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和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王桂华,秦琦,石保新,希纳,党新生(新疆巴州畜科所)弓形虫病又叫弓浆虫病是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原虫病,为查清动物弓形虫病感染情况,我们于1989~1993年对新疆巴州境内的9个县(市)108个乡(场)的人与7种动物作了弓形虫...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传播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传播途径的实验研究杨月中,曾丽(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田保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弓形虫可引起人和众多动物的感染。它的传播途径复杂,既可发生垂直的先天感染,又可发生水平的获得感染[1]。人和动物可通过食入受感染猫粪中的成熟卵囊,也可通...  相似文献   

3.
广西恒河猴弓形虫感染检测吕元聪,崔君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南宁530021)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动物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叫刚地弓形虫,它是一种球虫,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在国外已发现多种猴自然感染弓形虫,而国内则报道极少。为调查和...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的以孕妇(畜)流产、弱胎、畸胎、死胎和儿童(幼畜)生长受阻、死亡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属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猫是刚地弓形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全世界仅有1个种、1个血清型”。刚地弓形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寄生宿主范围大,可自然感染人、猪、牛、羊、狗、猫等多种动物。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浆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此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和200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此病,猫是终末宿主,人、猪和许多的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中间宿主。弓形虫对人畜的危害很大,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猪感染死亡率高,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4月份,我县某猪场15日龄仔猪发病,通过触片染色镜检查和动物接种等实验室诊断,确定为猪弓形体感染,随后采取了消毒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世界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不但在公共卫生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养猪生产也曾造成过巨大经济损失。该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怀孕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文中阐述猪弓形虫的感染状况,得出初步结果,供同行作防治该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浆虫病,由住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刚地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人、畜、禽等其他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弓形虫病的危害重大,对人可造成孕妇早产、流产、胎儿发育畸形等,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爱滋病病人、官移植患者、肿瘤患者等)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可损害脑、心、肺、眼、皮肤等组织。动物感染弓形虫病相当普遍,但大多数属于隐性感染,但对于猪却可引起大批发病,死亡率较高,国内各地猪场都有报道,给猪的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猪弓形虫病(Toxopla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多种有核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俗称弓形体病或“无名高热”病。此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有广泛的宿主种类,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比较高。据报道人群感染率25%~50%,推算下来,全球大约有5亿人感染弓形虫。  相似文献   

9.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浆虫病或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机会性原虫病。弓形虫属于真球目弓形虫科,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几乎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该病的感染率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10.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而鼠总科动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领域有一定重合,其感染弓形虫情况应该得到重视。文章对鼠总科动物种类、分布,以及其感染弓形虫的研究概况及在弓形虫传播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型野生动物寄生虫病研究及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猪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的种类十分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据国外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有至少5亿人感染弓形虫。  相似文献   

12.
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为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于北非的一种刚第梳趾鼠的体内首次发现,现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估计全球有1/3人口遭受感染。除人外,弓形虫还可感染包括兽类、鸟类、啮齿类、鱼类和爬行类等190多种动物,人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在胎儿或婴幼儿可出现发育畸形、智力障碍、脑炎、脑膜炎甚至死亡等的临床症状。在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及爱滋病患者中,弓形虫病也是常见的致死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牛弓形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名叫刚地弓形虫(T.gondii)的原虫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患病的一种人畜共患病。1999年2月12日农业部第96号公告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种名录”包括了弓形虫病,被列入二类动物疫病。在多种动物的弓形虫病中,牛患弓形虫病虽为少见,但在我国与德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签署的有关进口牛(牛精液或胚胎)兽医条款中,也被列为规定检疫的一种疫病。牛弓形虫病的病程多为急性型,表现出共济失调和感觉过敏类精神症状,继后出现严重迟钝,常见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及发热;先天性感染弓形虫病犊牛的症状为发热、…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病是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本调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采自淮安15个规模猪场的300份猪血清进行弓形虫病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被检样本猪弓形虫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6.67%,各规模猪场之间的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异,最高为45%,最低为10%,被检猪场均有弓形虫病感染。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病是一种名叫刚地弓形虫(T.gondii)的原虫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患病的人畜共患病。自1908年Nicolle &  Manceaux从非洲鼠体及 Splendor从美洲兔体分离出弓形虫以来,至今90年了,以此期间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和报告了家畜弓形虫病及其对畜牧业的危害。1999年2月12日农业部第96号公告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种名录”包括了弓形虫病,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为了摸清天峻地区马弓形虫病感染情况,于2000年7月对天峻县的5个乡的马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6.
《中国猪业》2011,(8):72-72
刚地弓形虫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哺乳动物严重疾病(也感染人)的一种原虫。中国是消费猪肉大国,猪感染刚弓形虫后也能感染人,成为人感染弓形虫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可感染多种动物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为了对不同宿主感染的弓形虫株基因型差异及不同基因型弓形虫虫株的致病力差异进行进一步研究,弓形虫基因型的分析多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多位点PCR-RFLP分析、DNA序列分析和微卫星DNA序列分析等技术,扩增位点多选择SAG1、SAG2、SAG3、BTUB和GRA6等遗传标记。传统的弓形虫基因型主要有3个,随着基因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型被发现。本文就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猪弓形虫病(猪弓形体病或猪弓浆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弓形虫的猫、狗、鼠是引起猪弓形虫感染的主要来源。对猪弓形虫病必须进行实验室快速确诊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这对于养猪生产与公共卫生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7月初,博白县博白镇某猪场暴发一种以病猪发热、呼吸困难、流产并出现死亡为特征的疫病。  相似文献   

19.
野生动物弓形虫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食肉性动物中猫科动物对弓形虫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惟一的可以排泄含有弓形虫的卵囊到环境中的动物,进而使全世界的人和动物都有机会感染弓形虫病,而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则是重要的中间宿主。然而野生动物感染弓形虫病之后往往缺少明显的临床症状,很难在第一时间判断出是否感染弓形虫。野生动物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对整个生物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论文就弓形虫在野生动物中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症状加以概括,为其在野生动物中的流行趋势、诊断和防控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小白鼠感染弓形虫的病理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白鼠感染弓形虫的病理学初步观察吕元聪,崔君兆,郑挺,谢丽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530021在哺乳动物中,有的对弓形虫具有自然免疫力,不同种类宿主对感染弓形虫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别。对同一种宿主不同虫株的感染性也有明显的不同、实验动物中,即使在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