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连紫海胆食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连紫海胆成体在自然海区摄食的饵料,包括多种大型海藻类、底栖硅藻类、某些小型贝类及有机碎屑等,其中以海带、石莼等海藻类为主。调查与试验结果还表明,成海胆摄食的饵料与其生活水域的饵料生物种类有关。当饵料生物丰富时,成海胆对饵料的摄食有一定的选择性。对绿藻,红藻、褐藻这三大类海藻,其选择率的大小依次为褐藻、红藻、绿藻。褐藻中以对裙带菜、海带等最为嗜食;红藻中嗜食角叉藻、石花菜;绿藻中嗜食石莼、浒苔等。对于某些动物性饵料,如鱼和贝类的碎肉等,成海胆也有良好的摄食习性。因而,成海胆的食性应属杂食性。  相似文献   

2.
饵料对中间球海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饵料种类对中间球海胆的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摄食鲜海带或裙带菜的海胆生殖腺呈橘红色和橘黄色,摄食孔石莼为浅橘红色和橘黄色,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土黄色和乳白色。长期摄食鲜海藻类的海胆生殖腺味道甜美,口感上佳;而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则有苦涩味。饵料种类及其交替方式决定了海胆生殖腺色泽和口感的转变速度,其中鲜海藻类间转换速度基本一致,均需60d可完成;而人工配合饲料则需80d方能完成。中间球海胆消化道的颜色更易受饵料种类的影响,其转换速度与饵料种类和交替方式无关,20d即有明显表现,40d可完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1988年12月至1989年4月大连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e A)人工苗种室内及海区越冬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10~16℃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稚胆的日摄食量增加,增重量加大。室内15℃条件下,稚胆对海带的摄食量最大,其次为裙带菜、海带和贝肉,石莼和人工配合饵料。稚胆增重率最高的为投喂海带组,最次为人工配合饵料组,室内各组越冬成活率均为100%。海区越冬的成活率最高为94.4%,最低为33.9%。海区越冬的成活率与稚胆规格,稚胆的密度及培育器材内水体交换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壳径10mm左右的虾夷马粪海胆幼胆,在每m^2770个,1150个和1540个3种密度下,经过历时50余天的陆上网箱流水饲养,其壳径的增长和幼胆成活率差异不大,而体重的增长率,后两种密度仅为前者的46%差异显著几种不同饵料的喂养结果,以海带居首位,体重的增长率当量分别为海带1.0,鼠尾藻0.77,石莼0.65,裙带菜0.37,饵料系数依次为石莼4.7:1海带7.8:1,尾鼠藻9.4:1,裙带菜13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藻类饵料对虾夷马粪海胆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1999,23(1):69-76
对虾夷马粪海胆石在10.0-25.0℃水温下单独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及15.4-17.8℃混合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铜藻、角叉菜的不同组合和21.6-27.4℃饥饿状态下的摄食、生长及成活进行了试验研究。海胆体重与壳直径的关系为G=0.43132D^2.9958。海胆对海带、裙采、石莼的日摄食率依次降低且随水温变化而异。1.0-3.6cm的纪海胆在10.0-25.0℃下摄食上述海藻均可保持较快  相似文献   

6.
李旭光  张喜昌  张艳 《齐鲁渔业》2020,37(3):1-3,I0001
研究虾夷马粪海胆幼胆对鲜海带、盐渍海带、干海带、白菜和萝卜的饵料选择性。利用五种物料饲喂虾夷马粪海胆幼胆50天,检测海胆的成活率、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摄食鲜海带和干海带组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9.83±0.29%)和(93.50±2.60%);摄食干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增重率最高,分别达到(120.36±3.13%)和(117.34土5.74%);摄食鲜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壳径扩增率最大,分别达到(4.74±0.45%)和(4.30±0.40%)。虾夷马粪海胆幼体摄食干海带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2±0.53。研究表明,鲜海带、干海带和盐渍海带都是虾夷马粪海胆的优选饵料。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生长、摄食及变异的影响,利用两种饵料—裙带菜(Undaria pinnitafida)和配合饲料,对6个中间球海胆全同胞家系进行了60 d投喂,实验结束时测量了实验海胆的终末体重(FBW)和总摄食量,并计算了体重特定生长率(SGR)、饵料系数(FCR)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ΔCV),利用双因素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饵料、家系及二者交互作用对FBW、SGR、FCR及ΔCV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FBW和ΔCV无显著影响,摄食裙带菜的海胆较摄食配合饲料的海胆在终末体重(FBW)和整齐度(ΔCV)上表现出极显著的优势(P0.01),不同家系间海胆的FBW和ΔCV也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与家系的交互作用对体重SGR和FC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各家系内,裙带菜投喂下海胆体重SGR均极显著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饵料系数(FCR)均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P0.01);对于每种饵料,不同家系间SGR也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FCR亦是如此。两种饵料下家系SGR排位基本一致,说明家系与饵料在SGR上的交互作用是由于不同饵料下家系对SGR的影响程度有差异造成的,而家系FCR排位出现了较大变化则说明FCR受到交互作用的影响是由于不同饵料对不同家系的投喂效果不同造成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家系选择可用于对中间球海胆生长、饵料系数和整齐度的遗传改良,饵料对这些性状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对饵料系数进行家系选育时应注意家系与饵料的交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连紫海胆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就大连紫海胆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以及种海胆成熟度鉴别等进行了探讨。