形,偶见梭形,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内分泌细胞形态认为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麻雀(Passer monta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位置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麻雀消化道中除了食管、肌胃以外的其他部位均发现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在腺胃最多,空肠次之,十二指肠最少,嗜银细胞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不一,以锥体形为主,还有圆形和梭形,根据细胞形态认为麻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镜对东北虎主要几种消化腺的H.E染色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东北虎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不发达,小叶的界限不清晰,肝细胞体积较大,核位于细胞一侧,肝细胞多呈索状排列,窦状隙不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和导管组成,腺泡形状不一,由单层锥状腺上皮细胞组成,胰岛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和细胞索,分散于外分泌部之间,胞质染色较外分泌部浅;腮腺为纯浆液腺泡,胞质着色呈嗜酸性,颌下腺是以黏液性细胞为主,含少量的浆液性细胞半月。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家兔(Oryctolagus cunieulus Rabbits)消化道胃泌素(Gas)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结果表明:Gas细胞在家兔消化道中除食管、结肠、盲肠外均有分布,其中以胃体数量最多,直肠次之,回肠最少,其形态多样,有锥体形、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等,以锥体形和椭圆形为主;Gas细胞大多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固有膜内,上述Gas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内分泌、外分泌功能有关,分布型与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日龄的长爪沙鼠颌下腺IgA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爪沙鼠的颌下腺由导管部和分泌部构成,分泌部主要由浆液腺构成,导管部包括闰管、纹管、颗粒曲管和小叶间导管等。DAB显色结果表明,Ig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浆液性腺泡、闰管、纹管、颗粒曲管和小叶间导管,并可分布于腺泡和腺管间结缔组织,IgA阳性产物的分布具有不均一性,无明显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性。阳性产物分布于胞质中,胞核呈阴性,对照组阴性。提示从浆细胞产生或循环而来的IgA先经结缔组织进入颌下腺组织,进而定位分布于浆液腺泡和各级导管,导管部有较多的IgA分布。  相似文献   

13.
野生黄鼬消化管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将8只野生黄鼬经乙醚麻醉后处死,解剖取食管、胃、小肠、大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野生黄鼬食管的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肌层以骨骼肌为主.胃贲门部有发达的皱襞和贲门腺;胃底腺有大量的主细胞和壁细胞;胃大弯部的腺体以壁细胞为主,仅有少量主细胞;胃幽门部有发达的幽门腺和大量壁细胞.十二指肠黏膜层有小肠腺,内有潘氏细胞存在,黏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空肠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及集合淋巴小结.结肠无皱襞和肠绒毛,大肠腺排列紧密,其中杯状细胞特别多;直肠固有膜内有发达的大肠腺.所以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特点是胃各部胃腺发达,壁细胞特别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乌苏里蝮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体,食管次之,直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梭形、圆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乌苏里蝮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其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东北虎胃与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东北虎主要消化管 (胃与小肠 )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 ,东北虎胃的黏膜中均有胃腺分布 ,没有无腺区。胃的主要部位胃底腺区的胃底腺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组成 ,主细胞较多 ,通常呈小簇存在 ,主要分布在管状腺边缘 ,且越靠近黏膜肌 ,主细胞越多 ,而壁细胞越少。小肠中的十二指肠段 ,黏膜下腺呈棉花团样结构 ,由黏液性高柱状细胞构成 ,肌层呈规则的波浪型 ,内环肌较厚 ;空肠皱襞不明显 ,肠腺单管状 ,苏木素染色深 ,肌层呈规则的“W”型 ,靠近回肠处的空肠段 ,外纵行肌排列较紧密 ,且厚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极北鲵消化道(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织学结构,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表明:极北鲵的消化道各部分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黏膜上皮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具食道腺;胃部固有膜内具胃腺;小肠和大肠上皮内具杯状细胞,固有膜内未见肠腺。  相似文献   

17.
蓝狐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蓝狐消化道内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2种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中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锥体形,主要集中分布在胃腺上皮、肠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以结肠最多,直肠和空肠次之,胃底腺区、十二指肠、回肠和幽门腺区较少,食管、贲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SS免疫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于幽门腺区,食管、责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根据其形态推测,蓝狐消化道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有内、外2种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Fortana—Masson嗜银颗粒染色法研究了貉、蓝狐、银狐的胃及十二指肠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三种动物胃幽门腺中,嗜根细胞数量最多,呈锥状,嗜银颗粒较粗,密度大、染成深黑色。在胃底及胃贲门腺区、嗜银细胞数量少。在十二指肠部嗜银细胞呈蝌蚪形,嗜银颗粒细,呈黑褐色,密度较小。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在三种动物中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胃底腺是胃的主要消化腺,占据整个胃底部,由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三类细胞组成。他们分别分泌胃消化酶原、盐酸和粘液。此外壁细胞还分泌一种称为“内因子”的物质,该物质与小肠钴胺素的吸收有关。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可分泌碱性粘液。胃液即是有这三种腺体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共同组成。胃黏膜内还含有一些内分泌细胞,除了位于幽门腺区的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外,还有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和分泌组胺的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20.
东方白鹳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四只成年东方白鹳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发现一些明显的特点。东方白鹳无嗉囊,其食管为一直行管道。在中、下段食管粘膜上皮表面有一层均质的粉红色分泌物覆盖。上段食管的固有膜内有食管腺分布,但中、下段食管则没有食管腺分布。在食管与腺胃交界处管壁的固有膜内有明显的盲囊状结构,其囊腔与该交界处的管腔直接相通。腺胃明显大于其它家禽的腺胃。粘膜乳头多而密集。有发达的胃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