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加州扁鸟蛤耗氧排氨的影响,设置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和12、17、22、27、32共5个盐度梯度,研究温度和盐度对加州扁鸟蛤耗氧排氨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在20℃达到最大值,4.411mg/(g·h);排氨率除在10~15℃偏低外,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在盐度32,温度5~25℃,耗氧率和排氨率之比(O∶N)为2.352~4.296mg/(g·h),15℃达最大值。在水温13℃时,盐度范围12~32,耗氧率和排氨率都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32时达到最大值,O∶N为2.780~21.600。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加州扁鸟蛤的人工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7、21、25℃)对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389.34 g±49.70 g)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影响。结果显示:17℃组耗氧率为(0.26±0.01)mg/(g·h),排氨率为(3.12±0.25)μg/(g·h),窒息点为(0.85±0.13)mg/L;21℃组耗氧率为(0.37±0.02)mg/(g·h),排氨率为(3.99±0.18)μg/(g·h),窒息点为(0.93±0.08)mg/L;25℃组耗氧率为(0.52±0.03)mg/(g·h),排氨率为(5.23±0.21)μg/(g·h),窒息点为(1.24±0.10)mg/L。黄带拟鲹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温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O/N比值在81.62~105.38,表明试验水温条件下黄带拟鲹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 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规格及不同盐度下毛蚶稚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毛蚶稚贝不同规格及不同盐度下的呼吸和排氨率。结果表明,耗氧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当盐度达到30后开始下降。排氨率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在盐度27后开始下降。同时,O∶N值也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盐度30后开始下降。而中等规格(2·41±0·20mm)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要高于其余两种规格稚贝,使得规格和耗氧率及排氨率并不形成完全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和盐度(16、21、26、31、36)对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橄榄蚶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15~30℃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OR)、排氨率(NR)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37~0.65 mg/(g.h)和1.74~3.15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T[mg/(g.h)]=0.323 4e0.1765t(R2=0.9755,P<0.05);NRT[μmol/(g.h)]=1.3788e0.1986t(R2=0.9784,P<0.05)。在16~36盐度范围内,橄榄蚶单位软体干质量耗氧率和排氨率开始时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盐度26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43~0.60 mg/(g.h)和1.75~3.26μmol/(g.h);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s)之间的相关方程分别为:ORS[mg/(g.h)]=0.0014s2-0.0751s 1.4312(R2=0.9455,P<0.05,n=30);NRS[μmol/(g.h)]=0.0105s2-0.5728s 9.7114(R2=0.9285,P<0.05,n=30)。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幼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温度20 ℃,盐度25)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昼夜变化范围为0.52~0.67 mg/(g·h),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范围为0.062~0.071 mg/(g·h).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代谢高峰出现在早8∶ 00.温度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16~28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8℃时达到最高值,但在32 ℃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盐度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生理活动的影响,探究其昼夜活动节律,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控制水温25℃,采用静水养殖法,以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作为呼吸和排泄的生理指标,研究了20、24、28、30、32共计5个盐度梯度下泥蚶的呼吸和排泄强度,同时对泥蚶在光照条件和暗处理下的呼吸与排泄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泥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均先上升、后下降,耗氧率为0.33~0.48 mg/(g?h),排氨率为0.044~0.067 mg/(g?h);泥蚶在盐度28的环境下呼吸和排泄强度最高,且不同盐度下耗氧率之间、排氨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暗处理下泥蚶的耗氧率在0.42~0.53 mg/(g?h),排氨率在0.049~0.057 mg/(g?h);光照条件下泥蚶的耗氧率在0.40~0.44 mg/(g?h),排氨率为0.042~0.051 mg/(g?h);暗处理条件下呼吸与排泄强度比光照条件下的更高,但2种状态下耗氧率、排氨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实验条件下泥蚶对光照和暗处理反应不明显,即泥蚶不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在日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15±3℃)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耗氧率、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3℃的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变温对刺参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变温过程中刺参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前24 h内变温组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恒温处理组(P<0.05),在48 h后其日耗氧率均值与恒温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排列顺序为24 h(0.022 5mgO2·g-1·h-1)>48 h(0.021 5 mgO2·g-1·h-1)>72 h(0.018 7 mgO2·g-1·h-1)>恒温组(0.018 1 mgO2·g-1·h-1)。