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噬菌体研究再度成为细菌病原研究的最新热点之一,许多溶源菌的遗传性状、细菌毒力与原噬菌体密切相关,噬菌体控制着一些重要细菌毒素的产生。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0157原噬菌体有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就是毒素结构基因是由溶源性噬菌体编码的。这些噬菌体已经从人、牛和猪各种各样临床病例菌株中分离到,但关于这些噬菌体的流行特性、传播规律还有很多尚未阐明,噬菌体的分离是这些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使用EHEC O157:H7标准菌株EDL933,对快速分离噬菌体的方法进行摸索和研究,为今后噬菌体的分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EHEC 0157 EDL933基因组中诱导分离出了编码志贺毒素的噬菌体933W,并利用PCR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对933W的不同保存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将噬菌体933W置于SM溶液中加入CaCl2、lgCl2至终浓度10mmol/L,明胶浓度至0.1%(W/V)并于4℃冷藏是保存933W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拓宽噬菌体宿主谱,本研究通过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特异性噬菌体v B_Eco M_JS09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细菌进行多轮共培养,筛选到了6株能够同时裂解ETEC和EHEC O157∶H7的噬菌体,并多次传代和宿主谱鉴定,选择其中1株噬菌体Bp47-12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双层琼脂平板试验结果表明,噬菌体Bp47-12在平板上均呈现出了典型的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边缘整齐清晰,无晕环噬菌斑;宿主谱鉴定结果表明,ETEC和EHEC O157∶H7菌株均对噬菌体Bp47-12敏感,实现了噬菌体在ETEC和EHEC O157∶H7菌株之间的交叉裂解反应,拓宽了亲本噬菌体JS09的宿主谱;噬菌体Bp47-12能够耐受60℃左右高温,在p H值3~9时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1;潜伏期为30 min,爆发期为70 min,平均爆发量分别为15;体外裂解试验结果表明,在5 h之内噬菌体Bp47-12能够有效裂解ETEC和EHEC O157∶H7菌株,OD600值下降约0.66;吸附曲线结果表明,在25 min之内,效价为105 PFU/mL的噬菌体Bp47-12能够完全吸附到宿主菌表面。本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也为拓宽裂解性噬菌体宿主谱和应用噬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重构融合蛋白Eae-Stx1/2B免疫特性及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明Eae-Stx1/2B融合蛋白免疫血清在体外能降低出血性大肠杆菌对HEp-2细胞的粘附作用,这一特性在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以纯化的融合蛋白Eae-Stx1/2B为抗原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和滴鼻免疫,ELISA检测结果显示,2次免疫后7 d,免疫组抗Eae-Stx1/2B融合蛋白和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血清IgG抗体显著高于未免疫组;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强毒株EDL933攻击免疫小鼠,免疫组小鼠排菌时间显著缩短,免疫组小鼠存活率均高于未免疫组,免疫组小鼠体质量恢复增长较快。上述试验结果表明,Eae-Stx1/2B融合蛋白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是重要的新发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流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能引起人的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路综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紫癜等全身性并发症。控制该病暴发流行的最好措施是免疫预防,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可用于人的疫苗。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染色体上原噬菌体编码的志贺毒素、LEE致病岛编码的毒力相关蛋白及质粒编码的肠溶血素等。研制中的O157疫苗种类包括亚单位苗、基因工程减毒活菌苗、重组载体活菌苗和转基因植物疫苗等。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针对大肠埃希菌O157免疫预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到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V_EcoM_C1,并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V_EcoM_C1呈现出典型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无晕环,空斑边缘整齐清晰;噬菌体V_EcoM_C1噬菌斑直径为1.0~1.5 mm;噬菌体V_EcoM_C1头部椭圆形,长径约86 nm,横径约54 nm;噬菌体V_EcoM_C1具有可收缩性尾,尾长约76 nm,直径约10 nm,头部与尾部被颈圈隔开;噬菌体V_EcoM_C1可裂解5种不同血清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且噬菌斑透亮,具有较宽噬菌谱;噬菌体V_EcoM_C1在30℃~50℃保持高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在pH5~10稳定;噬菌体V_EcoM_C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10 min,爆发持续时间约60 min,平均爆发量为26,具有较高的裂解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可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证明该噬菌体可以有效杀灭养殖环境(奶牛料槽表面)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综上所述,V_EcoM_C1为1株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牛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分离株在毒力基因分布和遗传进化方面与人源EHEC O157菌株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选择收集来自江苏某奶牛场的STEC菌株18株以及人源、羊源、猪源、禽源STEC参考菌株9株,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推荐的方法,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同时对部分STEC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经毒力基因检测,不同来源的O157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不尽相同,其中牛源STEC O157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的基因排谱最为相近;牛源STEC O18和O26的基因排谱与参考株EHEC O157∶H7(EDL933W)类似,但存在部分基因的缺失。对27株不同来源的STEC分离株进行PFGE,产生了22种不同的酶切图谱。总体来看,不同来源的STEC Dice相似性系数在72%~100%之间。牛源O157分离株与猪源及禽源O157菌株的相似度偏低,而与两株人源O157分离株的相似度偏高,Dice相似性系数在83%~95%之间,牛源O26(克隆群Ⅶ、Ⅷ)与人源O157的相似性系数 > 82%。显然,从牛群中分离到的部分STEC菌株与人源EHEC O157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59-1964
为鉴定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效应蛋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1个新的大肠杆菌O157:H7分泌蛋白Z1370,并以EDL 933菌株为模板,扩增Z1370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GEX-6P-2,转化大肠杆菌XL-1 Blue,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珠和Pre Scission Protease酶纯化目的蛋白。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抗血清并鉴定多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Z1370可能是一个能够分泌至细胞外的效应蛋白。将PCR扩增的Z1370基因连接表达载体并成功在大肠杆菌以可溶形式表达了具有良好天然构象的蛋白,该蛋白在大肠杆菌O157:H7中可以自身催化,并以小于原始相对分子质量的形式存在。将该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了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多抗血清。这为Z137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了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得到生物活性良好的重组Ⅱ型志贺毒素并研究其体内外生物学活性,试验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EDL933菌株为模板,从全基因组中扩增出能表达Ⅱ型志贺毒素全长的stx2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了p ET32a-stx2原核表达载体,并高表达了Ⅱ型志贺毒素全毒素,进一步对重组毒素进行了精细纯化并通过体内外2种方法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毒素纯度较高,对He La细胞的半数致死剂量为21.01 pg,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μg/kg。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传染病。自1983年美国Riley等首次报道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以来,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出现暴发性流行病例。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血清型,牛、羊、  相似文献   

11.
