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主要目的是摸清楚梧州市奶牛主要疫病流行情况,在2003~2013年实施持续跟踪监测,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监测130场(户)860头奶牛实施奶牛结核病、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125场(户)1039头奶牛实施奶牛布鲁氏菌病监测及通过液相阻断试验对全市7个县22场(户)202头家畜实施A型口蹄疫非免疫抗体监测,从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奶牛结核病监测阳数逐年下降,表明实施持续监测效果明显,但仍需要持续监测;奶牛布鲁氏菌病血清监测阳性分别在2006年及2013年出现,其余年份均为阴性,表明布鲁氏菌病防控仍然艰巨;2009年监测奶牛、肉牛、羊及猪的A型口蹄疫非免疫抗体监测中发现只有奶牛血清抗体出现阳性,说明对奶牛易受到A型口蹄疫威胁,其余家畜未受到A型口蹄疫威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云南奶(水)牛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学监测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2011年度,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疫病控制功能实验室在体系所属的2个综合试验站和4个区域推广站各示范场、养殖小区和养殖户采集奶牛、奶水牛血清样品共计311份。应用口蹄疫A型、亚洲Ⅰ型和O型免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检出口蹄疫O型抗体阳性数253份,阳性率81.35%;亚洲Ⅰ型抗体阳性数278份,阳性率89.39%;A型抗体阳性数110份,阳性率35.37%。应用口蹄疫3ABC抗体检测方法检出抗体阳性样品7份,阳性率2.25%。应用IDEXX牛布氏杆菌抗体检测方法检出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样品2份,阳性率0.64%。针对本次获得的口蹄疫和布氏杆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强化奶牛和奶水牛犊牛免疫、跟踪监测和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感染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被国际兽疫局确定为A类、我国政府列为一类烈性传染病,被认为当前全球威胁最大、危害范围最广的动物传染病。主要特征:口腔黏膜、蹄部、乳房上出现水泡,形成溃疡,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为确保苏州地区奶牛口蹄疫双价苗的免疫效果,提高免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对该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并依据抗体监测结果,确定了符合本地区的奶牛口蹄疫双价苗的免疫程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5月中旬,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站到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一奶牛散养户处做奶牛"两病"(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监测。"两病"监测做完后,对该养殖户所有奶牛进行牛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其中一头犊牛免疫口蹄疫疫苗后约两分钟突然倒地,出现全身抽搐。纳溪区农业局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站专业技术人员判断为疫苗免疫应激反应,立即用一桶冷水淋冲该应激奶牛  相似文献   

5.
奶牛场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疫病监测是动物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准确监测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环节。采集某地区9个奶牛养殖场及散养户的牛血清,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牛口蹄疫疫苗免疫合格率平均为71.5%,规模化养殖场高达76.7%,而个体散养户只有51.7%,比个体散养户高25%。由此表明,规模化养殖场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口蹄疫是一种严重威胁(如猪、牛、羊等)偶蹄目动物健康的一类传染性动物疫病,给猪牛羊等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县级兽医实验室口蹄疫抗体检测是我国基层动物防疫部门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方法,准确检测出当地猪牛等动物的口蹄疫抗体水平,对预防和控制当地口蹄疫疫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彭阳县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收集彭阳县2016—2019年的牛羊抗体春秋集中监测数据和2020年春季牛羊抗体监测数据,进行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描述。结果显示:2016春季牛O型和A型口蹄疫及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2018年春季牛羊O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及2019年春季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较低,其他时间集中监测的抗体水平均超过70%;近5年来彭阳县牛口蹄疫抗体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基本保持平稳;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整体上高于A型(P<0.001);牛规模场和牛散养户间的口蹄疫抗体水平没有差异(P>0.050),而羊规模场和羊散养户间的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差异显著(P<0.010)。结果表明,彭阳县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整体较好,但仍有部分期间的免疫效果较差。建议加强对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监管,持续做好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免疫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牛羊规模化养殖水平。本研究掌握了彭阳县近5年来的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状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为该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牛口蹄疫抗体检测(O型)ELISA试剂盒检测全区7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血清抗体,评价奶牛群口蹄疫免疫状况。结果表明,7个奶牛场牛群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5.02%,随后对口蹄疫抗体不合格的奶牛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加强免疫,28 d后再次检测牛群抗体,10个奶牛场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92.92%,比首次检测提高了7.9个百分点。根据口蹄疫加强免疫检测结果,建议根据免疫失败的具体原因淘汰口蹄疫抗体不合格的奶牛。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4,(6):137-138
<正>口蹄疫是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我国规定的一类传染病,是我国强制免疫重大动物疫病。为了探明楚疫病流行趋势,2009年我市首次开展奶牛A型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了11个场(户)的112头奶牛,检测出10头奶牛A型口蹄疫为非免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8.9%,于2010年将A型口蹄疫列入重点防控疫病,  相似文献   

10.