变温处理下刺参的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24 h~72 h日平均排氨率与恒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中测得的刺参O∶N值在27.01~33.63,且变温对刺参的O∶N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主要原因是变温处理对刺参的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析发现,变温可以使刺参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从而影响了刺参O∶N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6.4±0.79)℃、盐度11、14.5、18、21.5、25和28.5下,将壳长27~28mm泥蚶饲养在流水系统中24h,每一盐度梯度设置3个平行和3个空白对照,以研究盐度对泥蚶摄食、代谢、碳收支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泥蚶的滤水率、摄食率、吸收率和O∶N均先升后降,而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降后升,在盐度18~21.5时显著达到极值(P0.05),但盐度对泥蚶的耗氧率、排氨率和O∶N影响不显著(P0.05)。泥蚶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盐度18~21.5为泥蚶的适宜盐度范围,此时的能量代谢方程分别为:100C=26.12F+30.75R+5.78U+37.35P;100C=25.06F+32.03R+5.15U+37.76P。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影响能量代谢的2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为自变量,以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为响应值,研究并探讨了温度(13~36℃)与盐度(0~20)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能量代谢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盐度的一次效应、盐度的二次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的二次效应对耗氧率和CO2排泄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所考察因子与耗氧率、排氨率与CO2排泄率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 1、0.977 8和0.979 5(P<0.01),可用于预测。温度效应较盐度明显,盐度较低时,能量消耗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在等渗点附近,耗氧率、排氨率和CO2排泄率较高;盐度超过等渗点时,低温和高盐环境对幼鱼的能量代谢有抑制作用。氧氮比(O∶N)随盐度变化而变化,温度对其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与盐度分别为13~36℃与0~10时,罗非鱼幼鱼主要依靠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盐度为20时,脂肪成为主要供能物质;本实验条件下呼吸商的均值为0.752。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释温度与盐度对罗非鱼新陈代谢的影响,同时可以为研究环境因子对能量的时空分配模式的改变提供生物能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本蟳能量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温度和体重对日本蟳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个体重量的增加,日本蟳单位体重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均减小,呈负相关的幂指数关系,均符合Y=aWb模式。随温度增加,日本蟳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泄率均增加。根据O/N和呼吸商(Q)可知,日本蟳能量代谢的底物主要为蛋白质,其次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比例为56∶31∶13。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体重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排氨率和排氨量的影响,在21℃左右的水温下,结合对青海湖裸鲤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的测定,采用酚盐分光光度法测定并研究了不同体重下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排氨率。结果表明: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在基础呼吸代谢过程中其排氨量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呈幂指数关系。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的排氨率等也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排氨率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4.
体重、温度和饥饿对口虾蛄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体重、温度和饥饿对口虾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个体重量的增加,口虾蛄单位体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减小,呈负相关的幂指数,均符合Y=aW^b模式。随温度增加,口虾蛄的耗氧率、排氮率均增加。饥饿对口虾蛄的代谢有明显的影响。随饥饿天数增加口虾蛄的耗氧率和排氮率明显下降。16d后分别下降47%和50%,且大个体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水温(15、20、25和30℃)下,对体重(46.1±4.5)g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黄金鲈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拟合,其方程分别为:RO=0.0682 e0.0633t,R2=0.9879;RN=2.4593 e0.0904t,R2=0.9703;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氮比(O:N)逐渐降低;耗氧Q10值和排氨Q10值均在20~25℃之间最小。