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带菌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埃希氏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是一种出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982年美国首次报道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此后世界各地相继有由该菌所致疫情的报道,尤其在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O157:H7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累积患者近万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能力,采用灌胃感染的方式,将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对粪便中的细菌以及盲肠内定殖的细菌进行分离、计数,发现牛源菌株C1的定殖能力最强,且定殖维持时间最长。对C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得到1对功能未知的双组份调节系统(TCS),N5512/N5520。PCR检测显示N5512/N5520存在于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98.5%),而在其他致病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检测到。本研究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纯化了抑制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0157:H7的噬菌体,并对其进行效价测定。将宿主菌EHEC0157:H7培养制成悬液后与污水样品37℃共培养16h,将培养物离心、过滤除菌后得到该菌的噬菌体原液。噬菌体原液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进行5次纯化,得到直径相同的噬菌斑。纯化后噬菌体的效价达到12×10^pfu。电镜观察表明,该噬菌体呈蝌蚪状。根据ICTV对病毒的分类标准,该噬菌体属长尾噬菌体科,为烈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1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类重要的致病性细菌,大肠杆菌O157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血清型。本研究采集冻肉样品,进行大肠杆菌O157检测,结果从鸡肉和鸭肉中各检出一份阳性样品,阳性率分别为5.9%和12.5%,从结果可以看出,我市冻肉中存在有大肠杆菌0157污染。  相似文献   

15.
双抗夹心ELISA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前期建立并纯化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3D6,建立一种适宜食品样品检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只对O157菌株有特异性反应,对非O157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其他菌株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O157纯培养菌液检出限为1.2×105 CFU/mL。选择性增菌培养后,对牛肉、猪肉和鸡肉与模拟样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的检出限为0.4~4CFU/g。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3 O157大肠杆菌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 90年代曾在一些媒体上大量报导的,曾在日本、非洲等地引起恐慌的病菌--O157,实际上是一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它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病。目前已知引起此病的大肠杆菌有50多个血清型,其中90%以上为O157,O157又是有两种亚型:O157∶H7和O157∶Nm。 临床危害:O157除能引起人的严重腹泻外,常导致三种严重并发症:1.出血性结肠炎(HC);2.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3.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因此,该菌对人的危害严重。 诊断方法:常采用血清学…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O157∶H7属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EHEC的主要血清型。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也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征。笔者运用胶体金免疫(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GIA)检测卡和荧光PCR技术,对东莞市108份冻肉中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了检测,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东莞市各镇(区)冻肉库中的冻肉,共108份。大肠杆菌O157∶H7、O1、O48、沙门菌等菌株,由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郭霄峰教授惠赠…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是人类新发生的传染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证实,家禽、家畜是大肠埃希菌O157:H7的重要宿主。近年来,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能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临床症状,致病性强、死亡率高,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O_(157):H_7大肠杆菌(Eschericha coli O_(157):H_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最主要的一种血清型。对人的致病性很强。该菌污染动物性食品后随食物进入人体,引起出血性肠炎,导致出血性肠炎。 1.国内外流行情况 近年来由于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食品导致食用者感染的情况较为多见。在1982年美国发生了两起该菌食物中毒事件,有19人死亡,该事件是由当地一家快餐店售出的汉堡包中牛肉饼受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所致。在1983年美国西部地区也发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针对O157菌特异性eaeA基因、fliC基因、志贺毒素基因(stx1和stx2)及rfbE基因设计5对引物,构建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反应的引物浓度和温度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牛、猪、鸡及犬等不同动物来源的样品进行了大肠埃希菌O157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敏感性达到5×10~3CFU。从检测阳性样本中均分离到目的菌。应用建立的方法在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大肠埃希菌O157的同时,还能对菌株毒力进行初步判定。成功建立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多重PCR检测方法,为该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测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