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2.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共计4个处理.养殖试验进行9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均能提高黄鳝成活率和增重率,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BUN)(P<0.05),且D4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OC)、溶菌酶(LSZ)活力(P<0.05),D2和D4组补体C3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鳝脂肪酶活力(P<0.05),除D2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黄鳝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除D2组能显著提高黄鳝粗蛋白含量外(P<0.05),其他组对黄鳝体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当中草药添加量为1.0%时,连续投喂在各方面均优于间隔投喂,而间隔投喂2.0%的中草药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黄鳝肝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菊黄东方纯的补偿生长机制,发掘其生长潜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128.23±16.67)g的菊黄东方纯进行饥饿0 d(对照)、5 d(F5)、10 d(F10)、15 d(F15)和随后恢复投喂25 d的处理,分别于饥饿开始前、饥饿结束及恢复投喂结束时进行采样,分析饥饿及恢复投喂对菊黄东方纯生长和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期间,F15组菊黄东方纯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5组(P0.05);F10和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负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F5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F1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试验鱼的平均体质量、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F5组总增重率和总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68%和34.09%。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试验鱼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受饥饿胁迫,试验鱼体内血糖、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饥饿至15 d时达显著水平(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影响(P0.05)。恢复投喂后,除F15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10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外,各处理组的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饥饿5 d的菊黄东方纯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能力.适当延长投饲间隔或减少投饲次数对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采用人工配合饲料,以1次/d、2次/d、3次/d、4次/d等4种投喂频率,对体质量(13.8±0.83)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时长为42 d。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3次/d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1次/d组(P<0.05);饲料系数也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升高,3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P<0.05),4次/d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次/d组和2次/d组(P<0.05);肌肉品质方面,4次/d组幼鱼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组间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指标,绿鳍马面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日投3次。  相似文献   

6.
哲罗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均初始体重为80 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以检验其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4组鱼分别被饥饿1周、2周、3周、4周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正常投喂作为对照,分别用S1、S2、S3、S4、C表示。实验结果显示:饥饿过程中各饥饿组鱼体重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饥饿结束时S2、S3、S4组鱼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S1、S2、S3组鱼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组鱼体重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期间除S1组外其他饥饿组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饥饿过程中,其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恢复投喂后逐渐上升,其中S1、S2、S3组在各自恢复投喂后5 d、9 d、12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S4组则在其恢复投喂后24 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导致鱼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组鱼躯干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躯干灰分含量除S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哲罗鱼饥饿1~3周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4周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组鱼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表明哲罗鱼恢复生长中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水平和食物转化率共同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田娟  涂玮  曾令兵  文华  蒋明  吴凡  刘伟  杨长庚 《水产学报》2012,36(6):900-907
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尼罗罗非鱼[初始体质量(62.50±3.44)g]进行饥饿28d和随后再投喂21d的处理,于饥饿第0、7、14、21、28天和再投喂第14、21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饥饿和再投喂期间尼罗罗非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胰脏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IN)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超过7d鱼体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再投喂21d显著增加(P<0.05);肝体比随饥饿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恢复投喂后较饥饿时升高,但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在血清指标上,甘油三酯、血糖、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投喂后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前水平(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P>0.05)。在激素方面,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使血清GH含量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显著升高,血清IGF-Ⅰ及其肝胰脏mRNA表达丰度降低,恢复投喂后两者均显著升高(P<0.05);INmRNA表达丰度在饥饿7~21d显著升高(P<0.05),饥饿第28天时无显著差异(P>0.05),再投喂后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作为饵料生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对其生长、蜕皮及代谢水平的影响,进行了间隔投喂试验,设置对照组(全程投喂配合饲料)、间4组(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2组(1天磷虾鲜肉和2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间1组(1天磷虾鲜肉和1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及全虾组(全程投喂磷虾鲜肉),养殖试验持续36 d。结果表明,间1组、间2组和间4组对虾体长(Lt)、体重(Wt)、特定生长率(SGR)、相对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但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4组和间2组对虾成活率(SR)较对照组分别升高5%和10%,全虾组对虾Lt、Wt、SGR、WGR、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能够刺激对虾的蜕皮,其中,投喂磷虾鲜肉各组对虾平均日蜕皮率(ADMR)均高于对照组,在对虾日蜕皮率(DMR)≥10%天数上,全虾组间1组间4组对照组间2组。间1组和全虾组对虾血淋巴中胆固醇(T-CH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全虾组葡萄糖(GLU)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磷虾鲜肉影响了对虾肝胰腺中代谢相关酶活力,其中,间2组和间1组对虾肝胰腺中磷酸果糖激酶(PF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丙酮酸激酶(PK)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间1组、间2组和全虾组对虾肝胰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适量投喂南极磷虾鲜肉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皮,影响对虾代谢水平。此外,南极磷虾鲜肉不宜投喂过多,以1天磷虾鲜肉和4天配合饲料间隔投喂为宜。  相似文献   

