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平均体重45.25 g的1冬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4%的加丽素红、0.5%的金黄素、0.5%的金菊黄、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色素源,以不含色素源的饲料为对照,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56 d,观察各试验组黄颡鱼的体色,分别测定其背部和腹部皮肤、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力、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结果为金菊黄组黄颡鱼血清酪氨酸酶活力显著提高,而其他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对照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背部皮肤下降11.2%、腹部皮肤下降57.5%,叶黄素含量变化与此类似;玉米蛋白粉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降低了38.5%、背部皮肤无显著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加丽素红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中降低了45%、背部皮肤无显著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显著降低;金黄素组鱼体背部、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8倍和1.5倍,金菊黄组鱼体背部和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倍和0.49倍;叶黄素含量也显著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能够选择性地沉积来源于饲料色素物质,饲料色素对黄颡鱼体色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枭  曾学润 《内陆水产》2000,25(5):43-44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类(Carotenes)和叶黄素类(Xanthopylls) ,在养殖过程中被动物吸收后 ,能在动物体的皮肤、脂肪组织及蛋黄中沉积。据报道 ,在日本对虾饲料中添加0.1 %的虾青素对改善对虾的体色效果较好(Cheng,等 ,1992) ,而叶黄素类色素在北极红点鲑、虹鳟、真鲷等多种鱼的养殖中有改善其肉质的作用。花玛丽鱼(Molliensiavelifera)为卵胎生 ,是珍珠玛丽鱼和银玛丽鱼的杂交品种 ,在自然条件下其体色鲜艳 ,但在人工养殖中由于投喂配合饲料及受养殖环境的影响 ,其体色不如在…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不能获得充足的天然色素源,导致鱼虾的体色变淡,如在大黄鱼的养殖过程中,大黄鱼的体色已失去了原先的金黄色,体型变得难看,品味也无法与野生的相媲美,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对养殖鱼类体色进行调控,已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在动植物王国中发现的最普遍的一类天然色素的总称,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前者由碳和氢组成,属于烃类色素,如β-胡萝卜素;后者属于含氧色素,…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3,27(1):38-42
进行了3个试验以考察饲料添加叶黄素对本地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试验A比较了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胡子鲶体色的差异,其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分别为2.06、1.83、0.96mg·kg-1鲜组织;试验B采用平均体重为52g的本地胡子鲶成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150、20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成鱼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07、5.88、7.02、7.8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64、1.35、1.81、1.86mg·kg-1鲜组织;试验C采用平均体重为3.2g的本地胡子鲶鱼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鱼种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3.2、8.73、11.49、12.5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87、1.71、1.97、2.03mg·kg-1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0mg·kg-1饲料(成鱼)或50mg·kg-1饲料(鱼种)。  相似文献   

5.
清溪乌鳖养殖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溪乌鳖为浙江省特有地方品种,原先在浙江境内湖州德清、杭州塘栖有分布,2009年被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为水产优良新品种,适宜在全国各地养殖推广。清溪乌鳖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腹部体色乌黑,富含黑色素,故称“乌鳖”,是开展中华鳖遗传育种的良好材料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养殖性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天然叶黄素(源自万寿菊,含量为4.64%)的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和皮肤着色效果的影响.在黄颡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5%、0.30%、0.60%、8.00%的受试物,在不影响饲料营养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最高剂量组为可能摄入剂量组的10倍以上,经挤压熟化工艺加工后,实际检测叶黄素含量为未检出(检出限=0.5 mg/kg)、24.2、54.2、118.0、1 700.0mg/kg,依次命名为C、L24.2、L54.2、L118、L1700.饲养90 d后发现,添加天然叶黄素的4个剂量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L24.2组的蛋白沉积率、L54.2组和L118组及L1700组的能量沉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侧和腹部皮肤的黄度(b*)和饱和度(C*)随饲料中天然叶黄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步升高,L118组可达到饱和,并与L1700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L118组和最高剂量组皮肤中黄色素过度沉积,并向肌肉中转移.皮肤中叶黄素的蓄积系数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76.25 mg/kg饲料.结果表明,24.2~1700mg/kg的天然叶黄素显著提高了初始体质量21 9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天然叶黄素作为黄颡鱼皮肤着色剂的最适剂量为76.25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中华鳖养殖业中普遍使用的是粉状饲料.粉状饲料在水中的溶失率大,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同时也增加了养殖管理费用.通过适当的加工工艺,可以改善饲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其中,膨化工艺越来越受到水产养殖界的重视.我国挤压膨化水产饲料在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起步,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福建南部和广东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规模产业,并且正在向全国迅速推广.但是有关鳖用膨化饲料的研究报道很少,本实验研究了膨化饲料对中华鳖稚鳖摄食、生长和营养组成的影响,为鳖用膨化饲料的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1%、2%、4%和8%的喷雾干燥血粉,替代部分白鱼粉,研究其对中华鳖稚鳖摄食生长的影响.经过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5种饲料对中华鳖稚鳖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饲料中喷雾干燥血粉含量的增加,中华鳖稚鳖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且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中华鳘稚鳖饲料可以添加4%左右的喷雾干燥血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玉米蛋白粉的营养价值,综述了在饲料中使用玉米蛋白粉对水产动物生长、原料表观消化率、饲料适口性、饲料氨基酸平衡、鱼体生化指标、肌肉成分以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改善水产动物对玉米蛋白粉利用率的途径,提出应加强不同水产动物就玉米蛋白粉在体内的代谢、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对机体抗病免疫力和肌肉风味的影响以及玉米蛋白粉对除鱼粉外的动物蛋白源的替代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又名甲鱼、团鱼、水鱼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营养丰富,兼有药用的水陆两栖爬行动物。中华鳖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消化能力强,对饲料营养要求比较严格,以蛋白质为主。随着养鳖业的发展,中华鳖全价配合饲料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饲料的配制及其加工工艺是决定饲料品质好坏的关键。根据几年的生产加工经验现将饲料的配制及其加工工艺介绍如下:一、中华鳖配合饲料的配制1、原料选择中华鳖对蛋白质的要求较高。日本学者曾提出8g左右的幼鳖饲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为50%,成鳖的推荐蛋白质为45%。在28℃~30℃水温条件下,稚鳖蛋白质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DHA和EP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25%,是我国开发最成功的一种药补和食用价值都很高的水产经济动物,市场价格稳定,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三年来,河北省水产良种场采用控温繁殖稚鳖的方法,在生产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繁殖过程中鳖卵的孵化率和稚鳖的成活率均较高,分别达到80%和93%左右.现将中华鳖的繁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藻类含有丰富的虾青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论是在动物的饲料还是在水产生物的养殖中,都可以看到藻类的应用。针对水产生物养殖饲料中藻类生物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日本鳖主要分布于日本关东以南的佐贺、大分、福冈等地,其生物学特性与中华鳖基本相似,与中华鳖其他品系相比主要区别是日本鳖裙边与背甲长的比例为35%左右(普通中华鳖为25%左右),体色为"青背白肚",腹部中间具三角形的块状花斑,背部以背甲为中心有微白色细条斑、中心以外为小米粒状微白色小斑,皮肤厚度为8 μm左右,消化道的中肠比同体重的中华鳖长15%、宽9%、肠壁厚12%左右.  相似文献   

