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为更好地在渭北生态区进行苹果绵蚜防控工作,于2009年秋至2010年春开展其越冬状况调查。在试验园内选取苹果绵蚜发生较重的果树,定株调查,10d调查1次,分别观察记录取样部位、各虫龄虫量、被寄生数量。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在渭北地区11月中旬进入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根部越冬,树干略次之,枝条处最少。苹果绵蚜以2龄若虫越冬为主,平均比例达65%左右;1龄和3龄若虫所占比例较少,各约占13%和17%;4龄若虫极少,只占4%左右;成虫不能越冬。对管理状况不同果园,越冬虫口基数没有明显差异,树干处越冬虫较易被寄生蜂寄生,枝条次之,根部最低。标准化管理果园苹果绵蚜被日光蜂寄生的寄生率高于普通管理果园30%左右,被寄生率达75%以上。可见,加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利用天敌防控苹果绵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苹果绵蚜在河北省冀中地区的越冬特点,为其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4年对河北省冀中地区苹果绵蚜的越冬场所和越冬虫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冀中地区苹果绵蚜在12月进入越冬期,翌年3月开始活动;越冬场所以苹果树根部为主,适宜年份也见于主干和枝条上;越冬虫态以1龄若虫为主,适宜年份见少量的2龄若虫。  相似文献   

3.
苹果绵蚜在昭通市1年最高发生15~16代,最低发生10代,世代重叠。10月份部分虫进入越冬期,1月份苹果绵蚜开始活动。7~8月份,完成1代仅需11~27 d,而在冬季完成1代需50.3~92.5 d。1年产生2次有翅蚜,夏季有翅蚜所产生的后代均为孤雌蚜,而秋季所产生的后代不仅有孤雌蚜,而且能够产生性蚜。各龄虫均有越冬,其中以第2龄虫为主,田间尚未发现性蚜和卵。第1龄虫为全年主要迁移虫态,占98%以上。  相似文献   

4.
2004年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入侵新疆,主要分布于伊犁地区的新源、霍城、巩留、伊宁等四个县和兵团的61和62团.初步摸清了生物学.苹果绵蚜在新疆伊犁河谷1年发生12~15代,自然条件下能安全越冬.以若虫在树干、主枝、侧枝的剪锯口、节疤、老树皮下、树缝、新梢的叶腋、短果枝的端部和树基的萌蘖枝处、枯枝落叶下,根茎外围0~7 cm土层中均能越冬.树下和树皮裂缝越冬存活率较树上为高.不同苹果品种被害率不同,秦冠被害轻.提出了以严格加强检疫,采用园内园外、树上树下、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苹果绵蚜全年活动期约为7个月。主要以1、2龄若蚜越冬。我区一般年份4月上中旬越冬绵蚜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开始迁移到嫩枝、叶腋、芽基部为害,部分绵蚜开始向周围树上迁移,5月下旬~6月中下旬是繁殖为害的高峰时期。被害树上布满绵蚜,并有白色絮状物出现。7~8月间气温较高,不利于绵蚜繁殖,再加上天敌特别是日光蜂对绵蚜的寄生和捕食,使绵蚜数量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6.
康氏粉蚧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康氏粉蚧又称梨粉蚧,主要为害梨、苹果等果树。近年来,梨果套袋给康氏粉蚧提供了生存环境,部分梨区发生比较严重,是为害套袋梨的又一主要虫害。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果实、叶、芽、枝干或根的汁液,在河北梨产区,对果实为害最重,受害处停止生长,形成畸形果。 1 发生规律 康氏粉蚧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梨树的枝干缝隙或树干基部附近的土块缝、石缝中越冬。翌年春季梨树发芽时越冬卵孵化,初孵若虫爬到枝、芽、叶等幼嫩部分为害,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第3代在8月下旬。雌若虫发育期为35~50天,脱皮3次即为成  相似文献   

7.
苹果绵蚜是国家重点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对象,对苹果生产危害很大,1年发生12~18代,以若虫在树干缝隙和地表根部越冬。1年出现2次繁殖为害高峰(6月份和10月份)。防治方法以树上喷药防治为主。其它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8.
苹果绵蚜,又叫料蚜,白色蚜虫,棉蚜虫,白毛虫,一年发生14-15代,以1-2龄若蚜在伤疤裂缝树干地表越冬,4月初越冬蚜活动,平均气温上升11℃开始迁移,  相似文献   

