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CR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海产品创伤弧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弧菌自然生存于近海和海湾的海水和海底沉积物中,其分布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1].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的食物后,创伤弧菌能迅速通过肠黏膜侵入血液,引起原发性败血症.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0~40个原发性创伤败血症病例,死亡率高达50%,在佛罗里达创伤弧菌感染是导致食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2-3].我国近年来也有相关报道[4-5],因此加强对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查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伤弧菌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弧菌 (Vibriovulnificus)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一种细菌。在进口的肉类产品中曾检出过创伤弧菌 ,这引起了本局检疫人员的重视。创伤弧菌对人类引起的感染主要有败血症和软组织感染 ,感染本菌后不出现消化道症状为本菌区别于本属其它菌的一大特点。由于本菌对于糖尿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炎及原因不明的肝功能障碍或其他重病患者的危害相当严重 ,特别是败血症病例 ,死亡率可高达 5 0 %。很早人们就发现 ,有人接触过海水或海产品后容易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败血症。创伤弧菌与副溶血弧菌很相似 ,常从海水、鱼类、贝壳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锦州市售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拟态弧菌的污染情况,对锦州市售的不同种类海产品进行了调查。利用已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进行初筛,参照国标及相关报道进行确证。结果表明,235份冷冻海产品中病原性弧菌的总检出率为5.1%。副溶血性弧菌是这次调查的主要优势菌,总检出率为3.0%。  相似文献   

4.
嗜盐菌(Halophilic bacteria)能在含盐较浓(3—4%)的环境中生长,而在无盐环境中则不能生长。本菌现已在分类上划归弧菌属,其学名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本菌常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食用污染本菌的食品常引起中毒。潜伏期一般很  相似文献   

5.
加强海产品检验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及海产品中,如人们经常食用的沙丁鱼、蝶鱼、鲅鱼、带鱼、牡蛎、蛤蜊、梭子蟹、对虾等。在鱼体的带菌率低者达20%,高者达90%。具有致病性的菌株能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无芽胞细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分解葡萄糖发酵,不产气,不产硫化氢,不分解蔗糖;其主要特性是在含2~5%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无盐条件上不生长,故常被称为致病性嗜盐菌。本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20,(2):80-86
为检测芬母多肽的杀菌效果并研究其在罗氏沼虾养殖中的应用,测定了芬母多肽对多种致病性弧菌的杀菌率和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不同浓度芬母多肽对罗氏沼虾幼体、成虾安全性和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芬母多肽对河流弧菌、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杀菌效果较好,对副溶血弧菌的杀菌效果较差;对梅氏弧菌、副溶血弧菌、拟态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25和0.25 mg/mL;将芬母多肽投放到养殖用人工海水中,当浓度为0.004 mg/mL时能够杀灭0 d养殖用人工海水中50%左右的细菌,幼体的死亡数显著降低(P<0.05),随着浓度不断增高,养殖用人工海水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使幼体的死亡数显著增高(P<0.05);芬母多肽对罗氏沼虾成虾的安全浓度为0.05 mg/mL。研究表明,芬母多肽在水产养殖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8):233-235
利用TCBS琼脂培养基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采用糖分解试验、氧化酶试验、IMVi试验等生化试验鉴定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适于基层单位应用的针对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特异PCR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针对该菌的属特异性基因t1基因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片段大小为449 bp.运用该PCR法可特异性的从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标准株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同源性为100%.而经常污染海产品的溶藻弧菌,嗜水气单胞茵标准株J-1,铜绿假单胞茵标准株ATCC27853结果均为阴性.该PCR法最低检出菌体DNA量为10-2ng以及最低检出菌数为5.7 × 103 CFU/mL.对临床上送检的35份样品进行菌体DNA PCR方法检测并同时与国标GB/T4789.7-2003中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比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完全符合,与国标中使用的检测方法相比可大大缩短鉴定时间.因此该PCR法能快速鉴定当前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有利于流行病学溯源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vuA为内标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应激条件下副溶血弧菌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基因tdh的表达量。pvuA和tdh基因的荧光定量PCR融解曲线分析表明,两者均为特异性扩增。尽管相同来源的不同菌株间tdh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tdh mRN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海产品分离株((57.2比13.8)。在pH4.0、0.5%和8%NaCl应激条件下,临床株ZJ2和海产品分离株FJ14A的tdh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海产品分离株KP34在8%NaCl条件下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而低pH应激时tdh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不同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tdh mRNA表达差异显著,临床分离株的tdh mRNA表达量总体上高于海产品分离株,副溶血弧菌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主要表现为tdh mRNA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0.
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属弧菌科弧菌属,是人类致病菌之一,该菌分布全球,生活在海水、淡水及寄生于有关的水生动物中。溶藻弧菌是鱼类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多表现为继发感染。2003年底至2004年3月,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从进境的冻墨鱼、冻鱿鱼、冻带鱼中检出溶藻弧菌6批次,  相似文献   