14.
水产动物着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6,30(1):138-143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的迅速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养殖鱼虾的品质问题,其中色泽是影响养殖鱼虾商品价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水产动物呈现出的斑澜色彩,主要由类胡萝卜素决定,也与黑色素、鸟嘌呤等色素基团有关。水产动物本身不能从头合成类胡萝卜素,因而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类胡萝卜素。在现代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水产动物摄食天然饵料(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虾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本文就水产动物着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于提高我国水产动物着色剂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饲料色素对大黄鱼成鱼体色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对照组D1)、100 mg/kg(D2)、200 mg/kg(D3)、300 mg/kg(D4)叶黄素和虾青素(1∶1)混合色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饲料,选择平均体质量为(365.54±5.83)g的大黄鱼1 8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50尾,进行为期60 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投喂30 d后,色素添加组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黄色值(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除D2组的大黄鱼腹部皮肤的红色值(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外,各组之间大黄鱼背部及腹部皮肤亮度值(L*)和红色值(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色素添加组的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黄色值(b*)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黄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着色素添加水平的上升而升高,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色素添加水平的上升而降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和虾青素(1∶1)混合色素可以改善大黄鱼成鱼体色及提高其抗氧化能力,综上并考虑饲料成本,建议混合色素添加量为100~200 mg/kg。  相似文献   

16.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亲本来源"永章黄金鳖"的亲本来自河北省阜平县沙河、胭脂河等自然水域及养鳖场中体色突变为黄色的中华鳖。2.技术路线采用群体选育技术,每3年选育1代,对选育群体在鳖卵、稚鳖、幼鳖及亲鳖4个阶段分别进行选育,经连续4代培育后获得观赏、食用兼备的体色金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华鳖日本品系(Pelodiscus sinensis,Japanese strain)幼鳖对蝇蛆蛋白粉、虾壳粉、发酵豆粕、豌豆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以及玉米蛋白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14.69±0.55)g的中华鳖日本品系幼鳖18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投喂试验饲料养殖4周,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进行表观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6组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总能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7.8%~85.6%、73.2%~83.7%、81.2%~91.1%和78.8%~85.6%,其中蝇蛆蛋白粉和发酵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大豆浓缩蛋白的粗蛋白、粗脂肪及总能表观消化率较高;各原料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在75.8%~86.1%,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大豆浓缩蛋白和虾壳粉。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技术的提高,池塘饲料鳖和工厂化生产的温室鳖产量大幅增加,但其品质却不尽如人意,而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中华鳖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肉质厚、口感好、肉鲜美的仿野生养殖的中华鳖备受消费市场青睐。梅州市在获得池塘仿生态养殖中华鳖成功的基础上,利用梅州的天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水库鱼鳖混养模式,通过调控养殖密度,以水库中丰富的野杂鱼作为中华鳖主要优质天然饵料,实现中华鳖生态养殖,从而生产出接近甚至优于野生品质的中华鳖成品。由于山塘  相似文献   

19.
观赏鱼以其艳丽的颜色和优美的体态为人们所喜爱,然而养殖的观赏鱼体色远远不如野生观赏鱼艳丽,其原因与观赏鱼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而最主要的是养殖观赏鱼的饲料中缺少足够的代谢合成色素的前提物质。观赏鱼类的体色是类胡萝卜素、黑色素和鸟嘌呤等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类胡萝卜素的作用尤为重要。与其他动物一样,鱼类体内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从饲料中获得,这促使人们开发和研究观赏鱼着色剂。目前,生产和家庭饲养锦鲤、红龙、七彩神仙鱼和血鹦鹉等观赏鱼都广泛使用着色剂。  相似文献   

20.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