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带Suwan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7个Suwan玉米群体在太原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Suwan玉米群体具有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表现为成熟期过晚,植株高大,穗位偏高,叶片数增多,叶面积增大,抽雄、散粉、吐丝期推迟,导致空秆率高,结实性差,植株、穗部性状明显劣于温带对照种.但是群体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及利用价值,通过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强的穗位高,雌雄开花间隔日数大等性状的选择和改良,可以拓宽现有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种质对长光周期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张凤路  S.MUGO 《玉米科学》2001,9(4):054-056
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玉米种质为材料,采用人工延长光照的方法,观测了各类种质对长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随光周期由13.3 h延长至17.5 h,不同生态型玉米种质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株高、穗位高增加,雄穗开花期及叶片衰老期延迟,雌雄穗开花间隔加长,单株穗数降低,总叶片数增多.不同生态类型种质对长光的敏感性表现为温带玉米<高原玉米<亚热带玉米<热带玉米.该研究对温带地区玉米种质的引进及改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玉米叶片总数(TLN),至雄穗开始分化日数(DTI),至散粉日数(DPS)三个性状中,前者基因型、基因型×环境平方和的一般配合力(gca)的作用,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的。光周期是影响TLN和DTI的gca×环境互作的基本气候变因。TLN和DTI的  相似文献   

4.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3个对光周期不同敏感型的玉米品种进行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周期对玉米的营养生长及其N、P、K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敏感型青饲玉米品种华农1号的地上部营养生长、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对相对不敏感型的青饲玉米品种粤农9号的调控作用则不显著。华农1号在长日照条件下根干物重较短日照条件下增幅为390.38 %,光周期相对敏感型品种大暑麦的增幅为119.34 %,粤农9号的增幅为45.47 %;华农1号与粤农9号吸收的N总量分别增加了42.42 %和12.38 %,吸收P总量分别增加了171.76 %和12.23 %,吸收的K总量分别增加了319.27 %和62.42 %。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光照时数的延长,光周期敏感型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的N养分利用率提高了,而P、K养分利用率却与光周期敏感特性无显著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利用光周期调控提高植物能量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红蓝LED(90%红+10%蓝)为光源,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各设置12、16、20和24h四个光周期水平,形成16个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光周期延长使小麦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特别是导致出苗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显著减少。开花后光周期延长会缩短开花到成熟的时间,且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对小麦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开花前,短光周期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构建,增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营养器官干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在开花后,长光周期提高了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开花前短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而开花后长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粒重增加。在开花前后,延长光周期均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在开花前12h光照、开花后24h光照的处理下小麦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最高,说明开花前短光周期结合开花后长光周期最有利于小麦高产和能量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16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160个来源于温带、热带与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自然条件短日照(低纬度冬季,三亚)与长日照(中纬度夏季,北京、哈尔滨)环境下,鉴定自交系的雌雄开花期、株高与穗位高等性状。雌、雄开花期、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0.973、0.780与0.745,存在极显著水平的基因互作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表明这些性状受复杂遗传网络调控,并受光周期等环境因素影响。7884、65232宽、8902、B73、CA335与E28等24个自交系对光周期反应最为钝感,是光周期性状改良的优良供体亲本。鉴定的光周期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对基于这些自交系的杂交种组配、生态区适应性评估、种质改良与引进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光周期反应特性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玉米和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和狗尾草都是短日照禾本科植物,且都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对玉米和狗尾草的光周期敏感性比较研究,探索易于研究的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机理,借以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反应的机理。以玉米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和狗尾草自交系A10为材料,研究在长日照、短日照和在不同生育时期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玉米和狗尾草在长日照条件下都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和生育期延迟,二者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玉米在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光周期钝感期,而狗尾草从发芽出苗就直接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两个光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比较,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比光周期相对不敏感自交系黄早四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  相似文献   

9.
顶生花序是识别大豆类型的重要组分,在本研究中,选用晚熟且对光周期敏感的大豆,研究长日照对此大豆顶生花序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出苗后,大豆幼苗经12h短日照,光周期13d,以便诱导顶生花序的开始。然后,把植株  相似文献   