11.
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及临床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毒力调控基因toxRS和看家基因gyrB、recA作为靶基因,对浙江沿海地区40株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分离株与8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toxRS的多态性位点比例(10.2%)虽低于gyrB(12.0%)与recA(25.4%),但与gyrB均可分辨出最多的序列型(38),具有最强的分辨力(0.986)。3个基因串联后可分出44个序列型,分辨力达0.994。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各地的海产品分离株分布于A群、B群,而临床分离株则主要集中于A群;C群仅包括1个临床分离株。其中临床分离株C2、C5、C7与海产品分离株F24属于同一个序列型,由此可推测该序列型在地域上分布较为广泛并可引起人发生胃肠炎等。因而副溶血弧菌所引起的对公共卫生的潜在风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从进口咸鱼中分离出嗜盐菌@周煜华¥凭祥动植物检疫局从进口咸鱼中分离出嗜盐菌周煜华凭祥动植物检疫局532600嗜盐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能在含盐量为3~4%的环境中生长,在无盐环境中则不能生长,它是一种海洋性细菌,常存在海产品(鱼类、贝类)...  相似文献   

13.
对大通县几个农贸市场采集的32份海产品样品,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经细菌分离、增菌培养、形态观察、染色镜检、三塘铁、生化特性和嗜盐性试验测定,检出的4份阳性菌是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12.5%,同时通过小白鼠致病性试验证明4份阳性菌都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从养殖环境中分离到22株细菌,以副溶血弧菌为病原指示菌,点种法筛选到1株弧菌颉颃菌A4;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及灿烂弧菌均具有较好的颉颃作用。在对虾养殖试验中发现,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2 d后可显著减少水体中的弧菌数量(P<0.05),改善对虾生长状态。该菌株可作为益生菌开发成微生态制剂,用于对虾养殖中弧菌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正副溶血弧菌最早是由FUJINO等~([1])在1950年从日本发生的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发现,并成功分离得到的一种菌。该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隶属于弧菌科中的弧菌属,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菌。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副溶血弧菌已经成为海水鱼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李清禄等~([2])从1997  相似文献   

16.
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名列前茅.在贝类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类常受到严重的病害影响,导致贝类养殖过程中发生大批的死亡,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在贝类的养殖中,常见的微生物疾病种类包括四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本文分别对四类疾病中的典型疾病副溶血弧菌病、牡蛎疱疹病毒病、壳病以及立...  相似文献   

17.
弧菌病是引起水生动物鱼、虾类等大量死亡的一类细菌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U.parahaemoIyticus)、霍利斯弧菌(U.hoIIisae)、河弧菌(U.fIaviaIis)都是急性胃肠炎和腹泻的病原菌,这3种弧菌都可经人的消化道传播途径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8.
<正>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细菌,呈杆状或稍弯的弧状。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形态差异很大,一般是两极浓染,多单在,无芽胞,具有单鞭毛,能活泼运动。  相似文献   

19.
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与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我们于2008年3个不同季节,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集贝类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常规培养方法,对舟山沿海贝类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60份贝类产品中,采用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阳性率为83.33%,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全部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分离到的50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溶血素(tdh)基因检测,结果4株tdh阳性。监测结果表明舟山贝类海产品中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弧菌病疫苗研究开发及其使用效果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属细菌的许多种类能引起人和养殖动物的疾病,霍乱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的瘟疫,即便到现在仍然时有发生,其致病菌就是霍乱弧菌(V.cholerae);而对海水养殖动物来讲,病原性弧菌是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爆发的报道,它的流行给全世界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