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鸭瘟"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了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同的疾病,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较轻。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病的发生,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注射无治疗作用。该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感染该病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据现场统计,鸭群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50%~60%。本试验对该病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  相似文献   

3.
1 鸭瘟 1.1 流行情况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常见发病鸭头颈肿大,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有发病的。该病流行期较长,可达15—30d,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下痢、眼和鼻孔有分泌物、有神经症状及心包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多发,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浆膜广泛性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要特征,故又名传染性浆膜炎。自从190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该病逐渐传播到全球所有集约化养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养鸭业向集约化、工厂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具有较高传染性,发病率在10%-60%之间,死亡率可达30%-90%以上。该病易发难治,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使鸭只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大肠杆菌,造成鸭只短期内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造成残次鸭过多,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增加了饲养成本,甚至失去饲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疫里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它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eimerellaanatipestifer)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国外1932年就有报道。国内则于1980年后由北京和广东先后证实了该病的存在。该病近两年来在我区养鸭密集的南宁、柳州、北流、贵港、横县、宾阳等市、县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危害我区小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现将综合诊断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特点此病一般发生于10~60日龄左右的鸭,但主要危害10~30日龄小鸭,最早可见7日龄雏鸭发病,呈急性经过;对日龄以后的鸭发病多呈亚急性、慢性经过。发…  相似文献   

8.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旧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相似文献   

9.
鸭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传染病。一般呈零星发作,成年鸭易感,尤其处于产蛋期的母鸭更为多发,而雏鸭则很少发病。该病能传染鸡、猪。鸭瘟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病鸭多在发病后4~6天死亡,因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或颌、颈水肿,故俗称“大头瘟”。该病不传染鸡、猪。  相似文献   

10.
鸭曲霉菌病是鸭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又名鸭霉菌性肺炎,主要发生于温暖潮湿或多雨季节。该病尤以雏鸭易发,该病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很高,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鸭沙门氏菌病又叫做鸭副伤寒。因为患本病的雏鸭死前有时见身体翻转,腹部向上,所以又叫做“仰卧病”或“猝倒病”。雏鸭很容易得这种病,尤其是出壳后几天到2周龄左右的雏鸭。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常引起大批幼鸭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起.山东省的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似的疾病.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率较低。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1株病毒,病毒粒子直径80~200nm,呈圆形.有囊膜。进一步试验鉴定,该病毒核酸类型为DNA,ELD50为10^-3.46/0.2mL,对樱桃谷鸭胚、番鸭胚、麻鸭胚及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90%、20%和0%。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处理敏感,56℃ 30min能使病毒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O”型人、鸡、鸭、鹅、猪、小鼠、豚鼠、绵羊等的红细胞。血清学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雏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小鹅瘟阳性血清之间无中和作用,而能部分中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表明该分离株与传统鸭瘟病毒呈部分相关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鉴于该病用传统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故现暂定名为“新型鸭瘟”。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氏杆菌病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斑性传染病。自从190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美国,英国等也相继报道了该病的流行。我国最早发生于1982年,目前各地常有本病的流行,对我国的养殖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雏鸭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一周龄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最易感,病鸭突然发病,病程短促,数小时即死亡,死亡率高达90%。DHV有三种血清型,无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刘深廷(山东省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6611)近几年,沽河、五龙河流域的鸭场和养鸭户在春季的育雏鸭群中流行一种以气喘、拉稀及脚软并伴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对该病...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鸭细菌病,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该病在各个养鸭地区广泛分布,发病率高低不等,引起鸭死亡、发育迟缓、淘汰率增加,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此,该病的检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鸭传染性浆膜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该病的防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及高度传染性病毒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常给养鸭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结合基层生产实践经验,对该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鸭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本文综述了Ⅰ型鸭肝炎的病原特性及防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对鸭肝炎几种病原分类及分型的最新情况也进行了概述,对该病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鸭瘟是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渍、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威胁着鸭、鹅养殖业的发展。对一例鹅患鸭瘟的诊治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95年7月以来,对福州郊区某鸭场5批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病的番鸭群,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又对2批发病番鸭紧急性注射鸭疫巴氏杆菌灭活铝胶苗,且与药物治疗相比较,二者均获得满意的疗效,试验表明鸭疫巴氏杆菌灭活铝胶苗可用于该病的紧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