10.
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植株多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I17及其正常系N17植株为试验材料,在春季和秋季种植条件下分别测定叶片与雄穗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ZT)的含量,研究植物激素对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植株雄穗发生及其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种植的无雄穗系I17与正常系N17的叶片和雄穗中IAA、GA3、ZT和ABA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秋季种植的无雄穗系I17叶片中IAA、GA3和ZT含量在苗期、抽雄期及花粒期均显著低于正常系N17,ABA含量显著高于N17。在植物激素平衡方面,秋季种植的无雄穗系I17叶片中IAA/ABA、GA3/ABA及ZT/ABA的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系N17的相应值。IAA、GA3和ZT的严重亏损与ABA的过量积累是引起玉米无雄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POD、CAT、SOD活性及POD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478及其保持系478、恢复系H01为材料,对叶片以及雄穗小花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在生长过程中,不育系与保持系和恢复系叶片中的POD活性有明显差异;CAT活性在抽雄期相差不大;不育系每个时期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不育系雄穗小花的POD活性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刚开始孕育穗长不超过5 cm(时期I)时CAT的活性显著高于保持系与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孕育完全但没抽出(时期II)时SOD活性明显低于其保持系。玉米抽雄期和开花期的不育系与保持系、恢复系叶片中的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8,17(3):231-235
本文采用光周期差值百分数分析了72个黑龙江省主要推广大豆品种光周期反应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些品种虽来源于纬度相近地区,但各品种对光周期反应差异较大;品种间出苗至开花阶段的光周期差值百分数变异幅度较大(2.2-28.9%),变异系数为65.9%;出苗至成熟阶段变异幅度为2.0-13.6%,变异系数为34.7%;在供试品种中,大部分品种Ve-R1、Ve-R6阶段的pd值小于10%;相邻纬度Ve  相似文献   

13.
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试验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从5月6日至6月7日共设7个播期,研究春旱条件下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各阶段生育进程加快,播种期推迟30 d,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4 d;出苗至抽雄天数各品种间表现不同,先玉335缩短11 d,郑单958缩短8 d,浚单20缩短3 d。随播期的推迟株高和穗位高增高,总叶片数和穗上叶片数不变;秃尖增长,行粒数减少,穗长、穗粗和穗行数不变;子粒长度减小,宽度不变,千粒重和容重降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容重。产量与玉米生长期有效积温呈正相关,浚单20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先玉335,郑单958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浚单20播期最迟为5月16日(有效积温2752.9℃.d),先玉335播期最迟为5月23日(有效积温2624.4℃.d),郑单958播期最迟可至5月27日(有效积温2560.9℃.d)。  相似文献   

14.
玉米P群自交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与温带骨干系相比,P群自交系苗期叶色、叶鞘特征特性明显,株型缺乏紧凑类型,生育期偏晚,单株产量低,抗性强,子粒百粒重和容重较高。P群自交系的光敏感反应主要表现在与营养生长相关的几个性状上,如株高、穗位和雄穗分枝数等。在生殖生长性状上光敏感反应比较迟钝。在温带玉米区适应性较好。但是一些P群自交系如沈137、齐319、1127等各项指标光周期敏感仍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5.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来源于多样性中心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解决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狭窄的有效途径。光周期敏感性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地区应用的主要障碍。对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点和相关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结合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光周期敏感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对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及其衍生的F6重组家系(RIL)在中纬度和低纬度生态环境下的生育性状,对来自于同一亲本材料的F6重组家系和F3家系做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热带、亚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在郑州长日照和三亚短日照条件下,F6重组家系的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和叶片数等光周期敏感指数均表现出数量遗传特点。F6重组家系的平均值接近双亲平均值,有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家系;F3家系通过随机选择连续自交到F6代后,生育期稍有提前,植株和穗位降低,变异范围扩大。因此,F6重组家系群体可以用于进行QTL定位分析。长、短日照两种条件下F6重组家系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与F3家系的相关系数极显著,F6重组家系各性状变异范围与F3家系相比均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说明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杂合基因型家系在群体中的比例逐步减小,显性、隐性纯合基因型的家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特点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运系05-8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基础材料进行NCⅡ遗传设计,分析16个F1组合雄穗耐热性的遗传方差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对相应5个世代的平均值进行遗传模型的尺度测验。结果表明:玉米雄穗耐热性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明显。F1雄穗耐热性平均中亲优势仅为2.13%,但变异幅度高达-20.00%~25.00%,说明高温敏感型自交系的使用可能会降低F1雄穗的耐热性。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力为46.67%,而遗传方差仅为0.076 9,需要在大群体中进行早代表型选择;玉米雄穗耐热性与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和开花吐丝间隔(ASI)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行粒数多和开花抽丝间隔短的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雄穗耐热性,可以作为雄穗耐热性的间接选择指标;大多数组合的B、C尺度模型测验不显著,表明雄穗耐热性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显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一、小麦对温光反应的性质二、小麦的光周期效应 (一)小麦光周期反应的性质 (以上见本刊1984年第五期) (二)光周期反应的始末期及其对发育的影响小麦具备光周期反应能力的早晚,不同品种间差异很大。有人从发芽中的胚开始进行处理,发现胚和胚芽鞘对光周期无反应。最早具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自交系郑58及其两个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和雄穗小花中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散粉期,郑58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不育系,雄穗小花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仅在雄穗发育末期显著低于郑58cmsQ1261;雄穗小花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及散粉期均显著高于不育系。郑58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除雄穗发育末期和抽雄期,其他时期与不育系均有显著差异;雄穗小花中丙二醛含量在雄穗发育初期和散粉期与不育系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雄穗既是玉米产生花粉的器官,也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与玉米产量关系密切。主要概括了玉米雄穗发育进程及光温、水分和播种密度等因素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雄穗分枝数QTL定位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玉米雄穗发育及其遗传规律、玉米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