10.
研究循环性禁食后黄鳝(Monopterus albus)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变化,为生产实践中制定可行的禁食投喂方案提供更好的依据。试验用幼鳝体重(19.5±2.0)g,饲养在实验室的塑料水族箱(70 cm×55 cm×36 cm)中,正式试验前进行1周饱食投喂适应性暂养,暂养和试验期间的饵料为鲜活的水蚯蚓。循环禁食处理分2种:一种为不同比例的禁食时间与投喂时间的循环性禁食处理,即不同水平的循环性禁食处理;另一种为禁食时间与投喂时间的比例一致但禁食与投喂的时间间隔不同的循环性禁食,即不同时间间隔循环性禁食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平循环禁食试验组黄鳝其血清溶菌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替代补体溶血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间间隔循环禁食试验组黄鳝血清溶菌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禁食持续时间延长溶菌酶活力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替代补体溶血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取特定投喂模式促使鱼类获得生长补偿效应的同时其非特异性免疫力不受影响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2.
田芊芊  胡毅  毛盼  谢俊  方波  彭慧珍 《水产学报》2016,40(9):1330-1339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青鱼幼鱼[初始质量(5.90±0.03)g]生长、肠道修复及抗急性拥挤胁迫的影响,实验以青鱼正常鱼粉组(20%)为对照组,1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I_0组),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0.05%(I_(0.05)组)、0.1%(I_(0.1)组)、0.2%(I_(0.2)组)、0.4%(I_(0.4)组)牛磺酸,配制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8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参考生长结果,选择对照组、I_0组、I_(0.1)组、I_(0.4)组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I_0组增重率显著下降,随着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青鱼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牛磺酸添加量为0.1%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②相对于对照组,I_0组的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降低,添加牛磺酸使绒毛高度升高、隐窝深度降低,杯状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增多;③急性拥挤胁迫使青鱼幼鱼血清史质醇、血糖、血清溶菌酶(LSZ)、补体C3、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最大值出现在胁迫2 h或者8 h。在整个胁迫期间,I_0组史质醇和血糖含量高于其他各饲料组,I_0组溶菌酶、补体C3、SOD和GSH均低于其他各饲料组。研究表明,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提高青鱼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增强青鱼的抗急性拥挤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野鲤和建鲤正反交与自交子代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8年8月25日至10月8日对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建鲤自交子代、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和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4个群体进行了为期45 d的网箱养殖。而后,对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比较,分析由于杂交而造成的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结果显示,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血糖和血红蛋白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或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或P<0.05)。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相比在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血红蛋白4个指标上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差异(P<0.01或P<0.05);与建鲤自交子代相比在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脂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4个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反映出,两杂交群体和两自交群体相比,在代谢水平、免疫能力、肝脏功能、性腺发育和氧的运输能力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亲本不同造成子代遗传结构的不同而引起。  相似文献   

14.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和电镜技术,研究人工注射免疫多糖及WSSV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肝胰腺POD、LSZ、SOD、PO的活性变化及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试验分对照组、实验组Ⅰ(注射WSSV)、实验组Ⅱ(注射免疫多糖)、实验组Ⅲ(注射免疫多糖48 h后注射WSSV)4组,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实验组Ⅰ与对照组相比POD、PO、LSZ活性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P<0.01),而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1);实验组Ⅱ的螯虾4种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增加(P<0.05);实验组Ⅲ4种酶活性均高于实验组Ⅰ(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SOD、POD、LSZ活性降低(P<0.01)。红螯光壳螯虾幼虾肝胰腺组织由肝小管组成,肝小管由基膜和上皮细胞组成。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螯虾幼虾肝胰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结构完整;实验组Ⅰ上皮细胞微绒毛受损、断裂,核膜解体,细胞核破裂,粗面内质网断裂;实验组Ⅱ上皮细胞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增多;实验组Ⅲ与实验组Ⅰ相比,细胞核结构完整,粗面内质网肿胀,线粒体部分畸变。结果说明感染WSSV的幼虾肝胰腺形态结构受损,并进一步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人工注射免疫多糖能提高幼虾免疫相关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WSSV的侵染。  相似文献   