1988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0.5M的KC1诱导采卵并按卵与精子1:1000的密度人工授精,受精卵按1~2个/毫升孵化,浮游幼体按0.2~0.8个/毫升培育并以牟氏角毛藻为主单一或混合投喂,稚海胆前期以底栖硅藻,后期加喂石莼或者剥离后投喂石莼或人工配合饲料,整个育苗工艺基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不同饵料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研究了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对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幼鲍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将6种饵料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黑鲍20只.实验幼鲍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2.29±0.03)mm、(0.223±0.002)g,实验为期35 d.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饵料对幼鲍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龙须菜组、蜈蚣藻组、江蓠组和石莼组.其中海带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他海藻组(P<0.05);(2)不同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6种饵料组的幼鲍的特定生长率(SGR)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江蓠组、石莼组、龙须菜组和蜈蚣藻组.其中人工配合饲料组、海带组的SGR显著大于其他饵料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干重增重率亦呈现相似趋势.实验结束时,蜈蚣藻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3)幼鲍对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效率是最大.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和海带是黑鲍养殖生产上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10.1℃,将初始体质量为(0.55±0.16)g的马粪海胆幼胆,随机放入0.3 m×0.4 m×0.5 m的白色塑料桶中,每桶100个,过量投喂新鲜孔石莼、粘膜藻、肠浒苔、裙带菜和珠状硬毛藻,计算各种藻类的摄食量(以干质量计),研究马粪海胆对藻类的摄食选择性。再将初始体质量为(0.67±0.32)g的马粪海胆置于水温为10.1、15.6、20.3℃的容器中,投喂相同的5种藻类2 d后,挑选10个规格相似个体放入1 L锥形瓶中,适应0.5 h后密封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研究不同温度和藻类饵料下马粪海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选择率依次为裙带菜>粘膜藻>孔石莼>肠浒苔>珠状硬毛藻,马粪海胆明显偏好裙带菜;马粪海胆摄食量受温度及藻类种类影响显著(P<0.05),在15.6℃时,日相对摄食率最大,摄食裙带菜的组别显著大于其他组别(P<0.05),摄食珠状硬毛藻的组日相对摄食率最低;各组别马粪海胆耗氧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温度条件下,孔石莼组耗氧率最大;各组排氨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15.6℃时最大。研究结果将为开展马粪海胆生态增养殖、构建刺参池塘绿色综合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为近年引进的养殖新种,因其品质优良、养殖期病害少、经济效益高而深受欢迎,目前已在辽宁、山东等沿海地区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鲜海带等鲜活藻类做为虾夷马粪海胆的主要饵料,由于受自然环境及自身生理特性的限制,难以保证常年供应,而淡干海带和盐渍海带等的投喂效果又不十分理想。为此,我们根据虾夷马粪海胆的食性,加工了部分盐渍裙带菜,进行投喂试验,以期达到解决虾夷马粪海胆筏式养殖过程中淡季饵料来源的目的。1供试海胆的选择  试验海胆均为大连碧龙海珍品有限公司1996年人工…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89年由日本引进的虾夷马粪海胆,经7年试验研究,已经掌握了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和海上养成商品胆技术。 虾夷马粪海胆原产于日本北海道及以北沿海,在俄罗斯萨哈林岛等地也有分布。本种主要栖息在50米以内海藻繁茂的岩礁、卵石海底。以海带、裙带菜、马尾藻及石莼等海藻为食,也可食一些小型底栖动物。 该胆一般能长到7—8厘米,个别大的可达9—10厘米。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海胆酱等食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殖腺含有较高的氨基酸、多糖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方紫海胆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成体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摄食和活力情况。结果表明,紫海胆在5种海藻共存的情况下,对不同海藻类具有不同选择性,日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对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的嗜食性最高,其次为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石莼(Ulva lactuca),对刺松藻(Codium fragile)的喜好性较差。紫海胆的摄食受水温、海藻种类和自身体质量的影响,在23~27℃时活力和摄食状态最佳,水温升高和降低均会显著抑制其摄食;成体紫海胆对石莼、半叶马尾藻和琼枝麒麟菜的日摄食率有显著差异;在最适摄食水温下,紫海胆日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呈显著的指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使用鼠尾藻、亨氏马尾藻、石莼、浒苔、马齿苋、羊栖菜、海带等7种植物源单独投喂仿刺参幼参,一种商品饲料作为对照组,各试验设3个平行,每平行20头幼参(体质量2.5~3.5g/头),试验周期60d,之后通过对比体长、特定生长率、质量平均增加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存活率、饲养水质等指标,得出可能适宜作为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配料成分。试验结果表明,以体长为考核指标,各种植物源对其影响依次为:马尾藻海带200目浒苔粉鼠尾藻马齿苋石莼粉400目浒苔粉羊栖菜添加海泥400目浒苔,部分组别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幼参特定生长率、质量平均增加率、表观消化率、饵料系数为考核指标时,鼠尾藻、马尾藻、石莼、浒苔各项数值优于其他植物源,差异显著(P0.05);马尾藻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高于其他植物源,羊栖菜的表观消化率值最低;浒苔、石莼、鼠尾藻、马尾藻较其他植物源更有利于幼参生长,可作为幼参人工配合饲料组分。  相似文献   

15.
