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诊断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一组反转录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群——引起的火鸡、鸡、鸭及其他禽类的一组病理学综合症,包括免疫抑制、急性致死性网状细胞瘤、矮小综合征以及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与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星  韦平 《水禽世界》2007,(10):43-4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 RE)是由反转录病毒科中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 Virus REV)引起的鸡、鸭、火鸡和其他禽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该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病综合征以及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该病能引起禽的免疫抑制.并可导致严重的疫苗污染.对养禽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Robinson和Twiehaus于1958年首次在美围分离了REV(T株)。  相似文献   

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是继鸡白因病和马立克氏病之后的第3种病毒性肿瘤病,它是由一组反转录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REV)引起的鸭,火鸡,鸡和野鸡等禽类的一组症状不同的综合征,包括免疫抑制,急性致死性网状细胞瘤,矮小综合征(或称生长抑制综合征,僵鸡综合征)以及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  相似文献   

4.
对实验室诊断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病鸡的淋巴器官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腔上囊、胸腺和脾脏均表现非炎性退行性病变,这种病变是病鸡骆免疫抑制及病原持续感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由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的鸡、火鸡、鸭、鹌鹑、雉和鹅等以淋巴网状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尽管REV本身对禽的致死作用并不很明显,但由于REV能使法氏囊萎缩,其致病基因V-rel能引起B淋巴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侵损禽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并发感染,造成高淘汰率和高死亡率.血清学调查表明,我国鸡群感染REV的比率很高.介绍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的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是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V)群的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病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慢性肿瘤。已知REV有2种型:不完全复制型和完全复制型(非缺陷型)。目前REV群包括REV—T株(仅此一株为不完全复制型,其余为完全复制型)、雏鸡合胞体病毒(CS株)、鸭传染性贫血病毒(DIA株)、脾坏死病毒(SN株)、REV—CA5株。我国于1986年南京地区首次从鸡分离到REV,经鉴定属于非缺陷型REV,并定名为REV—CA5株。  相似文献   

7.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引起的鸡、鸭、火鸡和其它禽类的一组肿瘤性综合征。诊断RE不仅需要见到典型的肉眼和组织学病变,而且需要证明REV的存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的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8.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防制.  相似文献   

9.
陆桂平  陆熹 《中国家禽》2005,27(22):27-28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endotheliosis virus,REV)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病原,属反转录病毒科中C型致肿瘤病毒类的一种.该病毒主要侵害火鸡,但也能引起鸡、鸭等禽类以淋巴-网状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的病理综合征[1~2].REV基因组两端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非常保守,同源性在94%以上[4].通过PCR方法,特异性地扩增REV LTR序列常被用作检测REV存在的方法[4~6].  相似文献   

10.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virus,REV)群的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病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慢性肿瘤.REV感染不仅能引起肿瘤,还可引起感染鸡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使鸡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免疫抑制,使感染鸡极易继发其他疾病的感染.国内REV感染及在鸡群中造成的危害已相当普遍,并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免疫抑制是REV感染引起鸡群经济损失的最根本原因.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1.
屈哲  徐镔蕊  王勇  睢艳平 《中国家禽》2006,28(24):13-15
经剖检观察到病鸡脏器上的肿瘤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到心、肝、脾、肺、肾、肠等组织中有大量网状细胞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病变组织中有REV抗原。因此,将组织学病理变化和检测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相结合可以作为实验室快速、准确诊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肉鸡感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引起鸡、鸭、鹅、火鸡及其它禽类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它是以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综合征、淋巴组织和其它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为特征的一群病理综合征,由于病毒引起的肿瘤以网状组织增生为特征,因此称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相似文献   

1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RE)是继鸡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之后的另 1种病毒性肿瘤病。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 (REV)群的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病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慢性肿瘤。该病毒不仅能通过接触横向传播 ,还能通过鸡胚垂直传播 ,疫苗的广泛污染己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近几年来 ,时有鸡群RE感染的报道。本病的危害不仅在于因感染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或发病死亡 ,更重要的是免疫抑制而引起的继发感染。1 病原学REV属反转录病毒科禽类C型反转录病毒属。目前己分…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方法对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的鸡场中,收集疑为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鸡的脾脏、肝脏56份,分别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斑点杂交试验(Dot-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进行REV检测。结果有21份呈PCR阳性,20份呈Dot-blot阳性,15份呈IFA阳性,且所有IFA阳性样品,PCR和Dot-blot检测都呈阳性,20份Dot-blot阳性样品中有19份呈PCR阳性。研究表明,PCR检测REV较其他方法敏感,可作为REV的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1日龄SPF鸡分别腹腔接种3株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REV-T,DIA和C48株,测得试验鸡红细胞补体(C3b)受体花环率自接种后11d起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从接种后25d起(32d除外),又显著高于对照组。接种不同REV毒株的鸡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IC花环率的变化程度不一致,表明不同毒株引起的免疫抑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鸡血清中抗REV抗体有很强的特异性,用以检测黑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地1703份鸡血清,阴性率分别为14%和23%,证明上述四省均有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Reticulendotheliosis virus group)引起禽类的一组症状不同的综合症,包括免疫抑制、急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类症鉴别。由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20.
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的疑似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病鸡中采集病料,处理后经接种DF-1细胞,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分离并鉴定出1株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命名为GD09。依据已发表的REV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6对引物,采用分段扩增的方法完成了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全长8295 bp,符合典型的复制完全型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序列中不含已知致癌基因。将该分离株的亚群特异性gp90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各参考株相应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D09分离株与中国分离株HA9901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