9.
长绵粉蚧在陕西省苹果园1a发生1代,以3龄若虫在树干、大枝粗皮缝隙处结茧越冬.4~5月为主要为害期,出蛰若虫和成虫吸食苹果树枝、叶、果实的汁液,削弱树势.防治上应重点抓好果树开花前越冬若虫出蛰期和6~7月1龄若虫发生期的化学防治;开花期~幼果期应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主,尽量避免喷洒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0.
苹果绵蚜1年发生14-20代不等,一般以1~2龄若蚜在苹果树的粗皮裂缝、各种伤口和主干基部的地下浅土根部越冬。次年春天苹果树开始萌动时.越冬若蚜开始刺吸汁液,并沿枝干向上爬行至新梢基部的叶腋为害。苹果落花后开始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1.
苹果绵蚜属同翅目绵蚜科 ,是苹果生产的大敌。绵蚜群落通常寄生在苹果枝干的粗皮裂缝、切伤口、剪锯口、新梢叶腋以及裸露地表根际等处 ,绵蚜背部着生的白色绵状物堆积在一起看上去非常明显 ,容易发现。它以成虫和幼虫在苹果幼嫩组织和枝干吸食汁液 ,被害枝组织受刺激可形成肿瘤 ,影响养分输送 ,削弱树势 ,消耗树体营养 ,寿命缩短 ,严重时可使枝条或整枝枯死。所以世界各国都把苹果绵蚜列为进出口检疫对象。1 苹果绵蚜的发生规律苹果绵蚜以一至二龄若虫潜伏在苹果根部土中及枝干裂缝中过冬。次年春季开始活动为害。若虫逐渐成长为无翅胎生…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球蚜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球蚜在张家口坝上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有翅蚜产卵孵化的若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第1代、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9月下旬进入越冬期.药剂防治以4月下旬越冬球蚜脱去白色腊质防冻壳开始至第1代球蚜若虫2龄体表未出现白色腊状分泌物之前为防治适期;在防治适期以喷施20%和25%吡虫啉1 25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效可达88.86%和93.89%.  相似文献   

13.
伊犁河谷苹果绵蚜越冬生物学及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在伊犁河谷的越冬生物学及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伊犁河谷苹果绵蚜无翅孤雌蚜越冬主要位于根蘖部,其次在树干和枝条上。全年只有一次迁移高峰期并靠若蚜来进行。无翅孤雌蚜在1d的迁移高峰在16:00至17:00,阴天活动量少。在温度25-28℃的条件下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12.04d。  相似文献   

14.
<正>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一年发生多代,年中春夏、秋两次发生为害高峰,秋季发生规律是:9月中旬开始增殖,10月出现全年第二次发生为害高峰。苹果采收后喷药防治,不仅控制秋季苹果绵蚜为害,还可大大压低越冬绵蚜基数,控制来年为害。 1994年我们进行了40%蚜灭多乳油防治苹果绵蚜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5苹果绵蚜5.1危害特点成、若虫集中在剪锯口、新梢叶柄基部和根部为害,绵蚜聚集处分泌白色棉花状蜡丝,被害部肿胀成瘤状,严重削弱树势。  相似文献   

16.
一、苹果绵蚜 危害性及发生规律:苹果绵蚜又叫苹果绵虫.有的果农称其为“白油虫”。成虫、若虫群集危害,取食树体汁液.新梢、枝干和根部因受刺激产生肿瘤和裂缝,造成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整株死亡。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在天津市部分区县发现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该虫是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本市属于首次发现,对苹果和沙果生产危害很大。在天津市每年发生14~15代,以若虫在树干缝隙和地表根部越冬。一年出现3次高峰(4~5月、8~9月、10~11月)。防治方法以树上喷药防治为主,其它措施为辅。文章对其在天津的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1.发生规律康氏粉蚧是一种以刺吸树体根、嫩梢、果实、芽等组织器官汁液的有害昆虫。初期以卵和少量雌性成虫在树体各种缝隙及根颈附近的土、石缝处越冬;葡萄开始萌芽后,其卵孵化成若虫,开始分散危害葡萄的各个器官。在湖南,康氏粉蚧孵化若虫1年发生3代,第1代盛发期在4月中下旬,第2代  相似文献   

19.
巴里坤县危害杏树的蚧类害虫主要是糖槭蚧。糖槭蚧在巴里坤县一年发生两代,以2~3龄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成虫固定取食,产卵于介壳内。1~2龄若虫多活动在嫩枝和叶片背面,3龄若虫多固定在嫩枝条的下部,4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危害,以刺吸式口器插入嫩梢、枝条、主干或叶片内吸取汁液,  相似文献   

20.
昭通市苹果绵蚜的越冬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绵蚜在云南昭通市10月下旬部分虫就进入越冬期,翌年1月中下旬开始迁移活动。冬季,苹果绵蚜主要集中在主干上的结疤、剪锯伤口等部位,各龄虫均能越冬,其中,以2龄虫为主,1龄虫、2龄虫、3龄虫、4龄虫和成虫占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8.4%、34.9%、23.2%、19.9%和13.7%。在田间尚未采集到性蚜和卵。与发生高峰期比较,冬季田间蚜群量和每蚜群虫量分别下降31.2%和6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