紫海胆(Anthocidariscrassispina)隶属棘皮动物门,海胆纲,长海胆科,是食用海胆中的重要经济种类。我国主要产地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其自然繁殖季节为5—7月,喜生活于水质清澈、礁石丛生、藻类丰富的海域,厌光,多栖息于阴暗的岩缝或石块下。本人于1996年赴日本研修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现将其介绍给广大同行,以供参考。1.亲海胆的饲养亲海胆长年饲养于室内恒温循环过滤槽中,饲育水温20℃,密度40个/m3水体,照应100Lx以下,盐度30%投喂饵料为裙带菜、海带等。2.采卵紫海胆1-2年达性成熟,外形上分不出雌雄,产卵量400万…  相似文献   

16.
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discusdiscus♂)对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的选择性,继而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制摄食驯化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无饵料强制驯化的状态下,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石莼>江蓠>龙须菜>蜈蚣藻;在用单一饵料强制驯化7d后,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江蓠>石莼>龙须菜>蜈蚣藻。而黑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存在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海带是黑鲍最喜食的饵料,前期摄食驯化对其饵料选择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几种饲料添加剂对虾夷马粪海胆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螺旋藻粉、蚕蛹粉、冬虫夏草粉以及肉毒碱等,饲喂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40 d,测定成活率、饲料系数、平均壳径及平均体重的日增长.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配合饲料的促生长效果要明显强于海带,且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海带组(P<0.05).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肉毒碱对虾夷马粪海胆的促生长效果的比较,发现添加肉毒碱虽然促进了海胆外壳的生长,却限制了体重的增长.通过添加螺旋藻粉、蛹粉和冬虫夏草粉对虾夷马粪海胆促生长效果的比较,发现添加5%的蛹粉促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饵料及其组合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人工配合饲料、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下称江蓠)、江蓠 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江蓠 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inalis)、江蓠 裂片石莼 肠浒苔共5种饵料搭配方式对黑鲍幼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进行35d,结果表明:(1)不同试验组之间的幼鲍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试验处理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江蓠 浒苔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大于其它饵料组(P<0.05);饲喂混合海藻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显著大于单一海藻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和干重增重率亦呈相似趋势。(3)幼鲍对不同饵料组合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较高时用江蓠、石莼和浒苔组成的混合饵料代替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鲍,同样可以达到高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9.
皱纹盘鲍幼鲍配合饵料的研制与喂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春季用配制的7种饵料,在室内以两个不同条件下,对两种大小规格的幼鲍(壳长7.0~10.0与13.0~16.0毫米)进行了49天与70天的两批喂养试验,并用日本商品饵料与海带作生长对比。所有7种配合饵料对幼鲍的生长效果都远超过了自然饵料——海带,其中有3种较为突出,平均日增长多在100微米以上,而与日本商品饵料效果接近。若以海带的饵料当量值为1.00,对于大个体组的幼鲍,0301的当量为1.78,0302为1.73,0306为1.62,日本饵则为1.68;而小个体组效果低于日本饵。通过保形率试验,在20~24.7℃下连续充气,24小时后0301、0306与8540的保形率分别可达70.4%、71.7%与76.3%;48小时后仍各保持65.8%、64.0%与71.3%。虽经48小时浸泡与气泡冲击仍无碎散现象,其保形率接近日本饵。配合饵料还成功地通过了海上试验,在1985年夏季海上喂养结果,配合饵料同样显示比海带优越。配饵8540在第一阶段(25天)平均日增长高达176、168微米;全阶段(54天)平均日增长8540为154微米,是海带的2.39倍。这一结果不仅加快了鲍生长、缩短了养殖周期,而且弥补了夏秋季缺少海藻饵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盐渍裙带莱替代鲜海带投喂规格3~4cm、4~5cm、2~3cm的虾夷马粪海胆,分析了在生长、生殖腺发育等方面的效果差异,指出在生产过程中适时用盐渍裙带菜替代鲜海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