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是控制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工作,为客观评价黔东南州2021年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效果,黔东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了2021年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结果显示,猪瘟、猪口蹄疫、牛羊口蹄疫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0%以上,牛羊口蹄疫A型、羊小反刍兽疫等抗体合格率在70%以下,说明黔东南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基础免疫,确保构筑有效的动物防疫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免疫抗体监测,掌握其在奶牛体内消长规律;建立适合本区奶牛口蹄疫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提高有效免疫保护;探索延平区内两个常用口蹄疫疫苗的抗体产生时间和免疫抗体持续时间,为有效科学免疫,预防口蹄疫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样采集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抗体检测采用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抗体效价判定依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试验对象]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两个分别常年免疫政府采购疫苗(中牧实业)、自行采购疫苗(内蒙金宇)的A、B规模化牛场,各选取一定数量的初生犊牛(犊牛20 头及对应母牛20 头)。[结果]A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100%,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12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0%,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12 周,首免后第6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6周;B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95%,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9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9 周,首免后第3周抗体合格率降至28%,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3周。[结论]根据监测试验结果,A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12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6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B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9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3 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将口蹄疫列入强制免疫病种,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文中就不同来源的疫苗对乳牛口蹄疫免疫效果进行对比试验,连续跟踪、检测乳牛免疫后3个月的口蹄疫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将来自锦州地区40头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0头牛,每头奶牛在进行初免前均采集了O-P液和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母源抗体检测,在每次免疫21天后采血,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免疫效果监测。通过研究发现A、B组免疫合格率达到70%以上,符合国家标准;C、D组免疫保护率能达到100%。本次试验为我们了解掌握A型口蹄疫免疫效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更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helated Zn/Cu/Mn on redox status, immune responses and hoof health in lactating Holstein cows, 48 head in early lactation were divided into healthy or lam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gait score. Cows were fed the same amount of Zn/Cu/Mn as sulfate salts or in chelated forms for 180 days, and 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vaccine was injected at day 9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me cows had lower antioxidant function, serum Zn/Mn levels, hair Cu levels, and hoof hardness. Moreover, increased antioxidant status, FMD antibody titers, serum and hair levels of Zn/Cu/Mn, and hoof hardness and decreased milk fat percent and arthritis biomarkers were observed in cows fed chelated Zn/Cu/Mn. In summary, supplementation with chelated Zn/Cu/Mn improved antioxidant status and immune responses, reduced arthritis biomarkers, and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Zn/Cu/Mn in the body and hoof hardness in dairy cows.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查新疆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发病情况,通过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牛群血清共计362 份,使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B(IBR-gB)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体效价,评估该奶牛场IBRV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后备牛中犊牛和青年牛IB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75.00%(21/28);成年母牛中泌乳期母牛、干奶期母牛IB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46%(145/178)、95.04%(115/121)。阴性数共44 份,可疑数8 份,IBR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8.38%;结果表明,疫苗接种后,不同生产阶段牛群均可产生不错的抗体保护效果,为奶牛场防控IBR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液相阻断ELISA(LBE)法由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免疫抗体效果监测实践工作中,特别是为防控牛、羊亚洲I型口蹄疫(FMD)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该方法操作繁琐,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结果发生偏差或试验失败,笔者就该方法应用于亚I型口蹄疫抗体检测中的改进和体会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根据防制工作需要,在麦积区党川乡的五个羊场进行了绵羊Asia I-O型口蹄疫的区域预防免疫试验。通过监测免疫抗体水平,评价口蹄疫Asia I-O型双价灭活疫苗对绵羊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新生羔羊首次免疫后要加强免疫,综合分析认为首次免疫后30d进行加强免疫是合理的。成年羊在有免疫抗体的情况下,接种Asia I-O双价疫苗后,抗体上升,有效保护期可达150d。免疫后150d(5个月),O型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1.54%,为消除免疫空白期,间隔135d再进行免疫是科学的,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认为成年羊1年2~3次接种双价疫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控和消灭口蹄疫成为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疫苗免疫是特异性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免疫方式、动物种类、地域因素、生物模型4个方面对疫苗防控措施的建立加以论述,提出了常规免疫策略以及非疫苗预防免疫策略,并对紧急疫苗接种与感染动物扑杀进行了时效性分析,旨在面临疫病挑战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措施,从而使疫苗免疫在控制、消灭和防止口蹄疫传播等方面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主要在武威市古浪县某规模奶牛养殖场开展了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的净化,通过20个月2次全群抗原检测和6次10%比例抽检加之疫苗免疫及抗体效价监测的手段,最终将该场BVD阳性率由13.30%降低到0%,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对牦牛犊的母源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牦牛注射同种疫苗(不同免疫间隔和次数)后产生的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旨在探寻牦牛口蹄疫最佳免疫程序。结果显示:牦牛犊母源抗体水平在15日龄后逐渐降低,至60日龄降到临界值附近;成年牦牛在首次免疫后2周进行加强免疫,口蹄疫抗体滴度明显更高。因此,建议牦牛犊在60日龄进行O型口蹄疫首免,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