16.
选用18日龄肉鸡8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组Ⅰ、组Ⅱ、组Ⅲ、组Ⅳ,其中组Ⅰ、组Ⅱ、组Ⅲ为试验组,组Ⅳ为对照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羽(♀)。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组Ⅰ为基础饲料+1%松针粉,组Ⅱ为基础饲料+3%松针粉,组Ⅲ为基础饲料+5%松针粉,对照组为基础饲料+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显著(P>0.05),但组Ⅲ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松针粉组干物质代谢率比对照组低5.46%,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日摄入量及日排出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34%、23.44%、27.13%;粗脂肪日摄入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日排出量组Ⅲ显著高于组Ⅰ、组Ⅱ及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的表观代谢率组Ⅰ、组Ⅱ、组Ⅲ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86%、9.43%、5.05%;磷的日摄入量、日排出量、表观代谢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罗氏沼虾抗鳗弧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苏永腾  刘波  周群兰 《水产学报》2008,32(3):455-463
将罗氏沼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三个平行,每个平行约1000尾(个体均重1g左右),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5%、0.1%、0.2%、0.4%大黄蒽醌提取物,饲养6周后对罗氏沼虾进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测定生长以及0、12、24、48h血清和肝胰腺溶菌酶、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生长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1%组、0.4%组罗氏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饵料系数显著降低.攻毒试验Ⅰ表明,各组48h内罗氏沼虾血清溶菌酶活性、肝胰腺溶菌酶含量、血清T-AOC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它们的最大值分别出现于0.4%组的12h、0.2%组24h、0.1%组12h;肝胰腺SOD活力呈上升趋势,而血清MDA则一直下降.攻毒试验Ⅱ表明,大黄蒽醌提取物能有效地降低试验组罗氏沼虾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其中0.4%组的保护效果为最佳.因此,在饲料中添加大黄蒽醌提取物降低罗氏沼虾对病原的敏感性,增强机体抗病力,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15周龄个体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的海蓝褐种公鸡10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8只,3个重复。CK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Ⅳ和Ⅴ组添加水平分别为VA10000IU/kg+VE15mg/kg、VA12000IU/㎏+VE30mg/㎏、VA14000IU/Kg+VE45mg/㎏、VA14000IU/㎏+VE60mg/㎏和VA18000IU/㎏+VE75mg/Kg。结果表明,(1)试验Ⅲ组睾丸重量极显著于其他各组(P<0.01);Ⅰ~Ⅴ组睾丸纵径均极显著于CK组(P<0.01);Ⅲ组处理睾丸横径显著于CK和Ⅳ、Ⅴ组(P<0.05);(2)Ⅴ组处理射精量均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和Ⅴ组处理精子密度均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处理精子活力极显著于其他组(P<0.01);Ⅲ组和Ⅳ组受精率显著于其他各组(P<0.05);(3)各组间精子pH值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不同VA和VE水平对试验种公鸡繁殖性能指标的变化,本试验研究表明:VA和VE的适宜添加量为VA14000IU/kg+VE45mg/㎏。  相似文献   

19.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HSP70 mRNA expression to short‐term crowding were tested in juveniles 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70.43 ± 4.43 g). Fish were kept at control group (5 g L?1) and stress groups (low density 10 g L?1, medium density 40 g L?1 and high density 70 and 100 g L?1) for 48 h. Each density was tested in triplicates. The effects of a short‐term exposure on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fish were determined before stress (0 h) and at 6, 12, 24 or 48 h post‐crowd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erum cortisol, total protein, lysozym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ctivities in all stressed groups at 24 h post‐crowding (< 0.05). Serum gluco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of 100 g L?1 stressed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fter 48 h of crowding stress (< 0.05). The levels of serum triglyceride and cholesterol in crowding stress with high d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t 48 h. The mRNA expression data showed that hepatic HSP70 mRNA levels were markedly elevated at all stressed groups. HSP70 mRNA levels of 70 and 100 g L?1 stressed groups decreased at 48 h compared with the 24 h post‐crowding. The protective ability of HSP70 was limited.  相似文献   

20.
杜仲对草鱼生长、肌肉品质和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胶原蛋白基因COL1A1和COL1A2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215.0±0.4)g的草鱼120尾,随机分为2处理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2%杜仲的实验饲料(杜仲组),养殖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杜仲对草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肌肉、皮肤和肝脏胶原蛋白水平,增加肌肉总必需氨基酸(TEAA)、总氨基酸(TAA)水平。2%杜仲可显著降低草鱼肌肉的冷冻失水率、离心失水率,但对肌纤维密度和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影响。在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方面,2%杜仲显著增加了第4周、8周时草鱼的肌肉、皮肤和第8周时的肝脏组织COL1A1、COL1A2基因m RNA表达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2%杜仲可改善大规格草鱼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