结果表明:在各温度水平下黄金鲈基础代谢消耗底物主要均以蛋白质为主,脂肪其次,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金鲈利用糖类和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蛋白质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加。黄金鲈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黑鳍棘鲷耗氧率与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体重为240.9±27.1 g的黑鳍棘鲷在不同水温(10℃、15℃、20℃、25℃、30℃)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黑鳍棘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水温超过一定值后,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实验条件下,黑鳍棘鲷的耗氧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489 7X2+27.39X-147.39;排氨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09 3X2+0.508 2X-1.247;耗氧率的最大值为235.61μg/g.h(温度为28.0℃),排氨率的最大值为5.70μg/g.h(温度为27.3℃)。黑鳍棘鲷快速生长期的最适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2、16、20、24、28、32℃)、盐度(5、10、15、20、25、30)和pH(7.2、7.7、8.2、8.7、9.2、9.7)对体质量(0.21±0.03)g的鲻(Mugil cephal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X)对鲻幼鱼耗氧率(Yo)和排氨率(YN)的影响显著,其两两间的相关关系可分别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6x2+0.2191X-0.1054(P<0.05)和YN=-0.0054X2+0.044 1X-0.0082(P<0.01)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24℃时,耗氧率和排氨率都达到最大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盐度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当盐度在5~30时,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再下降;排氨率则先升高后降低.经方差检验,盐度对鲻幼鱼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13X2+0.0027X+0.047(P<0.01).pH对鲻幼鱼耗氧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随着pH的升高,耗氧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Yo=-0.02583X2+0.198X+0.0775(P<0.01)表示;pH对鲻排氨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式为YN=-0.0032X2+0.0217X+0.003(P<0.01).温度和pH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极显著(P<0.0),盐度对鲻幼鱼窒息点的影响显著(P<0.05),但对鲻的窒息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盐度和规格对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盐度和规格对光裸方格星虫呼吸代谢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15、20、25、30和35)对3种规格S(2.11±0.60)g、M(6.31±0.85)g和L(8.80±1.40)g光裸方格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盐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均显著,盐度和规格的交互作用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极显著。盐度在15~25时,耗氧率(OR)和排氨率(AR)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盐度为25时达峰值,之后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OR和AR与盐度的关系可表示为y=–ax2+bx–c。对于耗氧率,a值的范围是0.030~0.044,b值的范围为1.525~2.252,c值的范围为11.824~20.132;对于排氨率,a值的范围是0.009~0.012,b值的范围为0.455~0.593,c值的范围为4.369~5.275。光裸方格星虫的O/N值范围为4.06~14.28。研究表明,光裸方格星虫代谢的最适盐度为25,且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可通过调整生理代谢水平来适应低盐或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温度和氨氮浓度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耗氧率(RO)与排氨率(RN)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密闭流水法分析了不同温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3种规格红螯螯虾(小规格为S组、中规格为M组和大规格为L组) RO和RN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对红螯螯虾RO和RN影响显著(P<0.05),在温度为15℃~35℃时,RO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5℃时,红螯螯虾的RO达到最大值;其中,S组的RO为0.777 mg/(g·h),显著大于其他2个组(P<0.05)。红螯螯虾RN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时达到最大值;其中,S组的RN为0.061 mg/(g·h),显著大于其他2个组(P<0.05)。温度对红螯螯虾的氧氮比(O/N)值有显著影响(P<0.05)。氨氮浓度对红螯螯虾的RO和RN影响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为0~16 mg/L时,二者均随氨氮浓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氨氮浓度为8 mg/L时,红螯螯虾的RO达到最大值,S、M和L组RO值分别为0.663、0.332和0.195 mg/(g·h);当氨氮浓度为12 mg/L时,RN达到最大值,S、M和L组RN值分别为0.123、0.049和0.034 mg/(g·h),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氨氮浓度对3种规格红螯螯虾的O/N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温度条件下,红螯螯虾RO和RN的Q10变化范围分别为1.102~3.361和0.346~3.417,且分别在25℃~30℃和30℃~35℃时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